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回眸败虎堡(刘新丽)

回眸败虎堡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回眸败虎堡》中国当代作家刘新丽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回眸败虎堡

平鲁,位于山西省北部,洪涛山脉西延,管涔山脉北延,其西北沿长城又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清水河、和林格尔衔接。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当岁月的车轮将它重重碾压过后,它背负了太多的历史烙印。

败虎堡所在平鲁高石庄乡败虎村,它作为古代军事防御的堡垒,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高大恢宏。天高云淡之下,它孤独地矗立在黄土高原上,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使它从始建时的十二米的高度,到残高八米。虽没有了当年镇守雄关的气势,却凭添了几分沧桑与执着。

朔风阵阵,一卷黄沙腾空而起,几篷衰草瑟瑟摇曳,我听到了风在呜咽,败虎堡在低吟。在这片寥廓的旷野上,汉人与蒙人曾经有过怎样血肉横飞的执戟相残?

而这种局面,在二百多年后,却被一个青年王子扭转。放眼北望,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翩翩王子一骑黄尘而来……他的名字是与“隆庆议和”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当这个叫做把汉那吉的草原王子来到败虎堡请求归顺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历史要因他而进入另一个转折了!

在明朝的史册里,“隆庆议和”应该算是较浓重的一笔了,而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围绕着“败虎堡”展开的。据史书记载,败虎堡“孤悬极塞,路当要冲”,是战时险冲之地,是“灭胡九堡”中的一堡,也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的边塞重镇。明朝时,由于蒙古各部落不断南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极为紧张。九边军事重镇就是在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山西大同镇就是其中之一,并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多个堡垒。听其名,便可略知当时蒙古对明王朝的威胁程度以及蒙汉两民族的关系紧张程度,这些堡垒包括:灭胡堡、威胡堡、阻胡堡、杀胡堡、宁虏堡、破胡堡等,还有此文中的败虎堡。败虎堡建于嘉靖二十三年,之初叫“败胡堡”,方圆几十公里内,地势平缓开阔,此处是平鲁通往内蒙古清水河的必经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与战争密不可分的时代命运。到了清朝,因“胡”字有犯忌之嫌,改为“败虎堡”。

蒙古虽然有着世界上最骁勇的骑兵部队,但它的经济却极贫。嘉靖年间,土默特首领俺答觊觎明朝繁荣的经济,又因嘉靖皇帝拒绝与蒙古进行贸易往来,俺答遂屡屡发起战争。他多次入侵中原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与明朝有贸易往来。公元1550年,俺答率兵一举攻入北京,烧杀掠夺,迫使明王朝开放边贸,这是“庚戌之变”的由来。

那时候,草原气候恶劣,蒙古族世代以游牧为生,他们既不耕种,也不会纺织。这种生活习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活物资奇缺,比如:布匹、铁器、医药、粮食以及生活必需品等,一段时间内,蒙族人民甚至连做饭的铁锅都没有,他们只能用羊皮做锅,勉强煮饭。而改变这些的唯一途径只能依靠与中原互市。当时明朝民间的手工业者有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同时又有着与外族语言不通,地域差异大的抵触心理,所以明王朝对蒙古的贸易时断时续,这样,随之而来的战争也在持续爆发着。

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是不折不扣的蒙古贵族,他幼年失去父母,与奶奶克哈屯长大。把汉那吉头脑灵活,口才也极好,俺答很珍视这个孙子。把汉那吉在当时已经有了一房妻子,但这个妻子是爷爷钦定的,他不喜欢。不久,把汉那吉又遇到了一位姿容艳丽、他认为是草原上最美丽的女子,要娶她为妾。这时,俺答也刚刚娶了一位女子作妾,但这位女子之前已和别人订了婚,女子的未婚夫在蒙古的另一个部落颇有势力,就在两个部落剑拔弩张的时候,俺答做出了让步,他在没有同孙子商量的情况下,将把汉那吉钟情的女子交换了出去。

当把汉那吉知道这一切时,他心爱的女子已经做了别人的新娘。年轻的把汉那吉震怒了。如果不是他爷爷俺答,换作任何一个人,把汉那吉都会刀剑出鞘杀了他的。可势单力薄的他无法与爷爷抗衡,他夜不成寐,在奶妈的丈夫阿力哥的怂恿下,决定投奔明朝。

公元1570年农历九月,无论蒙古还是塞北,都已进入深秋季,把汉那吉带着妻子比吉、奶父阿力哥以及仆人等十余人,从现在的呼和浩特昭君墓附近秘密出发,一路向南,黄沙漫卷,餐风露饮。于九月十七日进入了平虏卫,也就是今天的平鲁凤凰古城,然后到达败虎堡脚下。当把汉那吉向守军说明了来意,守军们非常震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但他们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迅速上报后,操守崔景荣又将此事报告给了平鲁参将刘廷玉,刘廷玉首先接受了把汉那吉和他的随从们,把汉那吉等人在败虎堡待了四、五天的光景,被解送到平虏卫,然后又到了大同。为了安抚对方,大同巡抚方逢时宴请了把汉那吉。作为封疆大吏,他期望边境安定,百姓安宁,方逢时认为把汉那吉的投诚之举是“天将启我太平之机,而赐华夷之福也。”时任山西、宣大军务总督王崇古,竭力主张以此事为契机与蒙古方议和,并重新开放边贸。当消息上报到朝廷时,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和,另一派主战。内阁张居正、高拱持主和态度,众议之下,为了让俺答看到议和的诚意,明王朝很快赐封了把汉那吉一个“指挥使”的职务。

蒙古这边,俺答对孙子归顺敌方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但终究血脉相连,彼时,他正率兵行进在攻掠西番的路上,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返回,并组织了十万兵力,围守在明朝北部疆域,出于对孙子人身安全的考虑,俺答率部围而不攻,明朝方面也采取只守不攻的策略,双方对峙,似乎已箭在弦上,但又表现得很理智,谁也不去主动攻击对方。明朝若先行出击,就意味着之前所作的努力前功尽弃;俺答若耐不住厮杀过来,把汉那吉等人将命悬一线,处境十分危险,这样一来,明蒙关系会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方,更惨烈的战争将无法避免,从而使更多无辜的生命付出代价。局势很紧张,也很微妙,双方在军力的抗衡里,又渗入了智力的角逐。在反复的调解与僵持下,俺答同意议和。

于是,双方开始了正式谈判。

十月的塞外,风劲草枯,一派萧瑟之气。

明朝这边派来了会讲蒙语的鲍崇德与俺答见面,俺答表情威严,眼神里却有掩饰不住的焦虑,这十几天来,他和妻子克哈屯时刻在为孙子的生命担忧。克哈屯整日哭泣,她经常站在蒙古包前望向远方,她希望她的孙子像从前一样,穿着华丽的长袍,骑着白色的骏马,向她奔驰而来……

俺答一开口便对鲍崇德说:

“我的骑兵部队会把你们的将领统统杀光的!”

鲍崇德表现得非常镇静,他思忖片刻,回敬道:“您说的没错,但我们的将领对于您来说,还是没有您的孙子重要,况且朝廷很优待您的孙子!”

俺答听得出自己的孙子还安然无恙,态度缓和了些。

鲍崇德向俺答传达了朝廷的意见:第一,请和,即双方停止战争;第二,请求入贡,即要求俺答向朝廷进贡;第三,接受俺答请求赐封官爵的要求;第四,归还“板升”城的汉人,把“板升”汉人的首领赵全押解回明朝;第五,开放马市,各取所需。

“板升”在蒙语中即为“房子”的意思,蒙族人所居蒙包,流动性强,居无定所。而赵全等人是第一批在蒙古建起房屋的人,他是雁北地区白莲教教主吕明镇的弟子。吕明镇被明朝镇压后,赵全于嘉靖四十三年,带领一群教徒叛逃到了包头地区的丰州滩,这些教徒里包括一些技术类人员和手工业者,如泥瓦匠、木匠、铸铁匠、纺织工,还有中医。在这里,赵全依附俺答,势力日渐强盛。赵全“多略善谋,益习兵事”,每到打仗时,俺答都要亲自到赵全家中与他商议策略,在攻打明朝这件事上,赵全是俺答的军师。赵全不仅离间明蒙关系,其本人颇具野心,他已经成为了明王朝长期以来的心腹大患。

俺答并非只是善骑射的勇夫,他对部落的经济发展具有高瞻性。这些条件他非常满意,并表示不会忘记明王朝对自己的恩德。

十一月十九日,俺答将赵全、李自馨、王廷辅、张李麟、郭恒等八名白莲教骨干引渡到今天的右玉县威远镇。

第二天,把汉那吉等十余人也被护送出境,平安回到了草原。

这是“隆庆议和”的始末。

1571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明王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同意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

“隆庆议和”的诞生,使蒙汉人民从长期的战乱苦难中解脱出来,得以重建家园。蒙汉互市又促进了两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蒙汉互市让晋商一度崛起,他们凭借地理优势,参与其中,曾垄断过北部开中特权。

败虎堡内曾有十多座神庙,如今都不复存在了,有两座石碑也散落在民间。这两座石碑,年久,且无人保护,但凭借寥寥可辨的字迹,有学者认为是为了纪念明蒙和平立下的。一座《新建圣母庙碑记》,作于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另一座《永宁碑》,原镶在败虎堡东墙城门上,后来被人拆了下来,几经流离,成了一家油坊的垫脚石,油坊废弃后,被寻出。碑上提及到多名边防军政人员,有大同巡抚方逢时、巡抚御史申佐、巡按直隶御史陈文燧。可见“隆庆议和”后,和平安宁的生活,带给边疆军民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仰望着这座越来越单薄的古堡,我无法想象,若干年后,它又将是怎样的面貌?作为一个有着深远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我们是否该为它做些什么? [1]

作者简介

刘新丽 笔名:北方 七十年代出生。山西省朔州市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