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不去的童年,回得去的故鄉(阿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不去的童年,回得去的故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回不去的童年,回得去的故鄉》中國當代作家阿甘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不去的童年,回得去的故鄉

之前在新銳散文微信平台上陸陸續續讀過李彥良老師的《瓦妮說童年》中部分篇章,知道這是一本鄉情滿滿、童趣十足的好書,所以甫一得到李老師的贈書,就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這是一位智慧老人的人生閱歷的部分總結,她把自己對故鄉的懷念,對親人的懷念,對童年的懷念,都聲情並茂地揉進了文字里。

我經常在揣摩一句話,「與智者同行的人生不寂寞」。一個人孤獨的差旅中,往往會把一本紙質書塞進本已沉重的雙肩包里,這本書也不例外地隨我乘高鐵到過山城,坐飛機去了雲貴高原、攀西高原。自媒體時代的電子閱讀本來已經很便捷了,但我認為那隻適用於短小的單篇,對於更長更多的文集,還是更喜歡便於勾劃批註的紙質書,並會把閱讀與批註後的書中適合小朋友閱讀的部分篇章甚至整本書推薦給家裡的小丫頭閱讀。在收到《瓦妮說童年》後,我特意給她解釋過,說這是一位老奶奶贈送給我們父女倆的禮物,是一本關於童年回憶的好故事集,好作文範本。對於我們家族第一個在城裡出生的她來講,既可以彌補缺少鄉村童年生活經歷的遺憾(儘管我也時常抓住時機帶她回到老家的田園上行走,去體會鄉村生活),又可以幫助她學習寫作技巧。《瓦妮說童年》分別寫了「童年的年」,「童年的福」,「童年的樂」等三部分。單從文學藝術上看,這本書的文筆談不上特別優美但流暢自然,它雖不如小說那樣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但樸素直白的句子卻飽含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情。從寫作手法看,採取開篇引子,中間倒敘,末尾總結提煉的寫法,也值得小朋友借鑑。

作者用「說」的方式,回望自己的童年。視覺獨特,尤其是憶及父母的厚重感恩情懷闡釋出來的深刻教育意義和昂揚的人文召喚,發人深省。一個銘記父母養育之恩的女兒,在她的筆下,母親慈祥,父親善良。童年對於人的一生,既短暫又無比重要。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作為瓦妮的第一老師,父母的善言善行影響着瓦妮白紙一張的童年。所謂三歲看老,孩提時的經歷,影響着成人後的性格、愛好,甚至後續的人生軌跡。

泥瓦匠的女兒以孩提時期的小名作筆名寫下的自傳體回憶錄,一篇篇豐富有趣的文字把我們帶回到了一位集父愛母愛於一身的獨生女的童年。在一位睿智的退休副教授的眼中,一位樂天派的「童姥」的記憶里,一位知恩惜緣的老姐姐筆下,哪怕是飢餓的年代也有苦中作樂,也有歡聲笑語,也有知書識禮。

(一)憶童年,也是憶父母

瓦妮在《童年的年》的《除夕晚上穿新鞋》,穿的是媽媽給的的尺碼偏小的新鞋。勤勞的母親擔心「女孩腳大離娘遠」,作為家庭婦女的她雖慈祥,但眼光畢竟不如有手藝的偶爾在外行走的父親那樣開闊,所以父親鼓勵瓦妮讀書,「想去哪,就去哪,能去哪,就去哪,腳大,福大,走天下」。正因為有了父親的鼓勵,作為女孩的瓦妮有了上學讀書的機會,有了後來別樣精彩的人生。而我的求學之路也有類似的經歷,父親認為讀了幾年書的我已經比沒有上過學的他們那一輩人強多了,上完小學已經足夠。媽媽看我讀書還行,考試得分比周圍別的孩子都多,她是想盡了辦法,吃盡了苦頭,堅持讓我進城上初中,延續高中,繼而走進大學。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是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更離不開家庭成員的奉獻與鼓勵。

《團團圓圓外婆團》里有疼愛兒女的媽媽,更有疼愛媽媽的姥姥,外婆團傳送的是母親對女兒和美團圓的祝福。這讓我想起今年讀過的許清清老師的《饃饃》一文中一段類似的溫馨文字。媽媽讓女兒給姥娘送饃饃,出門前,心疼姥娘的媽媽再三叮囑孩子:「千萬不要讓姥娘壓盒!」而姥娘也疼外孫女,總是奪過籃子裝回幾個,並挎着籃子送出老遠,摸着外孫女的頭說:「籃子裡多壓了一個饃,留給你路上吃的,進村之前一定要吃完,到家了就輪不到俺孩兒吃了。」作者在在吃與不吃之間做着思想鬥爭,終於還是走一段吃一口,進村前喝一口清涼的河水一渣不剩地衝進肚子裡,了無痕跡地回家向母親交了差。這種溫馨感人的鏡頭隨處可見,使讀者也跟隨作者一起感受母愛傳遞,體會人情溫暖。

在《閒暇長夜笑話多》里,瓦妮晚上纏着爹媽講故事,爹媽儘管沒有上過學,但講述那些詼諧押韻的的句子也是一種文化薰陶,它在作者心田裡栽植下的詩文種子,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作者以後寫文章都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和詩韻特質,所以本書全篇的小標題採用的都是七言詩化的句子。《跟着三嫂哼山曲》描繪了一位會唱《坐鍋花兒》的鄉村女性,「坐鍋花兒」調美好聽,坐鍋花美好看。故事和兒歌,也可啟蒙少年寫作。李彥良老師與我母親同齡,讀她的這本書,猶如小時候聽媽媽講故事,仿佛回到了那首歌中所唱到的那種情景:「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愉快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我的母親不識字,但她講故事的天賦卻很高,唱歌也好聽。還記得在上小學前她教我唱過的《義勇軍進行曲》、《南泥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紅色經典歌曲。女兒小時候睡前故事時間段,她特別喜歡聽我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如果是書本上的故事,她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故事讀給她聽,另外就是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而她往往會選擇後者。在講的時候,我會穿插、引申、擴展,直到被她的提問或抗議打斷,才又回到故事本身的情節上來。李老師贈我的這本書,更是鼓勵着我要繼續給孩子講好故事,鞭策着我要做一個關愛孩子的好父親。

《心頭常存壓歲錢》里,瓦妮的十元壓歲錢被善良的父親「挪用」,原來他是仗義疏財地幫助了陌的河北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行好事路寬,做善事壽長」 ,父親質樸的話語告訴了瓦妮,相比於童年壓歲錢這筆心頭財富,爹做人的精神無價,更是李家的傳家寶。我們兒時的壓歲錢,往往被媽媽以「代為保管」的方式,大多數都交了學費,那時只簡單地抗議了幾下,最後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想想也有意思,現在女兒的壓歲錢,我們讓她自己保管,但是每一筆支出,卻是我們把關,有意識培養她 「錢不是銀行發的,是勞動換來的」 財富觀。比如計劃外的吃披薩,在我們代她支付過後

[1]

作者簡介

阿甘,原名王力,1970年5月生於「詩縣」舒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