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嘉 |
嘉,漢語常用字 ,讀作jiā,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其本義是美好,《詩·豳風·東山》:"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引申為讚美、褒揚、表彰,還引申為吉慶、幸福、快樂、喜歡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嘉
拼音; jiā
注音; ㄐㄧㄚ
部首; 士、口
結構; 上下結構
總筆畫; 14
筆順; 一丨一丨フ一丶ノ一フノ丨フ一
平水韻; 六麻
字級; 一級字
鄭碼; BJYJ
統一碼; 基本區 U+5609
四角碼; 40461
倉頡; GRTR
五筆; FKUK
字源演變
嘉,形聲字。《說文》:"嘉,美也。從壴,加聲。"西周時期,已有"嘉"字,因聲符中的"力"宛曲而長,所以聲符"圖O"對義符"壴"呈半包圍形,這種形勢直延續至戰國。
西周晚期的"嘉"字已出現變化,義符"壴"上的羽飾形"圖E"變作"圖N"(與商代"來"字同形),聲符"加"中的"圖M"(力)形上段加了"圖L"形。春秋戰國時代,"嘉"字形變紛繁,以三晉系和楚系文字為最,難以遍舉詳述:義符"壴"上有"圖F、圖G、圖H、圖I、圖J"等形,或把"壴"省作"圖B"或"圖A"(禾)形;聲符"加"中的"力"形上段的"圖C"形或變作扁弧形"圖D",其"口"形在侯馬盟書中或變作"心""又"。
但是,春秋戰國的秦系文字"嘉"卻沒有繁雜變化,春秋時期的寫法與西周未變形式相同,至戰國,已改變聲符對義符半包圍的形態而成為整齊的上下結構,聲符"加"也由原先近於上下結構的形式變為整齊的左右結構,至戰國晚期把宛曲的"力"形寫成簡短的"圖K",初具隸書形態。
古籍
說文解字
【卷五】【壴部】嘉
美也。從壴,加聲。古牙切。
說文解字注
美也。
見《釋詁》。又曰:嘉、善也。《周禮》:以嘉禮親萬民。鄭曰: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按《誩部》曰:譱、吉也。《羊部》曰:美與善同意。經有借假為嘉者。如《大雅》、《周頌》毛傳皆曰:假、嘉也是也。有借賀為嘉者。覲禮古文餘一人嘉之、今文嘉作賀是也。
從壴,
壴者、陳樂也。故嘉從壴。
加聲。古牙切。
十七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嘉
《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並音加。《爾雅·釋詁》:嘉,美也。《書·大禹謨》:嘉乃丕績。《易·乾卦》:亨者,嘉之會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注:嘉,善也。《左傳·襄四年》:《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楚語》:百嘉備舍。
又《周禮·秋官·大司宼》以嘉石,平罷民。注:嘉石,文石也,樹之外朝,欲使罷民思其文理以攺悔。
又《前漢·律曆志》準繩嘉量。注:張晏曰:准水平,量知多少,故曰嘉。
又《爾雅·釋詁》樂也。《禮·禮運》:交獻以嘉魂魄。注:嘉,樂也。
又或作假。《詩·大雅》:假樂君子。注:假,嘉也。《禮·中庸》:作嘉。
又《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內郡,獲嘉縣。
又《韻會》:州名。漢屬犍為郡,周置嘉州,宋攺嘉興府。
又姓。《左傳》:周大夫嘉父。
又《韻會》:魚名,嘉魚,出丙穴。
又《集韻》:或作佳。詳佳字注。
又《集韻》亥駕切。《正韻》胡駕切,並音暇。《集韻》:美也。或作假。
又葉居何切。《詩·豳風》: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又《小雅》:物其多矣,維其嘉矣。《後漢·趙岐傳》: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