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峪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22日 (日) 07:15 由 Qml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觀。嘉峪關大多數景點緊扣長城文化及絲路文化的脈系,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簡介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自古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古有「西襟鎖鑰」之稱。

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萬多平方米,由外城、內城、羅城、瓮城及城樓附屬建築等組成。

內城為關城的中心,周長640米,東城牆長156米,西城牆長164米,南北城牆各長16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城牆高9米,上建高1.7米的垛牆。內城有東西二門,西曰「柔遠」、東曰「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層三檐歇山頂式城樓,與關樓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城牆四角建角樓,南北牆正中建敵樓。內城中軸線北側有清代游擊將軍府一座,是嘉峪關歷任游擊將軍辦公之處。二門外各修築瓮城1座,門均南開,東曰「朝宗」,西曰「會極」。

內城西有羅城,呈「凸」字形,長191.3米,通高10.5米。青磚包砌,高與內城相同。羅城中間突出部分開券門,為關城正門,門額上刻「嘉峪關」三字,門上建關樓。城南、北兩角築有角樓。內城南、北和東側外圍均築外城,西與羅城相連,南、北與內城平行並形成夾道,可供車馬通行。外城高3.8米,周長1100米,東北角上建「閘門」,上建一層三間式閘樓。

關城外城四周距牆1米有一道寬2米、深2米的壕溝。關城內外還有官井、營房及文昌閣、關帝廟、戲樓等附屬建築。

關城南、北兩側均築有長城。關城之上的各式建築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2]

歷史沿革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45年的歷史。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在萬里長城沿線上分布着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後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

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荒漠地區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時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築工程上的絕招。這塊磚存放在西瓮城門樓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築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地理位置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

景點

戲台

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 [嘉峪關景觀] 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製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是非常少見的。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製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築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西域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沿着古老的絲綢之路往西,雄偉壯麗的長城、遍地的文物遺蹟、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條蒼茫古道至今仍流光溢彩。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遊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台、滑索、旅遊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嘉峪關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閒、娛樂、懷古遊學的好去處。[1]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黑山。斷壁長城和 [懸壁長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斷壁長城居於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牆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於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於1958年7月1日發現、並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於坡度小於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閒、科考研究等旅遊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遊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築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180米步行台階,並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遊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