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喜歌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喜歌剧

歌剧,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目录

简介

法国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

英国喜歌剧

德国喜歌剧

英国民谣剧

简介

喜歌剧,是指那种活泼、具有喜剧性格的歌剧体裁。分为轻歌剧、刺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等。

其内容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音乐较为通俗易懂,唱词都是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一般认为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希的《管家女仆》(又称《女仆做夫人》) 是第一部喜歌剧,它是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

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用近似朗诵的音调来唱情节,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法国喜歌剧

法国喜歌剧的起源

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16世纪末,圣·日尔曼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看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并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戏剧。由于它的内容通常对时事具有讽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但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在他们的抗议下,宫廷下命令禁止这种歌剧进行演唱并对乐队规模实行限制。然而,木偶歌剧的支持者们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那就是在演出时,舞台前竖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用醒目大字写上剧中的歌词。

因为曲调是人们都十分熟悉和亲切的流行歌曲,观众们很容易像演员一样,流利地演唱出这些歌曲。于是,台上的演员做着各种动作,台下的观众们用歌声为其伴唱,演出气氛格外热烈。这一对抗大约持续了30年,最终以官方的让步而结束。1714年,由圣日尔曼广场和圣卢昂广场两个剧团联合组建了喜歌剧院。1716年,它被获准可以同时拥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称之为“喜歌剧”。此后,喜歌剧风靡法国。

喜歌剧论战[1]

1746年和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管家女仆》在巴黎两度上演引起了“喜歌剧论战”的大辩论。这场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法国大歌剧派和意大利喜歌剧派。论战的主题是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孰优孰劣,论战的焦点是法国的大歌剧应不应该进行变革。对峙双方阵营壁垒,旗帜鲜明:一方是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为首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正歌剧,另一方由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率领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支持意大利喜歌剧。两派支持者都聚集在各自领袖的包厢周围,相互嘲笑辱骂,并为自己所喜爱的剧种叫好助威。剧场里充满了火药味,使每一场演出都演变为一场战役。在剧场之战难分胜负的情况下,法国大歌剧派推出了一部叫做《狄东与清晨》的新作品,并借助蓬帕杜尔夫人的威力大造声势,试图压倒《女仆管家》。但这部作品表现平平。

而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作曲家卢梭亲自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的喜歌剧《乡村占卜师》(1752年),他把意大利喜歌剧的长处和法国庙会滑稽歌剧中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对白结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哑剧结合在一起。证明自己的改革观点。这场论争,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形成了法国式喜歌剧的基本模式。

著名的法国喜歌作曲家

早期法国喜歌剧的主要作家有让·克劳德·吉里耶(1667- 1737年),法国喜歌剧院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具有庙会喜歌剧的特点;被认为是喜歌剧的创始人。

18世纪中叶国喜歌剧日趋成熟,喜歌剧院的作曲家有费里多尔(l726-1795年)。他先前是一名有成就的国际象棋大师,33岁后才转向喜歌剧的创作,他一共创作了11部喜歌剧,主要作品有《鞋匠勃莱士》(1759年)、《园丁和他的老爷》(1761年)、《马蹄铁匠》(1761年)、《巫师》(1764年)等,而 1765年根据英国作家菲尔丁原著改编的喜歌剧《汤姆·琼斯》是最优秀的一部。费里多尔喜歌剧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小人物常常有高尚的道德和出色的才智,而大人物则愚蠢狡诈,处在被嘲讽的地位;他的音乐形象十分戏剧化,构思新颖,善于描绘;因为他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运用乐队的交响乐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蒙西尼(1729-1817年),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法国喜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创意新颖,感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蒙西尼的代表作有《冒失鬼的招认》(1759年)、《玫瑰花和可乐果》(1764年)、《逃兵》(1769年)、《美丽的阿尔塞纳》(1773年)等。蒙西尼喜歌剧的特点是,主题较为严肃,情节较为曲折,而喜剧性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场景的衬托。这种喜歌剧被称为“严肃的喜歌剧”,并为以后的喜歌剧向抒情歌剧的转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最具贡献的当数格雷特里(1741-1813年)。格雷特里是18世纪后期法国喜歌剧改革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列日,在当地的教堂学习声乐、小提琴与和声。1768年,他接受伏尔泰的建议来到法国,并定居巴黎,直至去世。

格雷特里共创作了50多部音乐戏剧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喜歌剧。他的代表作品有《休伦人》(1768年)、《路西勒》(1769年)、《会说话的图画》(1769年)、《泽米尔和阿佐尔》(1771年)、《假魔术》(1775年)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曾创作了《威廉·退尔》(1791年)和《共和国女代表》(1794年)等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人物的喜歌剧。格雷特里最成功的作品是1784年上演的《狮心王理查》。此剧以以旋律优美、富于戏剧性表情而著称。是18-19世纪之交“拯救”歌剧的先声。另外拉保德的《画童、情人和敌手》 (1758),和著名小提琴家加维尼的《未婚夫》(1760)、布莱士的《安奈特与吕班》(1762),也属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19世纪法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喜歌剧院更加强了喜剧的音乐气氛,相继出现了布瓦尔迪约(1775-1834)的《巴格达酋长》(1800)和《白衣夫人》(1825),奥柏的《魔鬼兄弟》(1830),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 (1840)等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国喜歌剧中原有的喜剧因素越来越少,喜歌剧的发展日益趋向严肃化和抒情性,甚至带有感伤的色彩,但更多的是鼓舞士气、焕发精神、感染人心。这就为抒情歌剧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典型作品简介

格雷特的歌剧《狮心王查理》(1784)《狮心王查理》剧情大意:理查王身边多年的歌手布隆代尔(Blondel),装成一个盲目卖唱人吟游四方,后来发现他的主人理查王已遭监禁。于是他借着业已被放逐的英国骑土和佛兰德的马格丽之助,使得理查越监逃逸。

奥柏的歌剧的《军中女郎》(1840)

《军中女郎》剧情大意:拿破仑二度率领法军入侵蒂罗尔,幼时即被拿破仑第21联队收养的玛丽,已经长大,并一直服务于军队后勤工作,有一天玛丽从悬崖失足而被青年农民托尼欧所救,因而两人萌生爱意。托尼欧毅然参军,后升为团长,希望与玛丽成婚。但玛丽的伯母伯爵夫人寻来,将失散的侄女接回巴黎,欲将玛丽嫁给年轻的公爵克拉根。这时团队冲来“救援自己的女儿”。玛丽用歌声唱出了对团队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伯爵夫人听后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她与托尼欧的婚姻。剧中玛丽所唱《我在军营中……》、《军中歌》,玛丽与托尼欧的二重唱《我心怀恳切热望》以及剧终前的大合唱均被称之为精典型歌曲久传不衰。二、意大利喜歌剧(谐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

意大利喜歌剧在该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鹰》。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著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意大利喜歌剧最著名的作曲家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佣作主妇》,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女佣作主妇》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

在意大利,继佩尔戈莱西而起的作曲家还有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他出身于音乐家庭,毕业于那不勒斯圣奥诺夫廖音乐学院。他创作的喜歌剧《恶作剧的女人》(1754年)为他奠定了歌剧作曲家的地位。1760年,皮吉尼的代表作《好女儿》在那不勒斯上演,引起轰动。这部喜歌剧在喜剧性的生活场景中,强调了音乐形象的抒情性,其中女主角契金娜的咏叹调十分优秀,是皮吉尼抒情喜歌剧中最受欢迎的声乐作品。1776年,他应法国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邀请,前往巴黎担任她的声乐教师。皮吉尼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曾创作了140多部喜歌剧和歌剧。

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1730-1786年),是意大利第一位受格鲁克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他早期的喜歌剧《为爱情装疯》(1765年)、《爱情岛》(1766年)等,使他扬名欧洲。1781年,萨基尼结束了在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歌剧创作活动来到法国,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俄狄浦斯在科隆》(1786年)。他一生共创作了40多部歌剧和喜歌剧。

乔瓦尼·帕伊谢洛(1740-1816年),是18世纪末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清唱剧、弥撒曲等宗教音乐。1763年起,由创作幕间剧而转向喜歌剧的创作。1764年,帕伊谢洛的第一部喜歌剧《女学生》上演,此后他在意大利各地连续上演了大量的喜歌剧。他最著名的歌剧作品是根据博马舍小说改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784年)。

多梅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年),他也是18世纪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奇马罗萨在意大利期间,以歌剧《伯爵的诡秘》(1772年)而名震欧洲。1789年应邀担任俄国女皇捷卡叶琳娜二世的宫廷作曲家。1791年到维也纳出任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宫廷乐长,此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喜歌剧《秘婚记》(1792年)。奇马罗萨共写有近70部歌剧,以喜歌剧最出色。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作曲家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代表作《爱之甘醇》及《唐·帕斯夸莱》、沃夫费拉里的《苏桑娜的秘密》、梅诺第的《阿梅利亚赴舞会》等,都是喜歌剧的佳作,也把喜歌剧带进了20世纪。

英国喜歌剧

18世纪初最早的喜歌剧,是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英国的《乞丐歌剧》。对这类歌剧,英国人更愿意称之为“民谣歌剧”,因为它绝大多数的音乐来自流行的民谣曲调,歌词是填加上去的,并且有对白。英国喜歌剧标志着正歌剧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欧洲歌剧的变革拉开了序幕。

德国喜歌剧

18世纪初的德国歌剧舞台,自从凯泽尔去世及汉堡歌剧院关闭后,便是意大利歌剧的天下。但同时,英国的民谣歌剧也乘虚而入,自从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传到汉堡之后,并很快得以流行,这种民谣歌剧后来成为德国喜歌剧的仿效模式。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德国歌唱剧的杰出作曲家首推约翰·亚当·希勒(Hiller Jon hann Adaml728-1804年),他是德国歌唱剧的创始人之一。1752年斯坦德福斯(standfuss)的《妇女之变》、1770年希勒(Hiller,1728-1804)的《狩猎》等是这一剧种最早的例子。1766年,希勒根据《乞丐歌剧》改编的第一部歌唱剧《魔鬼出笼》在莱比锡上演。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洛蒂在宫中》(1767年)、《打猎》(1770年)等一批歌唱剧。歌唱剧就此传到德国各地。1778年,维也纳成立了专门上演德国歌唱剧的国立歌剧院,歌唱剧从此获得了正式的地位。希勒的作品综合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喜歌剧的特点,在音乐上则采用了该国民族歌曲,许多歌唱剧中的歌曲后来编人了民歌集,成为独立演唱的民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莫扎特的《魔笛》(1791)、《后宫诱逃》(1782)、韦伯的《自由射手》(1821)等作品,发展了角色个性,展开了人物冲突,将歌唱剧和德国民族歌剧推向更高艺术层次。后来奥托·尼科莱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于1849年在柏林上演后结果不同反响。这部歌剧写得干净利落,剧本和最优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乐思这部舞台效果至今不衰的作品属于当时典型杰作。

英国民谣剧

用英国语言做对白在加上通俗的曲调,这些曲调可以是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甚至还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意大利或法国歌剧的旋律。

1728年公演的《乞丐歌剧》是这种新形式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喜歌剧,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