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唐末农民战争 |
中文名: 唐末农民战争 结束时间: 公元884年 开始时间: 公元859年 后果: 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前后历时25年,起义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1]
战争背景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兴起,与朝廷长期争权斗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史称"庞勋起义"。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镇压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阶级矛盾不断恶化,唐朝末期。皇帝和官员荒淫纵侈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
农民负担沉重,统治阶级的腐朽制度的改变,加之战争连年不断,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一片废墟,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即使战火没有危急的地方,由于统治阶级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联合对农民的压榨,更加加深了农民的各种负担。
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有纷纷起来反抗。
战争意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历时9年,转战10余省,瓦解了唐王朝的黑暗统治,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的门阀士族势力。起义中,第一次以"平均"为口号,表明农民起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战争经过
唐僖宗初年,政治腐败,科敛繁重,灾荒连年,黄河以南尤为严重,劳动人民无以为生,被迫揭竿而起。
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率数千人起义,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
次年,攻克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濮州(今山东甄城北),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起义,与王仙芝会合,数月之间发展为数万。
王、黄二人从事过贩卖私盐,对交通路线及唐军虚实较为熟悉。乾符三年,王、黄联军出山东,活跃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
唐朝镇压无效,转而诱降,王仙芝动摇,黄巢反对未遂,于是分道扬镳,黄返回山东。乾符五年(878),转战于南方的王仙芝为唐军所败,被杀。
尚让率余部与黄巢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势力又见壮大。黄巢义军再度北上,然后转而强渡淮河、长江,突入江西,又经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700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
又沿海岸南进,六年九月,攻占广州,并发布文告,痛斥宦官专权,纲纪败坏;下令禁止官吏殖财贪赃,并宣布即将北上攻打长安。
他的主张深受人民拥护,义军发展为数十万。黄巢率众取道桂林,乘大筏沿湘江进入湖南,又下江陵(今湖北江陵)。荆门受阻后,转而东向。
广明六年(880)重创唐军高骈部,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以破竹之势又渡淮河,于十一月攻克东都洛阳。
沿途义军纪律严整,收众至数百万。于是义旗西指,攻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十二月,进占长安,僖宗出逃成都。十二月十三日,黄巢于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宣布罢免唐三品以上高官,处死一批皇族、公卿和高官显贵,没收富豪财产。起义军由于长期大规模的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进入长安后,又没有全力追歼残敌,使唐廷获得喘息之机,逐渐积蓄起反击力量,围困长安,并对大齐政权采取坚壁清野政策,使其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
义军将领朱温降唐,沙陀族李克用率军援唐,大大增强了唐反击的实力。黄巢被迫于中和三年(883)东撤,攻下蔡州(今河南汝南),又攻陈州(今河南淮阳),然300余日不下,义军损失严重。面对唐军增援,黄巢只好解围。中和四年(884),黄巢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兵败自杀(一说被杀),起义失败。
主要战役
汝州之战
广州之战
洛阳之战
莱芜之战
点评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先后持续25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十年,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战争。黄巢义军利用人民支持,地形熟悉的优势,运用避实击虚,即打即离的战术,实行流动作战,疲惫、消耗官军;攻战与攻心兼施,争取藩镇武装、孤立唐军主力;南征北战,给唐政权以致命打击,是有许多成功经验可总结。但在夺取长安之后,除恶不尽,军事停滞,孤城失援,内部分裂,在撤退中又胶着于坚城拼消耗,招致全军覆灭,教训亦是深刻的。
参考来源
- ↑ 这个小混混不但终结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还在乱世称帝 网易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