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唐慎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慎微

人物简介

[1]
  唐慎微,字审元,原籍四川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入县)人。元佑间(公元1086—1094年),蜀帅李端伯抬之入幕,遂居成都。唐氏约生于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绍兴6年(公元1136年),是宋代著名的医药学家。

人物生平

[2]
  唐慎微出身于医学世家,深于经方。为人治病,非常谨慎,加之精湛的医术,故常百无一失。据同乡宇文虚中《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他“貌夜陋,举措语言朴纳,而中极(思维)明敏。”他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外出治病,“不以贵残,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而且不取重酬。在宇文虚中小时候,其父宇文邦彦患风毒病,请唐慎微医治,一投药,即“疗之如神”。病愈后,唐氏予料病未断根,就“予缄一信”,嘱其届时启封而用。不出所料,到时旧病果然复发,开封以后,里面记有三个方子:第一方疗风毒再作;第二方疗风毒上攻;第三方疗气促欲作喘嗽。宇文邦彦按信中之方依次服药,半个月后病即痊愈。

医学著述

[3] [4]
  唐慎微自幼喜爱读书,经子传纪,佛书道藏,无不涉猎。至于古代医经和历代诸家方书,更是认真学习,反复揣摩,细致较核,以定优劣。在阅读过程中,他把有用的资料一一记录下来,以后并把它们收录在自己的书里。目前已经散失的《开宝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和《嘉祐本草》等书的内容,就是依靠他才保存下来的。
  他撰写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我国本草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该书的编号写以《嘉祐补注本草》和《本草图经》为基础,并参阅了《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和《食疗本草》等许多方药书的内容。全书共31卷,其中目录一卷,共60余万言,收录药物1558种,其中新增药物476种。如灵砂、桑牛等皆为首次载入.每药均有附图,并附以炮炙法,对药物主治等方面,也详加阐述和考证。更可贵的是全书还附载古今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也为后世本草整理指出了正确方向。该书最早刊行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就风行于世,名倾公卿。尚书左承蒲宗孟根据唐氏对医药的贡献,按例奏与一官,但慎微竭力拒而不受。
  当时宋代的统治者对本草书的修订非常重视,官编、私纂的本草书层出不穷。而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却能面目一新,突破诸家本草水平,使当时刊行的各类本草大为逊色,就连宋皇朝也不得不承认该书的成就,屡派医官修订,作为官编的药典发行。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艾晟组织人员重修后,作为官定本刊行,易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校定重刊,再次易名为《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南宋绍兴29年(公元1159年),医官王继先等又加重修,定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平阳张存惠又把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随文散入书中,作为增订,又易名为《重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可见唐氏《证类本草》自问世以来在医药界的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对它寄于很高评价,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论没者,皆其功也”,在撰《本草纲目》时,仍以它为蓝本。
  是书1~2卷为序例,3~5卷为玉石三品253种,6~11卷为草部三品447种,12~14卷为木部三品263种,15卷人部26种,16~18卷为兽部三品58种,19卷为禽部三品56种,20~22卷为虫鱼部三品187种,23卷为果部三品53种,24~26卷为米谷部三品48种,27~29卷为菜部三品65种,30卷为有名未用194种,末卷为本经外草木藤类98种,总1748种。所引吴氏本草,药对,药总诀,药性论,唐本草,食疗、拾遗、四声、删繁性事类,南海药谱、食性,日华子及开宝刘翰马志等详定本草,李昉、王祐、扈蒙等重定本草,寇宗奭衍义,凡一十七家,汪洋浩瀚,诚千古之大观。

《证类本草》的学术特点

[5]
  《证类本草》作为宋代本草学的集大成著作,几乎涵盖了宋代以前本草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在宋代本草学史上有四大开创之功:
  其一,《证类本草》开创了宋代本草学著作收录药物种类之最。《证类本草》记载了1749种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是《本草纲目》出现之前收录药物种类最多的本草学巨著。
  其二,《证类本草》开创了宋代本草学著作收录文献数量之最。《证类本草》征引文献多达200余种,且征引的范围广及经史子集四部文献。
  其三,《证类本草》开创了宋代本草学著作编撰水平之最。唐慎微在药物项下,续补了采自前人文献中的医方3000余首,使药物的用途、用法一目了然,切合临床实用,从而使“以方证药”成为了本草学著作的重要撰写体例。
  其四,《证类本草》开创了宋代本草学著作的影响之最。《证类本草》是宋代最权威、最系统的一部本草学巨著,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药典颁行。《证类本草》在前代本草学著述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在收录药物的种类、新征引文献的数量、新附方剂的数量、编撰的水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远超前人,它是宋代本草学的巅峰之作,也是《本草纲目》出现之前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
  《证类本草》具有如下明显的学术特点:
  第一,博物性。《证类本草》征引不同学科的200余种文献来佐证药物,体现出唐慎微融通多种学科的学术思想。通过对《证类本草》征引的宋代文献的研究,发现它受到宋代方剂学专著《太平圣惠方》以及宋代训话学专著《尔雅疏》的直接影响;《证类本草》又为其后的宋代道家本草《丹房镜源》及宋代史学家本草《通志•昆虫草木略》的编撰,提供了文献依据。《证类本草》征引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以本草学为核心,融通了方剂学、经学、史学、子学及文学等诸多学术门类,体现出宋代本草学的博物性。以训诂学与本草学的关系为例,宋代之前,这两门学科各自烙守祖宗家法,缺乏变革创新,而且互不相通。宋代开始,训诂学大量引用本草学文献以助训话,而本草学也开始大量引用训诂学成果解释药物异名。这两个学科的融通,展现了宋代学术的交叉性和包容性。
  第二,创新性。《证类本草》在本草学上“以方证药”、“以小说证药”等诸多创新,反映了宋代学术寻求新变的崭新格局。上文所论《证类本草》的学术融通性,恰是对祖宗家法的扬弃,是本草学寻求新变的表现。北宋学术的创新性首先在经学领域得到突破。儒学至北宋庆历年间出现了重大变化。随着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推行,宋代学人对儒家经典的阐释由烙守古义,转向了自由解经。宋代经学的变革创新,解放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挑战传统、变古出新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唐慎微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开始编撰《证类本草》,他在本草学上的创新,正反映了宋代学术文化的创新性特点。
  第三,规范性。《证类本草》征引文献一律注明出处,这种良好的注释习惯,使得《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开宝本草》《嘉裕本草》《本草图经》等重要的本草著作得以基本保存。《证类本草》征引前代文献忠于原文,很少加以割裂,具有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证类本草》这种严谨的体例,反映出宋代学术的规范性特点。

参考来源

  1. 长青. 唐慎微[J].. 山西中医,. 1987(05):49. 
  2. 长青. 唐慎微[J].. 山西中医,. 1987(05):49. 
  3. 长青. 唐慎微[J].. 山西中医,. 1987(05):49. 
  4. 相鲁闽. 唐慎微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J].. 河南中医,. 2015,35(10):2570. 
  5. 周云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D].. 河北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