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唐恒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恒贞
清代才女
出生 成武

唐恒贞, 成武人,清代才女,仪封令曾铭孙女,字诸生程荣锦。 [1]

个人介绍

唐恒贞,山东 成武县人,清代才女,仪封令曾铭孙女,字诸生程荣锦。幼极聪慧,年十二能诗,博览古今诗词。 [2]

十六岁病亡。著有《桐叶吟》一卷,诗极松秀,如《栖霞岭看梅》云:"柔橹轻摇风力微,暗香静袅袭人衣。月明更爱清疏影,一路横斜送我归。"

《归燕》云:"絮语呢喃归计商,画楼之杏剩空梁。旧时王谢多飘泊,几个能飞返故乡!"其中部分诗词已选入《山左诗钞》。倘天假以年,恐柳絮才高,不得专美于前。惜哉!

人物故事

柳絮才高唐恒贞 文/张长国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华夏文明的天空中放射着璀璨的光芒。然而,在中国漫长的诗歌历史文化中,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赋诗填词多是男子的"专利",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不但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力,更不要说风雅地吟诗作词了。所以,古代中国能诗会文的女子很少,而文字功力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更属凤毛麟角。

然而,在清代乾隆时期,却出现一位古代女诗人唐恒贞。唐恒贞,今成武县党集乡党集村人,她十二能诗,著有诗集《桐叶吟》。

提起唐恒贞,就不得不提到她的祖父唐曾铭。唐曾铭,浙江海宁白杨村幽居胡同人。唐曾铭少年即以文著名,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三十余岁的他即考取了丙午科的举人,被吏部选派至河南新乡下北河厅任职,负责管理这一带的河防河务。

唐曾铭家乡在海宁,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就流经这里,每年八月发生的海宁钱塘潮举世闻名。因此,从小在钱塘江边长大的唐曾铭对治理河防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然而,他的才能却受到了一些无能同僚的忌恨,性格耿直的他又不愿意卑躬屈膝地讨好和巴结上司,所以,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被调至新乡县任县丞。

县丞是知县的副手,相当于当今的副县长,级别在清代只是正八品。在这个县丞职位上,唐曾铭一直干了二十余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变成了须发苍苍的老人。

这时,远在浙江海宁的两个孙辈:孙子唐本、孙女唐恒贞也已七八岁了。由于出身书香世家,加之唐家不宥于世俗观念,年幼的唐恒贞也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但博览了不少古今诗词,而且在十几岁时,就对古诗词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作诗天赋。

有一年五月,唐家的一株百年的石榴开出了鲜艳缤纷的花朵,一家人坐在石榴树下赏花,其父唐成器取来笔墨纸砚,就势画出了一幅《石榴花图》,看到这幅画,大家称赞不已,只有十二岁的唐恒贞说:"父亲的画好是好,只是少了题跋,未免美中不足。"

随即取笔添墨,在画上题了一首名为《石榴花》的诗:"坚凝瘦硬压群芳,五月红开胜海棠。却喜吴侬惊渡急,一枝摇曳插船樯。"这首诗意切合画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还透出些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风格,一时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自此,唐家出了女诗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其后,小小年纪的唐恒贞不断有好的诗作出世,如《读王右丞诗集》:"右丞开宝诗天子,丘壑蓝田卧亦高。凝碧池头管弦沸,新声岂有郁轮袍。"

这首诗首先对王维高洁的品格进行了肯定,然后又对他的遭遇发出感慨,为人才的生不逢时和埋没而不平。通过这首诗,也可看出唐恒贞小小年纪就已具有了较高的文学素养。

为丰富孩子阅历和开阔眼界,唐成器还不断携带唐本、唐恒贞到周边的历史文化名城游览古迹和景色,这更加使得唐恒贞的诗作在内容的深刻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在游览嘉兴的范蠡湖旁的范少伯祠后,唐恒贞作了一首 《范少伯祠》的诗:"千秋绝艳谁消得,一叶扁舟自在行。

本是多情钟我辈,非关遁迹乞余生。"又如在游览杭州西湖孤山中部的苏公祠后,她又有一首《谒东坡像》的佳句流传下来:"青史党碑功罪定,乌台诗案是非公。"

特别是在游览西湖边上的苏小小墓后,唐恒贞对这个南齐时红颜薄命的青楼才女更是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从她的《苏小小墓》诗中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境。

其一:"秋月春花剧可怜,横波光照绮罗筵。漫嗟薄命归黄土,赢得红笺小字传。"

其二:"雨散烟花月堕迟,几人酾酒吊蛾眉。白杨瑟瑟丹枫响,记取红牙按拍时。"为一位古人 写了两首诗,这也是唐恒贞一生唯一的一次。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这两首诗也不幸也成为了她自身的谶语。

唐恒贞不但为人物赋诗时有其独到的见解,而且写日常生活的诗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如在《夏夜》一诗中,她这样写道:"雨余凉月色如银,点点流萤照水滨。坐到三更犹未睡,白莲花伴倚栏人。"有人评价说:盛夏读此诗,犹觉身在夜半青石池塘,凉风扑面而暑气尽消也。

在唐恒贞的其他诗作中,还有不少佳句流传下来,如《白桃花》中的"渔人乍怪春溪幻,樵客还惊夜雪奇。""数丛兰杜聊为媵,一片笙歌未是恩"等。从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诗歌中不难看出唐恒贞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不凡的见识。

乾隆11年2月(公元1746年3月),时任河南仪封县(今兰考县大部)县令的赵鹤洲告老还乡,县令一职空出,由于仪封县地处黄河沙区,人贫地瘠,没有油水可捞,又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地方,因此没人愿来。

考虑到仪封是黄河要冲,又需要由精通河防的人来任职,乾隆11年2月28日,河南巡抚硕色向乾隆帝上了一份奏折,在事由中,硕色写道:题报仪封县知县赵鹤洲年老所遗员缺系沿河冲繁要缺,县令内无可调补之人,请以新乡县县丞唐曾铭委署。

于是,五十多岁的唐曾铭又到了风沙漫天的仪封县,开始了他的知县生涯。一年后,也即乾隆12年(公元1747年)7月11日,河南巡抚硕色根据唐曾铭的政绩,据实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名为"题报署县试用期满称职请准实授"的奏折,奏折中写道:兹据布政使王兴吾等详称查署,仪封县知县唐曾铭自乾隆拾壹年肆月初壹日到任起扣至乾隆拾贰年肆月初壹日。

试用壹年期满,该员唐曾铭实心任事,干练有为,堪请实授仪封县知县等情,造具履历事实清册会详。前来臣查唐曾铭居官勤慎,熟谙河防,堪以实授仪封县知县,除履历事实清册送部外,臣谨同河东总河臣完颜伟合词具题,伏乞皇上睿鉴,敕部议覆施行谨会题请旨。"

乾隆皇帝看后,随即朱笔御批了"依议"两字。此奏折现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的明清档案工作室。

自此,唐曾铭真正担负起了治理仪封的重任。几年后,为向当地父老表示自己治理好仪封的决心,他又修书一封,让两个儿子带着孙子唐本、孙女唐恒贞也来仪封县定居。

于是,唐恒贞随着家人一路迤逦而行,在北上路过湖州市妙西镇的名胜之地栖贤山时,当时正值山上梅花开放,在山上赏梅后,唐恒贞心情十分高兴,写下了一首《栖贤岭看梅》:"柔橹轻摇风力微,暗香静袅袭人衣。月明更爱清疏影,一路横斜送我归。"

表现了年少的她即将与爷爷团聚前的欢快心情。在到达仪封县一家人团聚后,虽然日子清苦了些,却也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性格耿直的唐曾铭又一次因直言上司的错误而遭到降职。

这一次,已经厌倦清朝官场尔虞我诈的唐曾铭干脆辞去了官职,准备回浙江海宁老家。然而,做官八年,唐曾铭除了两袖清风之外,连一家人回乡的盘缠也没有凑足。无奈之下,他想起了近在山东成武做知县的一位同乡举人,于是,他携带着一家人来到了成武。

于是,这位同乡就出资安置了他们一家在民风淳朴、地邻官道的党集村暂时落脚。谁知这一暂时的落脚之地,却使唐家一家人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由于长途奔波、水土不服和过度思念家乡,被家人视若掌上明珠、年龄才十五岁的唐恒贞生病了。病中的她也更加思念远在浙江海宁的故乡。

是年秋天,她看到秋风乍起,燕子南飞,写下了一首名为《归燕》的诗:"絮语呢喃归计商,画楼文杏剩空梁。旧时王谢多漂泊,几个能飞返故乡。"

有人说:此诗写离别之感,让人不忍卒读。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春,唐恒贞的病越来越重,多方求医也没有效果,最后竟卧床不起。当听到窗外春天到来后清脆的莺啼鸟叫后,昏昏沉沉从梦中惊醒的她百感交集,写下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闻莺》:"欹枕初来梦里惊,间关花底数声清。从今莫向枝头啭,残喘何能再听莺!"也许是天妒红颜,又或者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语。

不久,十六岁的唐恒贞病逝在了党集村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中。

唐恒贞的病逝,对其祖父唐曾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将孙女的诗作《桐叶吟》一卷整理好后,万念俱灰的唐曾铭只身到了杭州西湖上的孤山后隐居--那是他的孙女唐恒贞曾经游览过的地方。在那里,唐曾铭终了一生。

后来,任山东学正的广西上林人张鹏展在编写《国朝山左诗续钞》一书时,读到了唐恒贞的诗,认为诗作松秀,有王摩诘之风。当听说其人已故时,只好遗憾地把《栖贤岭看梅》和《夏夜》两首诗收入书中,以作为对这位早逝才女的纪念。

清道光版《成武县志》也对这位早逝的才女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说她"倘天假以年,恐柳絮才高,不得专美于前。惜哉!"

注: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引自东晋才女谢道韫咏絮事。

唐恒贞简介:成武人,清代才女,仪封令曾铭孙女,字诸生程荣锦。幼极聪慧,年十二能诗,博览古今诗词。十六岁病亡。著有《桐叶吟》一卷,诗极松秀,如《栖霞岭看梅》云:"柔橹轻摇风力微,暗香静袅袭人衣。月明更爱清疏影,一路横斜送我归。"

《归燕》云:"絮语呢喃归计商,画楼之杏剩空梁。旧时王谢多飘泊,几个能飞返故乡!"其中部分诗词已选入《山左诗钞》。倘天假以年,恐柳絮才高,不得专美于前。惜哉!

参考来源

  1. 唐恒贞 ,360搜索
  2. 唐恒贞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