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仲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仲冕

唐仲冕

唐仲冕(1753年—1827年),清代官员、学者。字云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原籍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后客居肥城县(今肥城市)涧北村。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历官荆溪、吴江、吴县知县,海宁、通州知州,署松江、苏州知府,升福建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所至有惠政。所至建书院,修水渠。曾主持泰山书院,知吴县时曾访得唐寅墓。主编《嘉庆海州志》,有《岱览》《陶山集》等。

人物生平

乾隆三十三年(1768),唐仲冕之父唐焕出任平阴知县,仲冕随父至此。两年后,生母谭氏病卒,仲冕葬母于肥城陶山之阳,自此,结庐墓侧守孝。乾隆三十六年(1771),唐仲冕在陶山东麓修道书院潜心读书,自号陶山居士。寄情山水,遍游陶、牛二山,穷陶山七十二洞之奇,览牛山风景之丽。曾画《陶山望杏图》,著《牛山叠翠》诗,一时文人竞相赞颂。

乾隆四十六年(1781),唐仲冕应泰安州官员之邀,赴泰安主持泰山书院。其间,泰安知县黄钤重修《泰安县志》,唐仲冕参与其事。他“历扪葛攀罗之险,亲历岱畎”,探访泰山名胜,遍览泰山典籍,对泰山地理历史作了深入研究。以为《泰山道里记》《泰山搜玉集》等书“各述一门,非岱岳之全”,而成书于明代的《岱史》, 虽资料丰富,但“分类杂陈,率多挂漏”,县志诸书也限于体制,对泰山未能遍录,“每以记载阙如为憾”。

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效仿《史记》《汉书》的体例笔法,编撰《岱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完成巨著,历时十二载。《岱览》全书共32卷,分《首编》《总览》《分览》《博览》《叙览》等6部分,“征引经籍六百五十五种,录次金石七百六十六通”,层次明晰,稽考精审,图文并茂,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吴锡麟、史学家洪亮吉钱大昕等人的称赞。钱大昕为此书题诗:“东岳寰中秀,图经手自编,群山收一览,五岳独自光。”唐仲冕勤于笔耕,著作颇多,除《岱览》外,尚有《陶山文录》十卷,《陶山诗录》二十四卷。

乾隆五十八年(1793),唐仲冕中进士,历任荆溪(今江苏宜兴)、吴江知县,后升任海州(今江苏东海县)知州,又调任通州(今四川达县)、苏州知府。 嘉庆十年(1805),官至陕西布政使,代理巡抚。任职期间,兴利除害,多有惠政,乡民为之建生祠。辞官后迁居金陵(今南京) 。

道光三年(1823),唐仲冕返陶山祭扫母墓,写下了著名的《扫墓》诗。清宜宗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恩谥唐母为夫人,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马及华表等,并刻立神道碑,遗迹至今尚存。道光七年(1827),唐仲冕病卒金陵,终年74岁,其子遵遗嘱将其归葬肥城陶山。

藏书故实

清藏书家。字六枳,一作陶山,号陶山居士。原籍善化(今湖南长沙),后流寓山东肥城,唐寅族裔。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历任荆溪、吴江、吴县知县,海宁、通州知州,署松江、苏州知府,升福建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所至有惠政。曾主持泰山书院,求学者甚众,盛况空前。参与重修《泰安县志》。探访泰山名胜,遍览泰山典籍,撰《泰山道里记》《泰山搜玉集》等书,又历时12载。征引经籍665种,录次金石766通,编著《岱览》32卷。史学家钱大昕为此书题诗云:“东岱寰中秀,图经手自编。群山收一览,五岳独自先。”后辞官侨居金陵(今南京)。家藏书颇丰,在金陵小彩霞街有“十笏园”、“憩书楼”,用于专藏古籍之所。曾将南宋抄本《太玄集注》10卷,赠送黄丕烈。辑有《六如居士全集》《荆溪县志》《海州直隶州志》等,另著有《陶山文录》《陶山诗录》《露蝉吟词抄》等。 [3]

诗作选摘

【吴江舟中】

短桨出烟汀,烟外闻疏语。野水绿三篙,秋花红半渚。

树梢冲雾立,帆影帖波行。更无吹笛过,聊此倚琴横。

【赵北口】

一奁春縠绉轻纹,十二桥边草色薰。赵北烟波迥无际,竹西风月许平分。

莺声渐合芳津柳,帆影遥搴别浦云。绝忆江干风日暖,买鱼沽酒趁斜曛。

【漂母祠】

淮阴一生误在报,谓我报人人报我。解衣推食当酬恩,鸟尽弓藏竟罹祸。

王孙一饭母先哀,望报分明指祸胎。可怜觖望夷钟室,何似全身返钓台。

张韩以外功皆狗,张也辟谷韩授首。奇才感动两神人,一黄石公一漂母。

【自题乘槎亭观日出图】

亭名始见坡公诗,建亭之处人莫知。我于龙洞读宋刻,亭在山头与海直。

龙兴山东烛龙起,山下沈沈夜未已。波光激射梁梠红,如见坡诗图画里。

独怜诗和陈海州,陈公名字难搜求。山亭颇似岘山在,湛辈足迹诚悠悠。

联吟苏海尚如此,写照秦山徒为尔。图中石壁扫烟霾,笑将题笔当摩崖。[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