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品茶與「鬥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品茶與「鬥茶」的盛行,宋代有一種白葉茶,「芽 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鬥茶,而氣味殊薄,非食茶之比。」真正 的食茶是柑葉茶,「葉厚而圓,狀類柑橘之葉。其芽發即肥乳,長二寸許,為食 茶之上品」。2"可見真正供飲用的茶與鬥茶的質量判斷標準是不一樣

原文

興盛於唐代的茶,在宋代又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 衡量。從茶葉的出產地區來看,茶業的重心南移,表現在建茶(福建生產的茶) 的崛起。從製作工藝上來說,宋代處於由團餅向散茶轉折或過度的階段,以便簡 化制茶、減少烹飲手續。235從品茶的角度來看,宋代的時尚已經大不同於陸羽之 時。 宋『黃儒《品茶要錄》在談到當時品茶的風尚時,經常要與陸羽時代進行比 較。他認為當時的時代不同,因此鑑賞的眼光也就不同。 「自國初以來,士大夫沐浴膏澤,詠歌昇平之日久矣。夫體勢灑落, 神觀沖淡,惟茲茗飲為可喜。園林亦相與摘英夸異,制卷鬻新而趨時之 好。故殊絕之品,始得自出於蓁莽之間,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陸羽復起,閱其金餅,味其雲腴,當爽然自失矣。」按黃儒的說法,陸羽所知的屬於宋代的草茶,所以製作時「蒸芽並葉,畏流 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膏」就是茶葉的汁液,陸羽時代制茶惟 恐汁液流失。但宋代「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也就是要儘量榨去汁液。 實際上榨去汁液的茶,滋味淡薄,從飲用的角度,質量並不好。但黃儒所說的殊 絕之品,在宋代層出不窮。往往一種新出規格品種的上等茶,很快就被另一種新 茶所取代。宋代上等茶品更新之快,令人眼花繚亂

要了解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必須注意到一個畸形的側面一一 「鬥茶」。在宋 代某些士大夫之間,已經不在乎它滋味的厚薄,而在乎以「鬥茶」結果論茶的好 壞。 「鬥茶」盛行於宋代。士大夫每以此來誇示他的茶道和茶葉之好。所謂「斗 茶」,據宋,蔡襄《茶錄》記載:點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鈔 茶一錢匕,先煮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視其面色鮮明、着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除此以外,鬥茶還需要配合從收藏、炙、碾、羅、候湯、熇盞等程序,還要 有一整套與之配合的工具和盛茶的器皿,要選擇特定地區的茶葉和水,這才能稱 得上「斗試家」必備的行頭與技藝。更有甚者,可以茶湯的文理水脈組成圖像, 謂之「茶百戲:「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 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 茶百戲。」 這些「鬥茶」、「茶百戲」等名目,把小小的茶葉片耍弄得花樣百出。歷史上 出了名的玩家皇帝、亡國之君宋徽宗卻把這些茶葉的畸形發展視為「盛世清尚」:「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則常須而日用者,固久厭飫狼籍,而天下之士, 勵志清白,競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 可見北宋之時,士大夫乃至下等的士人,把原本能清醒頭腦,振奮精神,提 高生活質量的茶葉,作為玩物來爭奇鬥豔。將茶葉來「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 作為「閒暇修索之玩」,不以為茶之左道旁門,反視為「盛世清尚」,由皇帝來加 以肯定與推崇。由此可見宋代茶葉發展一個非理性側面。 「鬥茶」雖然是「盛世清尚」,那茶卻不是很好喝。

宋代有一種白葉茶,「芽 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鬥茶,而氣味殊薄,非食茶之比。」真正 的食茶是柑葉茶,「葉厚而圓,狀類柑橘之葉。其芽發即肥乳,長二寸許,為食 茶之上品」。2"可見真正供飲用的茶與鬥茶的質量判斷標準是不一樣。 由於視角不同,人們對宋代茶業發展的認識也就各有不同。從醫學史的角度 來看,宋代茶業雖盛,但有些盛行的東西卻與本文討論的植物性保健飲料無大關 系,所以略而不論。本文關注的是作為保健飲料的茶在這一時候有什麼新的發展 苗頭。從這一個層面來看,宋代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另類的茶。它們雖然還是有茶 名,但實際上已經配合了很多其他的物品,這樣的茶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作用。[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