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咪哩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咪哩乡元江县的一个行政乡,以山区为主,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有建筑风格的李和才故居、培养军政干部遗址。地处元江县的西面,交通方便,县乡公路为水泥路,距县城34公里。咪哩乡位于元江县西部,总土地面积190.1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321米,最低海拔966米,乡政府所在地咪哩村距县城33公里。[1]

中文名称:咪哩乡

行政区类别:乡

所属地区: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电话区号:0877

地理位置:元江县

面 积:190.13平方千米

人 口:13719人(2017年)

车牌代码:云F

耕地面积:19639亩

地理环境

咪哩乡境内均为山地,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属哀老山西东走向,南北最大距离22公里,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辖区面积190.13平方千米,整个地形平面,形若火炬,森林覆盖率23.4%。主要山脉有马鞍山、土堆山、观音山、大兴老林梁子、土地谷主、金矿梁子,其中大兴老林梁子最高,海拔为2321米,最低海拔是漫沙田,为966米,全乡平均海拔为1400米。主要河流有:瓦纳河,境内流长13公里;南掌河,5公里;小庙河,8公里;养马河,境内流长15公里。全境被横向河流切割为三部分,东面边缘为清水河环绕,两岸高山逼近河流,坡度陡急,水土冲刷严重,土地利用受到局限;中部多高山深谷,瓦纳河横断其间,南北两侧溪流网布,全乡二分之一的人口、耕地集中在这一带;南面属拉斯茶勒(山)、金矿梁子的分支扯卡忽梁子和背阴山,南掌河自西向东横贯其间,河床狭窄深切,耕地和村落分散在群山半坡或山梁子上。咪哩乡气候温和,冬季受西北面的老窝底、观音山、南溪老林(山)影响,最冷(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7—8℃,夏季受元江河谷热空气影响,最热(7月)平均温度达20—21℃,平均气温16—17℃;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集中在5—10月;干湿季节明显,无霜期达10个月以上。

自然资源

境内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蚕豆、小麦、荞子等粮食作物,亦适宜种植油菜、花生、茄子、辣子、洋葱、大蒜、洋芋、瓜类等,还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梨、桃、柿子、桔子等果木;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甘蔗等。咪哩乡境内有丰富的蛇纹石,还有少量的镍矿和铁矿。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咪哩乡在解放以前叫崇善乡。1949年8月—1950年2月崇善乡属元中区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 月—1950年3月把崇善乡改为崇善区。1950年9月崇善区与定远区合并为三区。咪哩境内有咪哩、哈罗、大黑铺、大新、瓦纳、甘岔6个村委会,40个农业合作社,40个自然村。1958年8月,由于成立人民公社的需要,崇善乡又从三区分开,成立建设公社。建设公社辖咪哩、小柏木、下龙塘、孟鹏、哈罗、南掌、大黑铺、大兴、堕谷、瓦纳、甘岔、新安寨、12个管理区,40个自然村,40个农业合作社。1958年12月,取消革命化的公社名称,恢复以公社驻地为称呼的公社名称,建设公社改称为命利公社。咪哩公社辖命利、下龙塘、孟鹏、南掌、大黑铺、大兴、堕谷、瓦纳、甘岔、新安寨12个管理区,42个农业合作社,42个自然村。1963年1月命利公社改为七区。七区辖命利、哈罗、大黑甫、大兴、瓦纳、甘岔6个小公社,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2个自然村。1968年10月成立七区革委会。七区革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70年4月,根据省委云发(70)30号文件精神,恢复公社制,把七区革委会改称为胜利公社革委会。胜利公社革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70年10月胜利公社革委会改称咪哩公社。咪哩公社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81年5月咪哩公社改称为咪哩公社管委会。咪哩公社管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84年1月咪哩公社管委会改称为咪哩区公所。咪哩区公所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乡,42个农业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87年11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工作,1988年1月体改工作结束,改区为乡,咪哩区公所改称为咪哩乡。咪哩乡辖咪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村公所,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99年撤村建委后,咪哩乡辖咪哩、哈罗、大兴、大黑铺、瓦纳、甘岔6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村。

人民生活

解放前,咪哩乡广大人民群众过着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吃的是瓜菜杂粮,住的是茅草房和烂土掌房。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干活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下降,农村经济受到挫折,许多村社的农民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日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开始由原来的玉米、土豆等杂粮为主食转变为大米为主食,由吃饱到吃好;由住茅草房、土掌房转变为住瓦房、钢筋水泥房。1982年,全乡实行联承包责任制后,彻底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倾向,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家庭副业,1990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192元增加到322元。农民建房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多,出现了建国以来的兴旺景象。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乡农村已初步形成了议小康、干小康、奔小康的局面。全乡广大农民感到这点水平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离小康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要不断地努力。乡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文件精神,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首位,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40元,比1998年增加155元,增16.6%。2002年底,全乡99%的农户告别了叉叉房、垛垛房、茅草房,60%的农户建盖了土木结构的住宅,30%的农户建盖了砖瓦房,6%的农户住上了钢混结构的水泥楼房,人均占有住宅面积达20余平方米。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农民拥有载重汽车、小货车、手扶拖拉机的数量逐年增加,全乡有各类车辆有44辆,许多农户拥有摩托车,部分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86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元。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全乡90%的自然村街道铺筑成了水泥路面。共有338户1567人用上自来水。享受人畜饮水设施的有3324户14375人;全乡共建有三位一体沼汽池47口,正在建的有42口,建有公厕52个。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2002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为全乡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农民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日子。

风景名胜

瓦纳温泉位于元江县城西南18公里,昆洛公路292公里处、清水河西岸,海拔889米,地处北纬23.30º、东经101.53º;出水量0.01平方/秒,水温88℃,透明无色,硫化氢气味,含硅酸90毫克/升,硫化物3.6毫克/升,总硬度0.4度,总碱度13.05度;旁有蒸气喷孔一处,气温40℃,内有天然洞;蒸气对风湿及皮肤病均有一定疗效。

瓦纳温泉位于向北西倾向北东60至70度的衰牢山深大断裂带的变质岩接合部。东属寒武系千糜岩,糜棱岸;西属中三选统绢云石英片岩、砂岩。此温泉的形成与衰牢山深大裂带有直接关系。

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元江县人民政府积极招商引资。计划投资1500多万元建盖一个集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娱乐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