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石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咏石榴》是一首新诗,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得以取代古典诗歌[1]的最主要特点是突破格式、韵律等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表达感情的自由。1919年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郭沫若也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正如胡适所说:“新诗是用来打破古典文化传统枷锁的工具”,五四运动时期新诗领导了无数青年的思想解放,处于当时的文化前沿。而前沿,则为边缘,它诞生于新旧过渡时期,却并没有在如今的新世界里成为主流文化,而是从边缘到了边缘。
“ |
灼灼明华火欲燃,一花得慰百花残。敢将大爱标红颊,且恃青春可尽欢。 天赐娇容安石国,何妍余力争颜色?俗人多认曼陀罗,百媚枝头谁肯识。 汉节多情存一脉,天浆始为天朝惜。千金肯易著花枝,尚觉千金应少值。 随君愿作东南徙,胡马蹄前不畏死。颠沛离分万里征,归程应到长安止。 汉使曾濡心一水,此生应滴长安泪。衔恩有报缘知己,不为御园媚汉帝。 火花一放饰长安,遂使百花皆可怜。身有红衣教日浴,榴裙效剪著婵娟。 未必簪头尽女儿,榴红亦可扮钟馗。性情烈火两如是,也看魍魉等劫灰。 似此情怀谁并存,他花比拟尽浮云。劝君莫作等闲枝,落花时节堪此一枝作芳邻。 |
” |
— [现代]崔荣江 |
新诗的未来
新诗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现在暂时无法形成高峰,但在这样一个巨大变革的伟大时代,新诗有更为丰富的语言可供选择,有更多精彩的生活内容可供提炼,这个时代产生了无数历史上从来没有的新鲜事物,人的思想更为活跃,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前所未有;同时精神压力也更大,焦虑的心情急迫需要更为先进的文化引领,因此产生无愧于时代的佳作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新诗要想佳作频出,诗歌创作者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2],也要从民间发现美,走进人民,贴近时代,深入生活,做到:脚到、眼到、脑到、心到,手到,即要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有不断创新的激情,也要适当学习和吸取有利于中国新诗发展的西方文化,使新诗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诗歌创作者成为新时代先进思想的宣传者、引导者,我想,新诗的高峰时代一定会到来,也必定到来。
参考文献
- ↑ 古典诗歌体裁知多少?,搜狐,2017-08-31
- ↑ 中国的诗歌文化:诗歌叙事意识很早就有了,《诗经》就是它的见证 ,搜狐,20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