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廷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廷儒

來源網頁

周廷儒(1909~1989),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地理學報》副主編等職。30年代初,曾到大理及雞足山進行野外工作。還參加嘉陵江考察隊;參加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團;參加華南地貌考察。

他與施雅風、陳述彭撰寫的《中國地形區劃草案》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大區劃分的思想。在中蘇合作新疆綜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組組長,與人合作編寫了《新疆地貌》一書。重建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自然地帶和自然區。

經歷

1933年畢業於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教。

1935—1942年,先後任教於杭州高級中學、西南聯大、復旦大學。

1940—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重慶北碚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參加開發大西北實地考察研究四川、青海、甘肅一帶國土、資源和嘉陵江流域地理,沿江步400千米,繪製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圖。

在1942年夏以「西北史地考察團」成員的身份發表了《甘肅、青海地理考察紀要》及區城地理、地貌學方面的論著。

1946年獲「庚子賠款」名額赴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

1950年,滿懷報國大志的周廷儒先生,回國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地理系教授。

1952—1983年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

1951年參加內蒙鐵路選線考察。

1952年參加華南自然地理考察。

1956年參加中蘇合作新疆綜合考察工作,直至1959年,足跡遍及全疆,並主編《新疆地貌》專著。

1957年,攀登天山山地,重點考察了伊犁谷地和大、小尤爾多斯盆地等水草資源豐富的谷地,併到達吐魯番、焉耆等地。

1958年,考察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並親率科學考察小組對塔里木河中游作專門考察。

1959年,考察塔里木盆地南緣及崑崙山脈北坡地區。通過實際工作,對新疆的地貌、自然地帶分異規律、第三紀以來自然地理的演變等,都有精闢的論述發表,並參與撰寫、主編新疆綜合考察隊地貌考察組的主要成果《新疆地貌》專著。

1960年撰寫了《中國第三紀第四紀以來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分化》論文,研究了新生代時期自然地帶分異的規律,重建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自然地帶和自然區。

1963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創建「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到內蒙涼城、山西大同等地開展第四紀古地理研究。

1972年,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他被聘為委員,歷時4年完成了《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冊的編著任務。

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期間歷任:中國地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報副主編、國家教委教材編審委員會地理組委員、北京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1982年出版專著《古地理學》。與此同時,他登廬山、上黃山,親臨實地考察,致力探討舉世矚目的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

1984年周廷儒先生在北京市地震地質會戰總結大會。

1986年,周廷儒先生參加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首屆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

1987年周廷儒先生參加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國際環境影響評價學術會議。

1987年周廷儒先生會見日本大阪大學、神戶大學來訪地質教授。

1989年7月18日卒於北京。 [1]

主要成就

  • 開創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的研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身臨其境地觀察到大陸、平原、山脈和海洋的巨大變化是做不到的。地球發育史上,短暫的自然現象及其演變,雖不能親見,但可從歷史記載,地球本身的遺蹟並藉助於儀器、分析試驗等手段,測出其全部過程。人們利用這些史料和實地考察所得的資料,推論出在以前的地質時期自然界的變化,重建過去的地理環境,這就是古地理。在了解古地理的基本概念。周廷儒說:「我在長期從事地貌、區域自然地理的考察和研究中發現,現代地表自然界的每一個特徵,都有一定的發展歷史,如果不去查明它的全部歷史過程,要想了解現代自然界規律的特點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知道現在。而只有了解現代自然地理過程,才能為預報將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依據。因此,研究古地理不僅是為了了解現代,更重要的是為了預報將來。這種預報對於正確從事大規模改造自然的實際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闡明了研究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的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例如,為解決中國東部土壤「南酸北鹼」的問題,合理地制訂出改造方案,就必須弄清楚過去的形成條件和發生強度,以便了解現代過程的性質和將來的發展方向。再如,研究古地理也有助於解決自然進化問題,以及地球生命起源等理論問題。第三,只有揭示地質時期沉積作用各種條件的演變,才能探明礦床帶的形成,這對尋找礦產提供了可靠依據。特別是應用全部古地理知識編制古地理圖,能夠清楚地闡明沉積礦,如煤、石油、天然氣、鹽、石膏、外生鈾礦等的分布規律。因此,研究中國新生代古地理更具有實際意義,它將為中國尋找經濟建設所需的大量資源財富作出貢獻。

「如何揭示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的面貌?」周廷儒說:「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自然界給遺留下來許多和現代有關的痕跡,易於進行觀察和對比,再應用綜合的觀點和專門的方法(如岩性分析、生物化石的特徵、重力計算、重力測量、古地磁和孢粉分析等綜合鑑別的方法)重建地球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才能全面了解新生代古地理的面貌。」

周廷儒教授之所以能開創一條研究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的道路,這是他幾十年來長期從事野外考察的結果。他撰寫的《中國第三紀第四紀以來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分化》、《新疆第四紀陸相沉積的主要類型及其和地貌氣候的發展關係》、《關於新疆最近地球歷史時期的古地理問題》、《論羅布泊的遷移問題》、《中國自然地理》叢書中的《新生代古地理部分》篇「近30年來中國第四紀古地理研究的進展」和「古地理學」等論着,都揭示了第三紀、第四紀時期地理環境的面貌,為研究和發展中國新生代古地理奠定了基礎,這正是周廷儒教授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學術著作

《中國地形區劃草案》,科學出版社,1956年。

《南疆塔里木河中游的變遷問題》,科學出版社《論文集》,1959年。

「中國第三紀與第四紀以來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分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60年,第2期。

「中國自然區域分異規律和區劃原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探討》,科學出版社《論文集》,1982年。

「中國第四紀古地理環境分異」,《地理科學》,3期,1983年。

「新生代以來中國自然地帶性的變遷」,《中國第四紀研究》,1985年,6卷2期。

「環境古地理學的發展方向——開展地理環境學預測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版),1988年增刊第1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