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周庄古镇

周庄古镇

周庄古镇
国籍 中國
知名于 四面环水,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

周庄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苏州[1]城东南,位于昆山[2]、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 周庄古镇四面环水,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3]

周庄古镇主要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等。

基础信息

中文名称 周庄古镇 外文名称 Zhouzhuang Town
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38.96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 富安桥、双桥、沈厅。

目录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为吴王子摇及越摇王封地。

贞观十四年(640年),境域属江南道苏州府。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苏州府因人口兴盛,农商繁茂,赋役倍增,故析苏州府置县,称长洲县。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公郎在此经农设庄,舍宅庵捐田地建称“泉福”的寺庙,百姓感谢周迪公郎的恩德,改称贞丰里为“周庄”。靖康之变[4],二十相公金和随宋室南渡在此定居,人烟逐渐稠密。

元至顺元年(1330年),浙江湖州沈家漾人沈祐及子沈万三[5]迁周庄东庄地,躬耕起家,后从事贸易,使银子浜西侧南北市街中段出现草市。

明初始成集镇。成化年间,改隶松江府华亭县。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建青浦县,境域隶属青浦县;此间,周庄集镇设立乡约所,以宣讲圣谕教化民众,为周庄有历史记载以来所设最早的官方机构。

顺治年间,境域复归长洲县。

康熙元年(1662),周庄设城守营千总一员领兵驻防,管辖长洲、昆山两地各水陆汛口。 康熙十三年,城守营改设周庄汛口,管辖苏州葑门外15处水陆汛口。

雍正二年(1724),分析长洲县设置元和县。镇以寺前港、油车漾为界被劈为两县分治,左岸五分之四属元和县苏台乡贞丰里,右岸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久泳乡通秀里。

宣统三年(1911年),实行乡自治。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长洲、元和两县,境域归属吴县,周庄成立乡公所。

民国六年(1917年),成立周庄镇公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成立吴县周庄乡政筹备委员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吴县县党部在周庄设立第七区分部,费公直任书记。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吴县在周庄设十一区,辖周庄、陈墓(现锦溪镇)两镇及邻近45个乡闾。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5个乡闾组合成蚬北、淀北、湖东、湖西、陈南、陈北、秀荡、狭浦8个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周庄成立维持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陆军独立45旅735团陈耀宗部取消维持会,成立周庄镇公所。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吴县在陈墓复建十一区,辖周庄、陈墓地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日伪政权在周庄成立区公所称十二区。是年6月,区公所改称清乡特别区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清乡特别区署迁往陈墓。是年12月9日,周庄成立地方自治协进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周庄镇易名楚伧镇,两年后复名周庄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湖西乡并入淀北乡,易名淀浜乡。

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称周庄镇。11月,蚬北乡易名太史乡,淀浜乡易名双湖乡,湖东乡易名浜湖乡,1镇3乡分别隶属吴县淞南区。

1952年9月,1镇3乡划入昆山县,属淀西区。

1956年3月,拆分太史乡并入浜湖、双湖两乡。8月,浜湖乡和双湖乡合并组建成周庄乡。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周庄古镇游览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称号。

2003年周庄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奖; 2006年周庄镇由国家文物局认定再度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周庄镇通过国家旅游局“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周庄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水乡民俗)之乡; 2010年周庄镇获国家住建部和旅游局共同评选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2011年周庄被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授予“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称号; 2012年周庄古镇被遴选为低碳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景区。

2014年周庄镇被江苏省旅游局授予“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周庄特色


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水乡古镇为依托,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丰富旅游内容,强化宣传促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文化品牌,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的先河,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最受外国人喜欢的50个地方”和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知名旅游品牌的荣誉。

沈万三故居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 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艺术手法,予以展示。是一处拓展和延伸周庄旅游景点的重要人文景观。故居充分体现了“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和“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 的有机结合。

张厅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富安桥


富安桥,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总管桥。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由里人杨钟建,初系青石面无级。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两次重修,为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 3.8米,跨度 6.6米。清成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修,易成花岗石,东西有级梯,中间为平面。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据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与朱元璋作对最终被发配充军的复辙,而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曾捐钱修建过富安桥。富安桥的名字,就是表达了他富了以后祈求安康的心愿。 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 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


周庄主要景点

全福晓钟 全福讲寺原坐落在周庄镇西侧的白蚬江畔。最初叫“泉福寺”,周迪功郎及夫人舍宅为之。以后不断扩建,才梵宫重叠。乔木阴翳,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佛寺。寺内有一巨钟,重1500公斤,悬于大雄宝殿左侧。每当拂晓时分,寺内和尚撞钟,声音传送至数十里外,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金鸡,纷纷闻声起床。

全福讲寺中有一佛阁,高耸于梵官之中。名为“指归阁”。它飞檐翘角,四面有窗。每当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日,人们常常登阁眺望春景。远方隐约的黛山,近处浩瀚的水面。村庄里桃红柳绿。田野中麦青花黄,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周庄永庆庵

镇北永庆庵。后院有一个荷花池。池边有亭子,因为庵中人常常在此洗钵,所以名叫钵亭。钵亭面西背东,前有一泓清水,后有百年古柳,环境十分幽静。闲坐亭中,白天,垂柳拂水,风送荷香。傍晚,夕阳西下,波影烁金。常使人乐而忘返。

蚬江渔唱

白蚬江长十余里,横亘于周庄镇西侧,因江中盛产白蚬而得名。每当下午,渔船满载而归,在江畔抛锚泊船,晾网卖鱼,平静的港湾立即沸腾起来。傍晚时分,船头上三五成群的渔民,纷纷饮酒作乐。待明月初升,酒兴正酣,不知谁先扣弦高歌,于是此起彼伏,互相应答,古老的渔歌在江面上传得很远,一派粗犷淳厚的情趣。

南湖秋月

南湖位于镇南,湖面辽阔。南湖景色四季皆宜,而秋夜的月色更加醉人。当金风送爽,明月高悬时,湖面上一片碧绿、一带金黄,真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

庄田落雁

庄田,又名蒲田。是南湖西面的一个独圩。湖边长满香蒲、芦苇,护卫着独圩,多少年来庄田始终未被湖水荡平,成为候鸟栖息的好地方。每当秋季。香蒲吐穗,芦花泛白,庄田显得茂密而有生机,吸引了无数南飞的大雁。白天,雁群在空中盘旋、萦绕,夜晚。雁群随着暮色的降临而垂落,蔚为壮观。每年都是如此景色。

急水扬帆 急水港西连白蚬江,东达淀山湖,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有时北风紧吹,浊浪排空,令人望而生畏。有时风平浪静,碧水东流,又让人诗意盎然。而白帆片片,百舸争流的情景,更使人想起苏轼的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生出满腔豪情。

东庄积雪 东庄在周庄的东郊。有1300亩(近87公顷)土地,春天麦苗碧绿,秋天稻谷金黄,是膏腴之地、肥沃之土,相传为沈万三囤粮之处,又名“东仓”。每当冬季雪后,平坦的土地银装素裹,像一块晶莹的白玉,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成为踏雪赏景的好去处。

双桥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迷楼

迷楼依桥傍水始建于清末,明崇祯年间的建筑。这幢小楼是93年政府出资重建,已成立昆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澄虚道院

澄虚道院[6]是周庄是一个道教圣地,道教始创于东汉,由张陵创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身养性,长生不老。

财神居 财神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设计、修建、布置的仿明式建筑。

周庄文化

茶文化 周庄古镇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茶道”。



女子服饰


周庄妇女的传统服饰窄袖花襟,碎花底子,刺绣精巧。



丝弦宣卷

丝弦宣卷是流传有近200年的周庄传统民间曲艺,是周庄乡村里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近似于堂名,亦有说唱、评弹[7]之风。按艺人众寡、表演繁简,宣卷分丝弦宣卷与木鱼宣卷两种。前者一般由六人组成宣卷班子,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鱼、铜磬等乐器;另一人和击佛磬,口念佛号以和卷,形式简单。  


特色美食

万三蹄

万三蹄[8]是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经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周庄人过年过节、婚宴中的主菜,意为团圆,亦是招待宾客的上乘菜肴。

万三糕

邹氏先世早在明初就开设公茂茶食作坊,逢年过节,其邻巨富沈万三家常订购大批糕点赠送和招待亲朋好友,后被传作“万三糕”。邹氏茶食作坊不但生产传统的万三糕和全福贡酥,还根据季节变化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生产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玉带糕、薄荷糕、椒盐糕、松子糕、香烘糕、千层糕、步步糕等20多种系列糕点。

阿婆茶

年老长者保持着一种古老而又别具风韵的喝茶方式——炖茶。家中放置一只大龙水缸,积储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时,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搁在风炉上,用树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人茶叶,始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后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人多量开水。

节日风俗

国际旅游节

截止2013年,中国周庄国际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18届,旅游节立足市场 ,面向大众,开幕式体现简约之风,呈现具有一定市场效应的周庄特色。旅游节期间推出系列主题活动,渲染周庄新特色,推介周庄休闲项与产品,将周庄不同的内容呈现给不同的人群,传播周庄口碑。

水乡婚礼


迎亲船上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声催出了头戴霞帔、身着红袍、足蹬绣花鞋的新娘,在伴娘们的搀扶下,她们坐上了停在张厅的迎亲船。而身穿长衫、马褂、礼帽打扮的新郎则在不远处的沈厅翘首以待。



摇快船

周庄古镇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大型娱乐活动。 [17] 划灯周庄古镇的划灯源于清朝,为迎接康熙大帝南巡而举办,后来渐渐成为当地人民传统的娱乐项目,每隔三五年举办一次。

打田财

昔时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吴中农家有用稻草在田头焚烧之俗,称之为“烧田头”,周庄谓之为“打田财”。元宵节这天,在周庄牛郎庙广场上,树立桅竿,两边悬挂彩灯。顶端缚稻草,内藏鞭炮,涂上易燃物体及烂泥,再糊上黄色纸张,呈元宝状,即“田财”。

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虽不及意大利威尼斯的壮观和宏伟,但却是别有情致,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大陆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泽国。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小镇风情,会令游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元代名句: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从高处俯瞰周庄,湖水恰将周庄环抱入怀。湖水潺缓,虽没有河流的湍急、

大海的善变,却有它独特的味道。偶尔湖上划来一支橹船,摇橹人有力的臂膀、橹船发出的节奏分明的吱吱声与湖水交织成一曲动静互融的恋曲。

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成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园,总让人有一种安宁和平的感觉,让人随便想想些什么就想到什么,让人散开心中的积郁。

视频

烟雨江南

参考资料

  1. 苏州 (江苏省地级市)(附图),百度网,
  2. 昆山市简介(附图),360百科网,
  3. 周庄镇地图(附图),便民查寻网,
  4. 靖康之耻(附图),360百科网,
  5. 沈万三(附图),百度百科网,
  6. 澄虚道院(附图),360百科网,
  7. 苏州评弹(附图),360百科网,
  8. 万三蹄(附图),360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