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23年,用创新精神对待急危重症,用炽热情怀诠释医者仁心。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从业使命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他就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周厚荣。

  1995年,周厚荣被择优分配至贵州省人民医院工作,由于表现突出,2011年,年仅37岁的周厚荣晋升为主任医师,第二年担任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总是与死神赛跑,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急诊科成了最苦、最累、高风险的生死较量战场。在急诊,周厚荣不畏艰苦与死神较量,始终在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2012年的一个深夜,一名严重脊柱侧弯、持续高热一月、生命垂危的患者被送到贵州省人民医院,接收这样的病人无疑会给自己带来风险,但周厚荣却毫不犹豫地将病患收治入院,并反复与泌尿外科专家商定手术方案。在得知患者家贫,他通过多方协调为患者申请困难特助,免费为患者安排检查。在他的精心治疗后,患者最终康复出院,出院之日周厚荣将三百元钱塞到患者手中,患者拉着周厚荣的手,流下热泪······自此,在省人民医院流传着这样的口碑:周厚荣是急诊科的一个哨兵,时刻坚守着病患健康的大门。

  “学海无涯,医无止境,医疗创新造福于民”。这个道理周厚荣一直都懂。参加工作23年来,他始终坚持抓住前沿理念、攻关急需项目,解决老百姓的需求,认真专研无创通气治疗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呼吸机撤机指数在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呼吸衰竭应用,心肺脑复苏及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心肌梗塞、脑梗死、肺栓塞的早期溶栓,脓毒症、休克的早期时间窗精准干预等新技术,并运用这些新技术救死扶伤。

  2016年,医院收治了一名咯血达1200毫升的危急患者,他临危不乱、知难而上,尽管白大衣沾满患者鲜血,他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指挥抢救,充分发挥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利用先进弹簧圈介入技术成功栓塞罕见的肋间动脉-肺动脉瘘,使患者重获新生。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医生,认真诊查病人是我的职责,讲好每一堂课是我的义务”。为推进医疗卫生系统在基层的建立,助力脱贫攻坚,周厚荣主动担当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教学任务,针对全科医师服务基层的需求,采取有的放失,启发引导与讨论结合的方法,注重学员对急危重病人识别和初级救治能力,提高多学科基础疾病的救治和健康管理能力。共计完成全科转岗培训169人,完成600人农村卫生人员急诊急救培训,参编《农村卫生人员急诊急救手册》,完成685人农村骨干卫生人员培训。培养出了一批留得住、能干活的基层医务人员,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队伍。

  不断的努力、坚持和探索使周厚荣收获颇丰。近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 2篇,核心期刊17篇,先后获贵阳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贵州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贵州省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一等奖、主持在研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贵州省人民医院“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职工”、“青年名医”、“贵州省全科转岗培训优秀教师”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