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隐」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藝術家 using HotCat
以文会友广交名士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3: 行 3:
 
| 图像    =
 
| 图像    =
 
[[File:吴隐.jpg|缩略图
 
[[File:吴隐.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b50d4a3fc57c3013.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1929100-2040902.html 自360 ]]]
+
|center|[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25/20/10886293_817498402.shtml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25/20/10886293_817498402.shtml 自个人 书馆]]]
 +
| 图像说明 =  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
 
| 出生日期 =  1867年  
 
| 出生日期 =  1867年  
 +
| 出生地  =  浙江绍兴
 
| 逝世日期 =  1922年
 
| 逝世日期 =  1922年
 
| 国籍    =   中国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篆刻家、书法家
+
| 职业    =   篆刻家、书法家  
 
}}
 
}}
'''吴隐'''(1867—1922),近代[[ 篆刻家]] 、文化企业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 创始人之一。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今作遁盫。斋称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绍兴]]人。
+
'''吴隐'''(1867—1922),近代 篆刻家<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25/20/10886293_817498402.shtml   吴隐近代 篆刻 家 ],个人图书馆, 2019-02-25</ref> 、文化[[ 企业家]] 。“天下第一名社”[[ 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ref>[http://www.tianxiawushi.com/plus/view.php?aid=8335   吴隐近代篆刻家 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天下吴氏网, 2021-10-28</ref> 。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今作遁盫。斋称纂籀簃、松竹堂。[[浙江]][[ 绍兴]]人。
 家贫,客杭,习镌碑版,擅刻印,治[[ 六书]] 甚勤。[[ 篆刻]] 模汉宗浙(派)。书工篆、隶。善制[[ 印泥]] ,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 印谱]] 印论,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遯盫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另在社址营建遯盫、还朴精庐等建筑。
+
 
 +
 家贫,客杭,习镌碑版,擅刻印,治六书甚勤。篆刻模汉宗浙(派)。书工篆、隶。善制印泥,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印谱印论,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遯盫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另在社址营建遯盫、还朴精庐等建筑。
  
 
== 人物简介 ==
 
== 人物简介 ==
 吴隐工书、画,善刻印、篆、隶骎骎入古,山水秀润有新意,尤以精制[[印泥]]著名。更创制仿宋聚珍排印书籍。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 王福庵、厉良玉、叶为铭]] 等创设“[[ 西泠印社]] ”于[[ 西湖孤山]] ,而自设分社于上海。尝集古今名人楹帖缩刻于石,名古今楹联汇刻,又集所藏印为遯盦集古印存。又有遯盦印话、铁书、古陶存、泉存、砖存、编遯盦金石丛书。卒年五十六。次子珑,字振平,能继父业。
+
 吴隐工书、画,善刻印、篆、隶骎骎入古,山水秀润有新意,尤以精制[[印泥]]著名。更创制仿宋聚珍排印书籍。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福庵、厉良玉、叶为铭等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而自设分社于上海。尝集古今名人楹帖缩刻于石,名古今楹联汇刻,又集所藏印为遯盦集古印存。又有遯盦印话、铁书、古陶存、泉存、砖存、编遯盦金石丛书。卒年五十六。次子珑,字振平,能继父业。
  
 
== 人物生平 ==
 
== 人物生平 ==
 +
=== 出自名门身系石匠 ===
 +
据家谱记载,吴隐为山阴州山吴氏17世孙。在众多吴氏后人中,吴隐家族当属州山的名门世家。《明史》中有传的万历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吴兑和崇祯时提督东司房、掌锦衣卫的吴孟明,都是他的直系先祖。科举时代,吴隐的祖上享有“祖孙父子进士”的美誉,其六世祖、八世祖、十一世祖都是进士,九世祖、十世祖也是武举人出身。虽然有此家族背景,但到吴隐时,已与科举无缘,成为普通百姓。
 +
 +
因为家庭困难,十多岁时,吴隐就不得不到杭州一家碑版铺学习碑刻,并逐渐成为一名浙派篆刻的刻碑名手。根据资料分析,在公元1903年前,吴隐以刻碑为主业,晚年(51岁)时,还刻了《葛府君家传碑》,因此碑刻职业终吴隐一生。
 +
 +
吴隐的碑刻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00年刻竣的《古今楹联汇刻》。该汇刻是将明清名贤296人的楹联367副,用照相技术缩小再刻于石,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这些碑刻每块碑长76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正反面都有对联,现存于杭州碑林。关于汇刻的缘由,吴隐在《古今楹联汇刻》的跋文中说:余“性喜篆刻,初握管时,即摸壁上联字以为玩弄,虽父师禁之不改。既长,与海内士夫游,扩览名人手迹益多。爰多方借取,用泰西摄影法缩刻于石。积年既久,得三百余联,分为十二卷,复倩同志各书小传于右,俾观者有考证焉。今一并刻竣,为记其缘起如此。”
  
=== 自名门身 石匠 ===
+
  《古今楹联汇刻》于1900年就镌刻完成,为扩大影响,吴隐还遍邀当时书画及社会名流题签或写小传。先后题签的有汪鸣銮、杨文莹、蔡玉瀛、邵锡元、王同、盛庆藩、笪罣、陈豪、费念慈、厉良玉、严信厚、蒲华、金鉴。写小传的有吴榖祥、金尔珍、朱景彝、王锡荣、胡钁、王同烈、陆恢、潘振镛、王章彤、叶铭、严义彬、朱赮、真周、叶翰仙,还有翁同龢、陶浚宣、吴昌硕署首,俞樾、杨守敬、陶浚宣、严信厚题跋。一时俊贤,俱入汇刻。1906年一经正式 版,就风行于世,大获成功。
 +
 
 +
至今,西泠印社内还保留有他的两件碑刻作品,均在仰贤亭内。一件为嵌于正面壁间的丁敬像,《西泠印社志稿》载“为吴石潜篆刻”。另一件为置于亭内石圆桌上的铭文, 吴隐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作品。 
  
据家谱记载,吴隐为山阴州山吴氏17世孙。在众多吴氏后人中,吴隐家族当属州山的名门世家。《明史》中有传的万历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吴兑]]和崇祯时提督东司房、掌锦衣卫的[[吴孟明]],都是他的直系先祖。科举时代,吴隐的祖上享有“祖孙父子[[进士]]”的美誉,其六世祖、八世祖、十一世祖都是进士,九世祖、十世祖也是武举人出身。虽然有此家族背景,但到吴隐时,已与科举无缘,成为普通百姓。 [1]
+
 浙江省内各地也还留有不少吴隐的碑刻,如1887年与叶铭合刻的《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记》、1889年与叶铭合刻的《龙游知县高英实政记》、1892年刻的《陈紫渔资政公南山诗碑》。2010年金华出土的《创建长山书院碑记》,就是吴隐24岁时的作品,该碑刻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碑文由当时的金华知府陈文禄撰写。
因为家庭困难,十多岁时,吴隐就不得不到[[杭州]]一家碑版铺学习[[碑刻]],并逐渐成为一名[[浙派篆刻]]的刻碑名手。根据资料分析,在公元1903年前,吴隐以刻碑为主业,晚年(51岁)时,还刻了《葛府君家传碑》,因此碑刻职业终吴隐一生。 [1]
 
吴隐的碑刻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00年刻竣的《[[古今楹联汇刻]]》。该汇刻是将明清名贤296人的楹联367副,用照相技术缩小再刻于石,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这些碑刻每块碑长76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正反面都有对联,现存于杭州碑林。关于汇刻的缘由,吴隐在《古今楹联汇刻》的跋文中说:余“性喜篆刻,初握管时,即摸壁上联字以为玩弄,虽父师禁之不改。既长,与海内士夫游,扩览名人手迹益多。爰多方借取,用泰西摄影法缩刻于石。积年既久,得三百余联,分为十二卷,复倩同志各书小传于右,俾观者有考证焉。今一并刻竣,为记其缘起如此。” [1]
 
《古今楹联汇刻》于1900年就镌刻完成,为扩大影响,吴隐还遍邀当时书画及社会名流题签或写小传。先后题签的有[[汪鸣銮、杨文莹、蔡玉瀛]]、邵锡元、王同、盛庆藩、笪罣、陈豪、[[费念慈、厉良玉、严信厚、蒲华、金鉴。]]写小传的有[[吴榖祥、金尔珍]]、朱景彝、王锡荣、胡钁、王同烈、陆恢、[[潘振镛]]、王章彤、叶铭、严义彬、朱赮、真周、[[叶翰仙]],还有[[翁同龢、陶浚宣]]、吴昌硕署首,俞樾、杨守敬、陶浚宣、严信厚题跋。一时俊贤,俱入汇刻。1906年一经正式出版,就风行于世,大获成功。 [1]
 
至今,[[西泠印社]]内还保留有他的两件碑刻作品,均在仰贤亭内。一件为嵌于正面壁间的丁敬像,《西泠印社志稿》载“为吴石潜篆刻”。另一件为置于亭内石圆桌上的铭文,系吴隐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作品。 [1]
 
 浙江省内各地也还留有不少吴隐的碑刻,如1887年与叶铭合刻的《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记》、1889年与叶铭合刻的《龙游知县高英实政记》、1892年刻的《陈紫渔资政公南山诗碑》。2010年金华出土的《创建长山书院碑记》,就是吴隐24岁时的作品,该碑刻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碑文由当时的金华知府陈文禄撰写。 [1]
 
  
 
=== 以文会友广交名士 ===
 
=== 以文会友广交名士 ===
 +
吴隐以一个碑刻店学徒的身份,成功跻身杭州、上海的文化圈,与他的兴趣偏好不无关系。在杭州学习碑版时,吴隐就与日后同为西泠印社“创社四英”的叶铭一起出入于清兵部侍郎、山水画家戴熙的儿子戴用柏的门下,学习古文及金石篆刻等知识。
  
吴隐以一个碑刻店学徒的身份,成功跻身杭州、上海的文化圈,与他的兴趣偏好不无关系。在杭州学习碑版时,吴隐就与日后同为西泠印社“创社四英”的叶铭一起出入于清兵部侍郎、山水画家[[戴熙]]的儿子[[戴用柏]]的门下,学习古文及金石篆刻等知识。 [1]
+
 吴隐喜欢购买古籍,收集各种金石拓本供自己临学,一有好书,还拿去给有“清末民初四大才子”之称的著名藏书家缪荃孙看,请他对书作评价。20岁时,吴隐曾作诗一首,记录自己当时的经历与想法:“敢将岁月等闲过,断碣残碑一室罗。金石能为臣刻画,随他刀笔汉萧何。”
 吴隐喜欢购买古籍,收集各种金石拓本供自己临学,一有好书,还拿去给有“清末民初四大才子”之称的著名藏书家缪荃孙看,请他对书作评价。20岁时,吴隐曾作诗一首,记录自己当时的经历与想法:“敢将岁月等闲过,断碣残碑一室罗。金石能为臣刻画,随他刀笔汉萧何。” [1]
+
 
 结交清末民初“诗、书、画、印”四绝的[[ 吴昌硕]] ,是吴隐最大的人生机遇,两位同宗交情很深,吴昌硕为吴隐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吴隐开始刻印时,沿习了一些浙派的风格,日后的“钝刀中锋之法”,系吴昌硕先生亲授,从此印风大变。吴昌硕移居上海之后,吴隐也逐渐向上海发展,先后与吴昌硕一起参加了上海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等社团组织,其中海上题襟馆由吴昌硕任会长。在1913年的西泠印社成立大会上,吴隐极力推荐吴昌硕担任[[ 西泠印社]] 第一任会长。 [1]
+
 结交清末民初“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是吴隐最大的人生机遇,两位同宗交情很深,吴昌硕为吴隐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吴隐开始刻印时,沿习了一些浙派的风格,日后的“钝刀中锋之法”,系吴昌硕先生亲授,从此印风大变。吴昌硕移居上海之后,吴隐也逐渐向上海发展,先后与吴昌硕一起参加了上海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等社团组织,其中海上题襟馆由吴昌硕任会长。在1913年的西泠印社成立大会上,吴隐极力推荐吴昌硕担任西泠印社第一任会长。  
 除了吴昌硕的提携外,吴隐还得到了浙江[[ 慈溪]] 籍实业家、上海小长芦馆主人[[ 严信厚]] 的关照。1898年,吴隐受严信厚之托,补刻“二王唐人诗石刻”、“小长芦馆集字帖”等,并与叶铭同刻“小长庐馆丛帖”。严信厚是上海实业界巨子、商会领袖,结交的都是社会名流,吴隐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因此结识[[ 俞樾、杨守敬、翁同龢]] 等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对于扩大吴隐的社交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隐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他从严信厚的《小长芦馆集字帖》中得到启发,暗下功夫,借机收集了古今名人的对联缩刻于石上,为日后《古今楹联汇刻》问世提供了条件。 [1]
+
 
 +
 除了吴昌硕的提携外,吴隐还得到了浙江慈溪籍实业家、上海小长芦馆主人严信厚的关照。1898年,吴隐受严信厚之托,补刻“二王唐人诗石刻”、“小长芦馆集字帖”等,并与叶铭同刻“小长庐馆丛帖”。严信厚是上海实业界巨子、商会领袖,结交的都是社会名流,吴隐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因此结识俞樾、杨守敬、翁同龢等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对于扩大吴隐的社交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隐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他从严信厚的《小长芦馆集字帖》中得到启发,暗下功夫,借机收集了古今名人的对联缩刻于石上,为日后《古今楹联汇刻》问世提供了条件。
  
 
=== 建社西泠拓展事业 ===
 
=== 建社西泠拓展事业 ===
 +
光绪甲辰年(1904年)夏,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四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于杭州西湖孤山发起并创立了西泠印社,后人称他们为西泠印社的“创社四英”。作为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一的吴隐无疑是印社创建初期最具活力的人物。
  
光绪甲辰年(1904年)夏,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四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于杭州西湖孤山发起并创立了西泠印社,后人称他们为西泠印社的“创社四英”。作为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一的吴隐无疑是印社创建初期最具活力的人物。 [1]
+
 西泠印社成立大会后的1914年,吴隐还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同仁们共同捐资,在印社社址孤山之巅建“隐闲楼”(亦名题襟馆)。1915年,吴隐独资在孤山购得地皮一块,建遁庵、潜泉及味印亭。1918年,由吴隐策划、吴善庆出资建“岁青岩”,以纪念明末殉难的长安知县、岁青公吴从义。1923年,吴隐子吴熊在遁庵左侧建起“阿弥陀经幢”一座,其族孙吴善庆则在孤山独资修建了观乐楼、还朴精庐、鉴亭等建筑。可以说,当时西泠印社的多数人文建筑,源自吴隐一方之力,以至后人评说这“创社四英”时,把吴隐当成了“财神爷”。  
 西泠印社成立大会后的1914年,吴隐还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同仁们共同捐资,在印社社址孤山之巅建“隐闲楼”(亦名题襟馆)。1915年,吴隐独资在孤山购得地皮一块,建遁庵、潜泉及味印亭。1918年,由吴隐策划、吴善庆出资建“岁青岩”,以纪念明末殉难的长安知县、岁青公吴从义。1923年,吴隐子吴熊在遁庵左侧建起“阿弥陀经幢”一座,其族孙吴善庆则在孤山独资修建了观乐楼、还朴精庐、鉴亭等建筑。可以说,当时西泠印社的多数人文建筑,源自吴隐一方之力,以至后人评说这“创社四英”时,把吴隐当成了“财神爷”。 [1]
+
 
 在经营方面,吴隐无疑是“创社四英”中是最出类拔萃的。他善于捕捉商机,又明显具有文人的特点,西泠印社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发展平台,吴隐因此由一名碑版匠上升为清末民初知名的文化实业家,潜泉印泥及其印谱、书画出版至今仍为文化人士所钟爱。 [1]
+
 在经营方面,吴隐无疑是“创社四英”中是最出类拔萃的。他善于捕捉商机,又明显具有文人的特点,西泠印社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发展平台,吴隐因此由一名碑版匠上升为清末民初知名的文化实业家,潜泉印泥及其印谱、书画出版至今仍为文化人士所钟爱。  
 原先,吴隐夫妇曾自制印泥,供自用及送人。吴昌硕对所制印泥十分欣赏,就鼓励吴隐办了一个制印泥的企业,企业用西泠印社的名号,由吴隐私人创办的上海西泠印社因此诞生。吴昌硕为这个企业亲写招牌,并选定深玫瑰红的色调,又赐予“美丽殊砂印泥”的好名字。为扩大印泥的影响,吴昌硕还曾把自己的用印借给吴隐,吴隐因此钤成了吴昌硕的《缶庐印存》四册并出版。后来,吴昌硕还把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由吴隐编辑成《苦铁碎金》一函四册,由上海西泠印社出版。 [1]
+
 
 +
 原先,吴隐夫妇曾自制印泥,供自用及送人。吴昌硕对所制印泥十分欣赏,就鼓励吴隐办了一个制印泥的企业,企业用西泠印社的名号,由吴隐私人创办的上海西泠印社因此诞生。吴昌硕为这个企业亲写招牌,并选定深玫瑰红的色调,又赐予“美丽殊砂印泥”的好名字。为扩大印泥的影响,吴昌硕还曾把自己的用印借给吴隐,吴隐因此钤成了吴昌硕的《缶庐印存》四册并出版。后来,吴昌硕还把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由吴隐编辑成《苦铁碎金》一函四册,由上海西泠印社出版。  
  
 
=== 名如其人德被桑梓 ===
 
=== 名如其人德被桑梓 ===
 +
吴隐为人谦让。在创社十年间,他经常为建社之事与叶铭在杭州、上海间互通声气,还经常领衔与外界打交道,期间又捐款最多。后人评价说,创社这十年,吴隐是“无社长之名而行社长之责”。十年后,在酝酿首任社长时,吴隐不居功,极力推荐了吴昌硕。之后,吴隐一如既往地奉献于社团,不惜把私产当公产,买地在西泠印社建起了一批人文景观建筑,还联络不是会员的家族宗亲共同建设西泠印社。其谦谦之风,隐让之德,令人景仰。
 +
 +
在艺术与产业领域,吴隐也是相当得谦虚与低调,以至于有些后人把他当成了一位专业工匠,忽视其在艺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吴隐精通金石碑版,兼及陶、玺、封泥、古钱之类,又喜欢收藏,因此作品孕含变化,浑厚苍劲,古趣盎然。创社元老丁仁曾有咏吴隐诗一首,说:“绝技刀藏埒数公,阿谁双眼辨真龙?风流更有吴公子,钿阁尤传铁笔工。”除此之外,吴隐还有诸多才艺。书画方面,吴隐的楷、行、隶、篆均苍老如其印,并且善画山水花鸟画。与夫人孙锦共同研制的潜泉印泥,有暑不化、寒不冻及富有质感的特点,曾风行一时。通过对宋代木活字的研究,吴隐创制了仿宋聚珍排印书籍的方法,成功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印学专业出版社。
  
 吴隐 为人谦让。在创社十年间,他经常为建社之 与叶铭在杭州、 海间互通声气 还经常 衔与 外界 打交道,期间又捐款最多 评价说,创社这十年, 隐是“无 长之名而行 长之责”。十年后 在酝酿首任社长时 ,吴隐 不居功 极力推荐了 吴昌硕 。之后 吴隐 如既往地奉献于社团,不惜把私产当公产,买地在西泠印社建起了一批人文景观建筑,还联络不是会员 家族宗亲共同建设[[西泠印社]]。其谦谦之风,隐让之德,令人景仰 [1]
+
 吴隐事 的成功 了一批绍兴籍人士投身书画艺术,扩大了绍兴人在省内 书画 的影响 其家 亲属孙锦、吴朴、吴熊、 珑(振平)等先后成为西泠印 与齐白石齐名的绍兴籍大画家陈半丁 就是通过表叔 吴隐 的介绍 得到 吴昌硕 的垂青与提携 成为 代国手 的。
  
在艺术与产业领域,吴隐也是相当得谦虚与低调,以至于有些后人把他当成了一位专业工匠,忽视其在艺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吴隐精通金石碑版,兼及陶、玺、封泥、古钱之类,又喜欢收藏,因此作品孕含变化,浑厚苍劲,古趣盎然。创社元老丁仁曾有咏吴隐诗一首,说:“绝技刀藏埒数公,阿谁双眼辨真龙?风流更有吴公子,钿阁尤传铁笔工。”除此之外,吴隐还有诸多才艺。书画方面,吴隐的楷、行、隶、篆均苍老如其印,并且善画山水花鸟画。与夫人孙锦共同研制的潜泉印泥,有暑不化、寒不冻及富有质感的特点,曾风行一时。通过对宋代木活字的研究,吴隐创制了仿宋聚珍排印书籍的方法,成功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印学专业出版社。 [1]
+
 吴隐乡土观念很重,在他(或亲属)出资营建的西泠印社建筑中,大都带家乡州山的文化元素,如岁青岩就是为了纪念州山先烈吴从义,当时一些不理解的人还以为吴隐要把西泠印社建成自家宗祠。怀着一颗对乡土的眷恋之心,远在上海的吴隐,每逢春、秋两祭都要乘船回州山,参加宗祠及扫墓活动。州山多诗书传家的先贤,吴隐发挥其职业优势,尽自己所能,把前人的诗稿、书籍整理出来,无偿付印。看到族谱年久失修,吴隐又亲手编写了州山吴氏一支大分的家谱,还与族孙吴善庆等共同出资重修州山吴氏总谱。因总谱还未修成,临终前,吴隐仍念念不忘将此事交待家人。事成后,又是吴隐一家出钱最多。
吴隐事业上的成功,引领了一批绍兴籍人士投身书画艺术,扩大了绍兴人在省内外书画界的影响。其家人亲属孙锦、吴朴、吴熊、吴珑(振平)等先后成为西泠印社的社员,与齐白石齐名的绍兴籍大画家[[陈半丁]],就是通过表叔吴隐的介绍,得到[[吴昌硕]]的垂青与提携,成为一代国手的。 [1]
 
 吴隐乡土观念很重,在他(或亲属)出资营建的西泠印社建筑中,大都带家乡州山的文化元素,如岁青岩就是为了纪念州山先烈吴从义,当时一些不理解的人还以为吴隐要把西泠印社建成自家宗祠。怀着一颗对乡土的眷恋之心,远在上海的吴隐,每逢春、秋两祭都要乘船回州山,参加宗祠及扫墓活动。州山多诗书传家的先贤,吴隐发挥其职业优势,尽自己所能,把前人的诗稿、书籍整理出来,无偿付印。看到族谱年久失修,吴隐又亲手编写了州山吴氏一支大分的家谱,还与族孙吴善庆等共同出资重修州山吴氏总谱。因总谱还未修成,临终前,吴隐仍念念不忘将此事交待家人。事成后,又是吴隐一家出钱最多。 [1]
 
== 参考资料 ==
 
1.  近代印谱及书画出版的领军人物吴隐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2015-09-23]
 
词条标签:
 
近代史 , 艺术家 , 历史 , 人物
 
  
 +
== 参考来源  ==
 
[[Category:藝術家]]
 
[[Category:藝術家]]
 +
[[Category:畫家]]

於 2022年1月28日 (五) 10:28 的最新修訂

吳隱
近代篆刻家、文化企業家
出生 1867年
浙江紹興
逝世 1922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篆刻家、書法家

吳隱(1867—1922),近代篆刻家[1]、文化企業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潛,號潛泉,又號遯盫,今作遁盫。齋稱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紹興人。

家貧,客杭,習鐫碑版,擅刻印,治六書甚勤。篆刻模漢宗浙(派)。書工篆、隸。善制印泥,精心研製「潛泉印泥」,後在滬經營書畫篆刻用品,整理印譜印論,先後印行古銅、古磚、古陶、古泉等印存,又彙輯《遯盫印存》叢書二十五種、《印匯》一百五十二冊等。另在社址營建遯盫、還朴精廬等建築。

人物簡介

吳隱工書、畫,善刻印、篆、隸駸駸入古,山水秀潤有新意,尤以精製印泥著名。更創製仿宋聚珍排印書籍。光緒三十年(1904)與丁仁、王福庵、厲良玉、葉為銘等創設「西泠印社」於西湖孤山,而自設分社於上海。嘗集古今名人楹帖縮刻於石,名古今楹聯匯刻,又集所藏印為遯盦集古印存。又有遯盦印話、鐵書、古陶存、泉存、磚存、編遯盦金石叢書。卒年五十六。次子瓏,字振平,能繼父業。

人物生平

出自名門身系石匠

據家譜記載,吳隱為山陰州山吳氏17世孫。在眾多吳氏後人中,吳隱家族當屬州山的名門世家。《明史》中有傳的萬曆時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吳兌和崇禎時提督東司房、掌錦衣衛的吳孟明,都是他的直系先祖。科舉時代,吳隱的祖上享有「祖孫父子進士」的美譽,其六世祖、八世祖、十一世祖都是進士,九世祖、十世祖也是武舉人出身。雖然有此家族背景,但到吳隱時,已與科舉無緣,成為普通百姓。

因為家庭困難,十多歲時,吳隱就不得不到杭州一家碑版鋪學習碑刻,並逐漸成為一名浙派篆刻的刻碑名手。根據資料分析,在公元1903年前,吳隱以刻碑為主業,晚年(51歲)時,還刻了《葛府君家傳碑》,因此碑刻職業終吳隱一生。

吳隱的碑刻作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於1900年刻竣的《古今楹聯匯刻》。該匯刻是將明清名賢296人的楹聯367副,用照相技術縮小再刻於石,這在當時是一項創舉。這些碑刻每塊碑長76厘米,寬32厘米,厚6厘米,正反面都有對聯,現存於杭州碑林。關於匯刻的緣由,吳隱在《古今楹聯匯刻》的跋文中說:余「性喜篆刻,初握管時,即摸壁上聯字以為玩弄,雖父師禁之不改。既長,與海內士夫游,擴覽名人手跡益多。爰多方借取,用泰西攝影法縮刻於石。積年既久,得三百餘聯,分為十二卷,復倩同志各書小傳於右,俾觀者有考證焉。今一併刻竣,為記其緣起如此。」

《古今楹聯匯刻》於1900年就鐫刻完成,為擴大影響,吳隱還遍邀當時書畫及社會名流題簽或寫小傳。先後題簽的有汪鳴鑾、楊文瑩、蔡玉瀛、邵錫元、王同、盛慶藩、笪罣、陳豪、費念慈、厲良玉、嚴信厚、蒲華、金鑒。寫小傳的有吳榖祥、金爾珍、朱景彝、王錫榮、胡钁、王同烈、陸恢、潘振鏞、王章彤、葉銘、嚴義彬、朱赮、真周、葉翰仙,還有翁同龢、陶浚宣、吳昌碩署首,俞樾、楊守敬、陶浚宣、嚴信厚題跋。一時俊賢,俱入匯刻。1906年一經正式出版,就風行於世,大獲成功。

至今,西泠印社內還保留有他的兩件碑刻作品,均在仰賢亭內。一件為嵌於正面壁間的丁敬像,《西泠印社志稿》載「為吳石潛篆刻」。另一件為置於亭內石圓桌上的銘文,系吳隱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的作品。

浙江省內各地也還留有不少吳隱的碑刻,如1887年與葉銘合刻的《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記》、1889年與葉銘合刻的《龍游知縣高英實政記》、1892年刻的《陳紫漁資政公南山詩碑》。2010年金華出土的《創建長山書院碑記》,就是吳隱24歲時的作品,該碑刻於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碑文由當時的金華知府陳文祿撰寫。

以文會友廣交名士

吳隱以一個碑刻店學徒的身份,成功躋身杭州、上海的文化圈,與他的興趣偏好不無關係。在杭州學習碑版時,吳隱就與日後同為西泠印社「創社四英」的葉銘一起出入於清兵部侍郎、山水畫家戴熙的兒子戴用柏的門下,學習古文及金石篆刻等知識。

吳隱喜歡購買古籍,收集各種金石拓本供自己臨學,一有好書,還拿去給有「清末民初四大才子」之稱的著名藏書家繆荃孫看,請他對書作評價。20歲時,吳隱曾作詩一首,記錄自己當時的經歷與想法:「敢將歲月等閒過,斷碣殘碑一室羅。金石能為臣刻畫,隨他刀筆漢蕭何。」

結交清末民初「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是吳隱最大的人生機遇,兩位同宗交情很深,吳昌碩為吳隱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吳隱開始刻印時,沿習了一些浙派的風格,日後的「鈍刀中鋒之法」,系吳昌碩先生親授,從此印風大變。吳昌碩移居上海之後,吳隱也逐漸向上海發展,先後與吳昌碩一起參加了上海書畫研究會、海上題襟館等社團組織,其中海上題襟館由吳昌碩任會長。在1913年的西泠印社成立大會上,吳隱極力推薦吳昌碩擔任西泠印社第一任會長。

除了吳昌碩的提攜外,吳隱還得到了浙江慈谿籍實業家、上海小長蘆館主人嚴信厚的關照。1898年,吳隱受嚴信厚之託,補刻「二王唐人詩石刻」、「小長蘆館集字帖」等,並與葉銘同刻「小長廬館叢帖」。嚴信厚是上海實業界巨子、商會領袖,結交的都是社會名流,吳隱很好地把握了這次機會,因此結識俞樾、楊守敬、翁同龢等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對於擴大吳隱的社交圈,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吳隱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悟性的人,他從嚴信厚的《小長蘆館集字帖》中得到啟發,暗下功夫,藉機收集了古今名人的對聯縮刻於石上,為日後《古今楹聯匯刻》問世提供了條件。

建社西泠拓展事業

光緒甲辰年(1904年)夏,丁仁、王禔、葉銘、吳隱四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於杭州西湖孤山發起並創立了西泠印社,後人稱他們為西泠印社的「創社四英」。作為西泠印社四位創始人之一的吳隱無疑是印社創建初期最具活力的人物。

西泠印社成立大會後的1914年,吳隱還與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同仁們共同捐資,在印社社址孤山之巔建「隱閒樓」(亦名題襟館)。1915年,吳隱獨資在孤山購得地皮一塊,建遁庵、潛泉及味印亭。1918年,由吳隱策劃、吳善慶出資建「歲青岩」,以紀念明末殉難的長安知縣、歲青公吳從義。1923年,吳隱子吳熊在遁庵左側建起「阿彌陀經幢」一座,其族孫吳善慶則在孤山獨資修建了觀樂樓、還朴精廬、鑒亭等建築。可以說,當時西泠印社的多數人文建築,源自吳隱一方之力,以至後人評說這「創社四英」時,把吳隱當成了「財神爺」。

在經營方面,吳隱無疑是「創社四英」中是最出類拔萃的。他善於捕捉商機,又明顯具有文人的特點,西泠印社給了他一個極好的發展平台,吳隱因此由一名碑版匠上升為清末民初知名的文化實業家,潛泉印泥及其印譜、書畫出版至今仍為文化人士所鍾愛。

原先,吳隱夫婦曾自製印泥,供自用及送人。吳昌碩對所制印泥十分欣賞,就鼓勵吳隱辦了一個制印泥的企業,企業用西泠印社的名號,由吳隱私人創辦的上海西泠印社因此誕生。吳昌碩為這個企業親寫招牌,並選定深玫瑰紅的色調,又賜予「美麗殊砂印泥」的好名字。為擴大印泥的影響,吳昌碩還曾把自己的用印借給吳隱,吳隱因此鈐成了吳昌碩的《缶廬印存》四冊並出版。後來,吳昌碩還把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由吳隱編輯成《苦鐵碎金》一函四冊,由上海西泠印社出版。

名如其人德被桑梓

吳隱為人謙讓。在創社十年間,他經常為建社之事與葉銘在杭州、上海間互通聲氣,還經常領銜與外界打交道,期間又捐款最多。後人評價說,創社這十年,吳隱是「無社長之名而行社長之責」。十年後,在醞釀首任社長時,吳隱不居功,極力推薦了吳昌碩。之後,吳隱一如既往地奉獻於社團,不惜把私產當公產,買地在西泠印社建起了一批人文景觀建築,還聯絡不是會員的家族宗親共同建設西泠印社。其謙謙之風,隱讓之德,令人景仰。

在藝術與產業領域,吳隱也是相當得謙虛與低調,以至於有些後人把他當成了一位專業工匠,忽視其在藝術上的地位和作用。吳隱精通金石碑版,兼及陶、璽、封泥、古錢之類,又喜歡收藏,因此作品孕含變化,渾厚蒼勁,古趣盎然。創社元老丁仁曾有詠吳隱詩一首,說:「絕技刀藏埒數公,阿誰雙眼辨真龍?風流更有吳公子,鈿閣尤傳鐵筆工。」除此之外,吳隱還有諸多才藝。書畫方面,吳隱的楷、行、隸、篆均蒼老如其印,並且善畫山水花鳥畫。與夫人孫錦共同研製的潛泉印泥,有暑不化、寒不凍及富有質感的特點,曾風行一時。通過對宋代木活字的研究,吳隱創製了仿宋聚珍排印書籍的方法,成功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印學專業出版社。

吳隱事業上的成功,引領了一批紹興籍人士投身書畫藝術,擴大了紹興人在省內外書畫界的影響。其家人親屬孫錦、吳朴、吳熊、吳瓏(振平)等先後成為西泠印社的社員,與齊白石齊名的紹興籍大畫家陳半丁,就是通過表叔吳隱的介紹,得到吳昌碩的垂青與提攜,成為一代國手的。

吳隱鄉土觀念很重,在他(或親屬)出資營建的西泠印社建築中,大都帶家鄉州山的文化元素,如歲青岩就是為了紀念州山先烈吳從義,當時一些不理解的人還以為吳隱要把西泠印社建成自家宗祠。懷着一顆對鄉土的眷戀之心,遠在上海的吳隱,每逢春、秋兩祭都要乘船回州山,參加宗祠及掃墓活動。州山多詩書傳家的先賢,吳隱發揮其職業優勢,儘自己所能,把前人的詩稿、書籍整理出來,無償付印。看到族譜年久失修,吳隱又親手編寫了州山吳氏一支大分的家譜,還與族孫吳善慶等共同出資重修州山吳氏總譜。因總譜還未修成,臨終前,吳隱仍念念不忘將此事交待家人。事成後,又是吳隱一家出錢最多。

參考來源

  1. 吳隱近代篆刻名家 ,個人圖書館, 2019-02-25
  2. 吳隱近代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 ,天下吳氏網,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