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 - 五代十國之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越國 |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公元907年所建,國都杭州。先後尊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吳越國曆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錢鏐採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略方針,重農桑、興水利,發展與契丹、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吳越國
英文名稱 Ng-Yuih Kingdom
簡稱 吳越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杭州
主要城市 越州、湖州、蘇州、秀州、婺州、睦州、衢州
貨幣 鉛質開元通寶錢
時區 東八區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錢鏐、錢元瓘、錢弘俶
人口數量 550684戶(公元978年)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宗教 佛教
國土面積 約15萬平方公里(公元945年)
歷史沿革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合稱十國。
吳越開國
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鏐(Liú)少時迫於生計曾為私鹽販,後投軍,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後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滅地方叛臣的過程中,經過兩次杭越之戰占有了兩浙之地,維護大唐一統。
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以錢鏐為杭州刺史,從此獨據一方。
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
唐乾寧三年(896年),董昌稱帝,錢鏐勸其放棄稱帝無果,遂滅董昌,得越州。
天復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
公元904年,改封吳王。
907年,朱溫建後梁,始封錢鏐為吳越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錢氏王朝,占據了兩浙十三州,成為江浙一帶頗有實力的割據者。
錢鏐領浙江西道、浙江東道兩道節度使,設西府杭州、東府越州為道治。定都杭州。由於吳越一隅偏安東南,吳越國始終尊奉中原為正朔,梁朝封錢鏐為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
王位更替
吳越武肅王錢鏐之後,還有四位國王,合稱三代五王: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公元887年―公元941年),在位10年,字明寶,初名傳瓘,即位後改名元瓘,錢鏐第五子,臨安人。乾寧元年,授鹽鐵發運巡官,遷金部郎中。天復元年,授禮部尚書。曾被宣歙觀察使田頵拘為人質,幾被殺,後得還。天佑二年,為檢校右僕射。吳越武肅王錢鏐天寶四年,進授司徒,守湖州刺史。八年,授鎮海軍節度使。十三年,充清海軍節度使。寶大元年,充兩浙節度使。寶正元年,受命監國。長興三年春,嗣吳越王位,去國儀,用藩鎮法遵中朝年號。在位十年,善事後唐、後晉政權,保土安民。先後被封為吳王、越王、吳越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天福六年八月卒,年五十五。後晉賜諡文穆。
吳越忠獻王錢弘佐(公元928年―公元947年),在位6年,字元佑,為錢元瓘第六子。941年(後晉天福六年),錢元瓘去世,錢佐繼位,後晉仍封以吳越國國王。945年(後晉開運二年),派軍與南唐瓜分閩國,占領福州。錢弘佐喜好讀書,性情溫順,很會做詩。即位後,因尚年幼,無力控制下屬的驕橫,又曾寵信諂媚之人,然而終能摘奸發伏,亦不失果斷。947年(後漢天福十二年,遼國會同十年),錢弘佐去世,諡忠獻王,廟號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錢倧繼位。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公元929年-公元971年),初名弘倧,字隆道,臨安人。吳越王錢元瓘第七子,錢佐的弟弟。忠獻王錢佐於947年(後晉開運四年)六月病死,錢倧繼承王位,為忠遜王,在位不足一年,被三朝宿將胡進思廢黜,後病死。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公元929年-公元988年),在位30年,錢俶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錢鏐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後晉開元中,為台州刺史,眾臣擁護他為吳越國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入朝,仍為吳越國王。978年(太平興國三年),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
納土歸宋
吳越錢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錢鏐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他不僅自己不稱帝,還反對強藩稱帝。他諄諄地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宋開寶八年(975年),宋太祖趙匡胤最後消滅了割據政權南唐,十國之中僅剩吳越國。高僧延壽乃德韶之法嗣,此時沉疴在身。吳越王錢弘俶前往探病時,對宋滅南唐危及吳越走向,徵詢延壽的意見,延壽則盡力勸諭錢弘俶"納土歸宋,舍別歸總"。
錢弘俶審時度勢,遵循祖宗武肅王錢鏐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採納了延壽臨終遺言,為保一方生民,採取"重民輕土"之善舉,毅然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開封,遵從祖訓,決定納土歸宋,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卒,悉數獻給宋朝,成就了一段顧全大局、中華一統的歷史佳話。
由此,吳越國的生產力免遭破壞,人民也免遭生靈塗炭,從而穩定和鞏固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評說:"其民(指吳越國百姓)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這是對吳越錢氏歷史功績的客觀評價。吳越錢氏為中國的和平統一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千年前的古人具有如此的歷史遠見和宏大胸懷,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