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玛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玛悧
策展人、著名艺术家吴玛悧。(刘力田摄)
出生 (1957-06-14) 1957年6月14日(67岁)
台北市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 Wu Mali
教育程度 1979年 淡江大学德文系毕
1985年 德国杜塞道夫国立艺术学院雕塑系大师生毕
职业 策展人、著名艺术家

吴玛悧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市。目前居住于台湾的台北和高雄,并在两地创作。 2015年吴玛俐获国家文艺奖美术类 成首位女性得主。 从德国杜塞道夫国立艺术学院毕业后,吴玛悧在1985年回到台湾、投入全新环境,也让她重新思考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吴玛悧对与社会有关的作品产生兴趣,开始制作关于重新诠释历史的装置和物件。自2000年始,她开始策画社群艺术计划,例如与妇运团体台北市妇女新知协会玩布工作坊合作,在2000-2004年进行〈从你的皮肤苏醒〉计划,以翻转传统女红的概念,透过布与织缝来探讨女性的生命历程。[1]

生平

吴玛俐童年时,为贴补任公职的父亲不足以应付繁浩食指的微薄薪水,家里开过糖果店、书店等。从小帮看店,养成她喜欢阅读的习惯,同时迷上了舞台表演。因为对戏剧的向往,就读淡江时,即申请到维也纳大学念戏剧,后转雕塑系。但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及维也纳保守的艺术氛围,让她难以适应,又转到德国杜赛道夫艺术学院。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吴玛俐摸索出艺术创作之路。留德期间,翻译康丁斯基、波依斯等传记。

一九八二年起开始以纸作为雕塑材质。从纸的撕、扯、揉、磨、折等方式,有创意的探讨材料之关连。借由纸之高度可塑性及撕扯搓揉过后的波纹所产生的绘画性及诗意,追求纯视觉性的美感。 而后,以印刷过的纸,尤其是报纸取代。艺术创作从形式主义转向社会、政治、批判。撕文字纸,触及书写、文本等问题; 而撕报纸,解构新闻,使之无法辨识,是拆解文字的控制,也影射著媒体暴力。

一九八八年的五二○事件,吴玛俐体会到个人永远和整个社会连在一起,因此采取以艺术作为参与社会与政治生态的发言方式,如从一九八九年新北投车站五二○展、"黑暗迷宫-亚"、一九九一年"爱到最高点"、一九九二年"发发车"等

一九九五年以"咬文绞字"入选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出。她将影响世界著名经典如圣经、资本论…等放入碎纸机,藉著碎纸机一视同仁的绞碎各类经典之形式,反思的是名相的空、语言、思想文化的被解构。透明压克力盒装著碎纸,外贴标示书名的金色贴纸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则是自我嘲讽、颠覆对于知识之追求崇拜之迷思,虽又回到绞碎文字纸张之材质,但迥异于早期外有美感追求,它已是内心深层之检视。

一九九五年"小甜心"系列,则源自对"档案室"的兴趣。她收集了许多不同时代、不管其历史评价的名人的童年照片,当这许多名人以天真可爱的模样并列时,竟是如此的无历史和非历史。而不管好玩、讶异的情绪,注视著稚嫩的脸孔时,就如她说:在生命中,我们总是努力地想再回到那纯真的状态。当身处于现实、回忆交错的迷阵时,让人体悟人性珍贵的共通点。[2]

而在2006年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动”,她与几所社区大学合作,溯行台北周遭的四条河流,让人面对环境的真实处境。吴玛悧最近的计划是2005-2007年在嘉义县所策划的“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在县政府协助之下,她邀请超过30位艺术家居住在20个村子里,透过艺术来建立学习社群。这个计划对于官方的文化政策以及社区营造工作产生重大的启发,也进一步促使非政府组织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和对话,希望透过艺术带来社会的改变。[3]

艺术走入生活

获国家文艺奖,吴玛俐接获得奖通知时,人正带著学生在高雄旗津考察,构思最新“舌尖上的旗津”艺术创作计画,思考如何透过艺术的方式,让这个高雄的发源地再度活络起来。

这也是近10年来,吴玛悧1980年代开始从事个人创作之后,逐渐转向关怀性的社会介入、社区联结与群众在地意识的启蒙等跨领域的探讨。

吴玛悧2005年起陆续推动“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动”、“年还我河山:基隆河上基隆河下”、“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等计画,与艺术家深入社区与民众互动,建立艺术走入生活、社会底层及历史现场的模式,扩大艺术创作的视野及文化包容力。[4]


个展

  • 1985年 时间空间 台北神羽画廊
  • 1986年 游戏还没有结束 台北春之画廊书坊
  • 1987年 消失点 台北嘉仁画室
  • 1988年 吊诡的数目 台北和平东路工作室
  • 1991年 花边新闻 台中当代画廊
  • 1992年 鹰式美学 台中当代画廊
  • 1993年 当小发财遇上超级玛莉 台中黄河艺术中心
  • 1993年 咬文绞字 台北伊通公园
  • 1994年 伪装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5年 书写 ,义大利杜林培沙诺画廊
  • 1996年 比美宾馆 于台北进行的占领北美馆观念行动
  • 1998年 停车暂借问 台北华山艺文特区‧八德停车场
  • 1998年 宝岛物语 台北伊通公园
  • 1999年 平地起风波 台北市立美术馆
  • 2000年 世纪小甜心 台北诚品艺文空间
  • 2001年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高雄市立美术馆
  • 2006年 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计划 台北伊通公园
  • 2006年 线索 英国BBC Radio Lancashire
  • 2010年<树梅坑溯溪行动>台北竹围工作室
  • 2011年<树梅坑溪早餐会—一年计画>新北市竹围树梅坑溪流域
  • 2012年<人:诗意的居住[5]




得奖/奖助

  • 1991 著作“巴鲁巴-与小朋友谈现代艺术”一书,获中国时报选为年度最佳童书
  • 1992 “巴鲁巴-与小朋友谈现代艺术”获新闻局金鼎奖童书推荐奖
  • 1993 台北县美展县政府奖
  • 1994 美国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及文建基金奖助赴纽约短期研究
  • 1995 威尼斯双年展台湾艺术家代表之一
  • 1996 Civitella Ranieri Foundation艺术村奖学金
  • 1997 李仲生现代绘画文教基金会推选,赴旧金山进行“中美交换艺术家交流活动”
  • 1999 澳洲昆士兰“亚太三年展”台湾代表艺术家之一,并于维多利亚省(Victoria)进行驻地艺术交流
  • 1999美国匹兹堡床垫工厂(Mattress Factory)驻地创作展览
  • 2000 Kuona Trust、文建会奖助赴非洲肯亚从事国际艺术创作与交流
  • 2002 德国Worpswede艺术村奖学金
  • 2002 威尼斯OPEN 2002台湾代表艺术家
  • 2016 国家文艺奖美术奖

参考资料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