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吳正己”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吳正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任校長、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2018年2月22日接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4任校長。擔任教務長任內…”)
 
第1行: 第1行:
 吳正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任校長 、資訊 教育研究所教授 ,2018年2月22日接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第14 任校長 擔任教務長任內,他做出許多重大的改革,像是 為了因應少子化的招生困難,他決定 廢除雙二一制度, 免除 校每 期因退 學制度 而流失的 學生 數,減輕招生壓力
+
{{Infobox person
 +
| name          = 吳正己
 +
| image name    = <img src="https://imgs.gvm.com.tw/upload/gallery/20180920/45994_01.jpg" width="250" ><br> <br>[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5994 圖片來源遠見]
 +
| width          =
 +
| caption        =
 +
| job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授兼 校長
 +
| job2          =
 +
| period        =
 +
| birthname      =
 +
| other_names    =
 +
| foreign_names  =
 +
| english_names  =
 +
| sex            =
 +
| date of birth  =
 +
| place of birth =
 +
| date of death  =
 +
| place of death =
 +
| nationality    =
 +
| residence      =
 +
| languages      =
 +
| height        =
 +
| weight        =
 +
| party          =
 +
| religion      =
 +
| spouse        =
 +
| parents        =
 +
| relatives      =
 +
| educate        =
 +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學教育博士           
 +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 碩士           
 +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學士
 +
| past          =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中心主任
 +
* 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主任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 教授
 +
* 私立華夏工專電子科講師
 +
* 台灣省立東勢高工機械製圖科教師
 +
| work          =
 +
| award          =
 +
}}
 +
'''吳正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兼 校長 擔任教務長任內,他做出許多重大的改革,像是廢除雙二一制度, 吳正己曾說:「 生要為自己的 習負責,多給 生一點機會,不要讓二一 制度 剝奪 學生 學習的權利
  
 
 他的學術專長包括電腦課程與教材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動學習。
 
 他的學術專長包括電腦課程與教材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動學習。
 +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想題目沒有SOP 只需勇敢跳出框架==
 +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和研究所,並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Austin)校區取得科學教育博士,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研究領域一直都是人文教育與資訊科技的跨域創新。「跳出制式框架,是做研究最重要的思考,」吳正己分享跨領域新議題的心得:
 +
 +
「寫論文」是讀研究所最大的挑戰,有人因為寫不出畢業論文,最後半途而廢;也有人雖在老師帶領下找到方向,但對於到底要研究什麼主題,才能幫自己未來加分,遲遲找不到答案。
 +
 +
沒有唯一解答 只有比較好的答案
 +
 +
尋找研究主題,最重要的就是「跳出制式框架」<ref>{{cite web|url=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5994|title=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想題目沒有SOP 只需勇敢跳出框架|date=2018-09-20|work=遠見}}</ref>,這也是我常在指導學生時一定會反覆講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只有比較好的答案,沒有唯一的答案。」
 +
 +
提到念研究所,學生常直接聯想到「研究題目」「研究方法」「文獻探討」,覺得應該照著某個SOP執行,因此產生「最理想的研究題目」,但這麼一來,反而落入傳統思考,讓你找不到想做的題目。
 +
 +
我常問學生,你們都知道做研究的英文是「do research」,但究竟這是什麼意思?若把research拆解,就是re + search,也就是「反覆」+「找答案」,所以在思考研究題目前,更該自問的是:我對這個領域,有什麼想法、質疑或想不開的地方?
 +
 +
有了問題,卻找不到答案,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先有質疑,才來應用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等方法,把質疑縮小,縮小到自己能力可以處理的範圍,題目就誕生了。
 +
 +
很不幸地,我從台灣到美國再回到台灣,尤其在學校這幾年,看見學生做得最差的就是「質疑」。
 +
 +
學生常說,「老師,請你告訴我答案」,或問「老師,答案是什麼」。這種心態必須怪罪台灣的升學考試制度,因為考試都是照著標準答案給分數,以致學生從小就很習慣「課本上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也習於這樣的學習模式。
 +
 +
然而念了研究所之後,突然被要求自己思考,反而不知道該從何著手,才會找不到研究主題。
 +
 +
其實,世間大部分的事,幾乎都沒有標準答案;就算是科學,也只是當下所知的最佳解方。這個答案,可能隨著研究發展、知識擴展在未來改變;社會科學領域,更沒有標準答案,隨著情境不同,不同的解答,可能都是對應那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
 +
我在指導學生時,最常做的練習就是強迫他們問問題。也就是,先從眼前內容中找出隱藏問題,一旦腦筋動起來,就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研究的第一步就開始了。當學生能問對問題,就能夠循著這個方向去找答案、想題目了。
 +
 +
做有興趣的事 站在前人肩膀看問題
 +
 +
我會給想讀研究所的學生兩個建議:一是「一定要從事你有興趣的領域」;二是「不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問題」。
 +
 +
很多人在選擇研究所或是跨領域時,會從未來工作機會、是不是熱門主題、未來新興產業等比較實際角度去思考。這當然沒錯,但若把「工作前景」當作唯一重點,研究生涯可能會過得很痛苦。
 +
 +
因為研究就是從現況中找問題,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就會主動去找資料,一邊讀一邊覺得很有趣,就算老師塞給你一堆知識,也會累得樂此不疲。隨著所知不斷拓展,不管是看問題、跨領域的主題,通通都有了新的可能性。
 +
 +
當然,也可能發生明明自己很有興趣、讀了很多資料,還是找不到好題目,這時我就會給學生一條線索:從別人論文中「相關文獻」最後的「未來的研究建議」思考起。
 +
 +
任何一個好的研究論文,作者都會坦白自己還有很多未達或待答之處,建議所有想要找好問題的學生,不妨從這裡著手,就能有效幫助自己把問題範圍縮小。這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接力去質疑現狀與破解問題的方法。
 +
 +
「培養對問題的思考,喜歡所從事的學科,」是大學和研究所最大的差異,也是我身為一位校長,覺得學校該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這是一種從研究中,建立質疑、求真、求解的精神。
 +
==參考資料==
 +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75487 吳正己:對教育貢獻有目共睹‧師大新科系符合大馬生]
 +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372 強化師資品質 台師大祭不續聘]
 +
 +
[[Categor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
[[Category:在世人物]]
 +
[[Category:吴姓|Z]]
 +
[[Category: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校友]]
 +
[[Categor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

2018年12月17日 (一) 14:45的版本

吴正己


图片来源远见
职业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任副校长

吴正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资讯教育研究所教授兼任副校长;担任教务长任内,他做出许多重大的改革,像是废除双二一制度,吴正己曾说:“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多给学生一点机会,不要让二一制度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

他的学术专长包括电脑课程与教材设计、资讯科技融入教学、行动学习。

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吴正己:想题目没有SOP 只需勇敢跳出框架

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吴正己,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和研究所,并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Austin)校区取得科学教育博士,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研究领域一直都是人文教育与资讯科技的跨域创新。“跳出制式框架,是做研究最重要的思考,”吴正己分享跨领域新议题的心得:

“写论文”是读研究所最大的挑战,有人因为写不出毕业论文,最后半途而废;也有人虽在老师带领下找到方向,但对于到底要研究什么主题,才能帮自己未来加分,迟迟找不到答案。

没有唯一解答 只有比较好的答案

寻找研究主题,最重要的就是“跳出制式框架”[1],这也是我常在指导学生时一定会反复讲的一句话:“所有的问题,只有比较好的答案,没有唯一的答案。”

提到念研究所,学生常直接联想到“研究题目”“研究方法”“文献探讨”,觉得应该照著某个SOP执行,因此产生“最理想的研究题目”,但这么一来,反而落入传统思考,让你找不到想做的题目。

我常问学生,你们都知道做研究的英文是“do research”,但究竟这是什么意思?若把research拆解,就是re + search,也就是“反复”+“找答案”,所以在思考研究题目前,更该自问的是:我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想法、质疑或想不开的地方?

有了问题,却找不到答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先有质疑,才来应用研究方法、文献探讨等方法,把质疑缩小,缩小到自己能力可以处理的范围,题目就诞生了。

很不幸地,我从台湾到美国再回到台湾,尤其在学校这几年,看见学生做得最差的就是“质疑”。

学生常说,“老师,请你告诉我答案”,或问“老师,答案是什么”。这种心态必须怪罪台湾的升学考试制度,因为考试都是照著标准答案给分数,以致学生从小就很习惯“课本上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也习于这样的学习模式。

然而念了研究所之后,突然被要求自己思考,反而不知道该从何著手,才会找不到研究主题。

其实,世间大部分的事,几乎都没有标准答案;就算是科学,也只是当下所知的最佳解方。这个答案,可能随著研究发展、知识扩展在未来改变;社会科学领域,更没有标准答案,随著情境不同,不同的解答,可能都是对应那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我在指导学生时,最常做的练习就是强迫他们问问题。也就是,先从眼前内容中找出隐藏问题,一旦脑筋动起来,就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研究的第一步就开始了。当学生能问对问题,就能够循著这个方向去找答案、想题目了。

做有兴趣的事 站在前人肩膀看问题

我会给想读研究所的学生两个建议:一是“一定要从事你有兴趣的领域”;二是“不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很多人在选择研究所或是跨领域时,会从未来工作机会、是不是热门主题、未来新兴产业等比较实际角度去思考。这当然没错,但若把“工作前景”当作唯一重点,研究生涯可能会过得很痛苦。

因为研究就是从现况中找问题,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就会主动去找资料,一边读一边觉得很有趣,就算老师塞给你一堆知识,也会累得乐此不疲。随著所知不断拓展,不管是看问题、跨领域的主题,通通都有了新的可能性。

当然,也可能发生明明自己很有兴趣、读了很多资料,还是找不到好题目,这时我就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从别人论文中“相关文献”最后的“未来的研究建议”思考起。

任何一个好的研究论文,作者都会坦白自己还有很多未达或待答之处,建议所有想要找好问题的学生,不妨从这里著手,就能有效帮助自己把问题范围缩小。这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接力去质疑现状与破解问题的方法。

“培养对问题的思考,喜欢所从事的学科,”是大学和研究所最大的差异,也是我身为一位校长,觉得学校该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从研究中,建立质疑、求真、求解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吴正己:想题目没有SOP 只需勇敢跳出框架. 远见. 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