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吕永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吕永龙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吕永龙(1964年9月-),安徽六安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先后于1994年和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讲席教授[1]。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

2019年7月,吕永龙当选2019年度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出生日期----1964年

出生地点----安徽六安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人物职务

中(国)加(拿大)资源环境高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 (SCOPE CHINA)秘书长,国际环境与发展高级培训项目 (LEAD-China) 核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环境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国际可持续发展杂志》编委和特邀编辑等职。

荣誉记录

自1988年至1999年,一直从事系统生态、城市发展、资源环境高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和科技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负责或参加了近20项国际合作、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面上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约50篇,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14 次,主编(译)、全作编著中英文专著9本。多次组织或参与组织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曾出访十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曾应邀担任UNDP、UNESCO等联合国机构的项目专家。还参与了“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其它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3],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并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

2019年7月,吕永龙当选2019年度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参与项目

自1981年起, 他先后就学于安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攻读农业工程学士、系统工程硕士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作学术交流和访问研究,与德国城市系统中心、英国伦敦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等进行了长期合作研究。

吕永龙博士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鉴于其学术成绩,他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自1988年以来,一直从事系统生态学、环境管理与规划、资源环境高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及科技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负责承担了UNESCO/MAB的国际生态学合作计划项目(CERP)“天津城市发展的生态对策研究”(1988-1991), 国务院经济开发办项目“旺苍县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86-1988), 国家环保局七五科研攻关项目“马鞍山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综合整治研究”(1988-19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生态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1988-1992), UNESCO/MAB 的国际生态学合作计划项目“天津市区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与评价”(1992-1995), UNESCO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材《环境管理》的翻译与出版”(1994-1996), 中加合作项目“环境管理与应急响应系统研究”(1996-1999), 福特基金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998-1999), 中英合作项目“城市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1997-1998), 国家基金项目“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适宜机制”(1998-2000), 国家基金项目“人类活动胁迫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998-2000),国家基金项目“我国环境技术孵化与转移的空间演化效应研究”(2001-2003),中美合作项目“面向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管理与控制对策”(2003-2004),中荷合作项目“环境审计的新方法”(2004-2006),国家基金项目“环境安全政策的技术创新效益及区域分异特征研究”(2005-2007)等20余项。

2012年9月19日,在天津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上,吕永龙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2012年新增选院士49名,其中包括14名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以及4名台湾地区的科学家。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科技组织,TWAS每年增选新院士45至50名,必须由2名TWAS院士书面提名。此次增选前,TWAS有院士近1000名,分别来自全世界的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太地区占5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占24%,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占15%,其他占10%,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7名。这次增选后,中国大陆有TWAS院士174名。

“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其它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作为国家环境863计划预研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写了《环保领域高技术发展预研究工作计划》及项目指南。参与了“ ‘十五’ 国家重点科技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先进环保技术咨询专家组成员,参与由国家计委委托两院进行的“十五”、“201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咨询工作等。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办公室战略研究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作为中科院知识创新战略研究总体组的主要成员,参与了《知识创新工程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的报告》等的写作与实施工作。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973” 课题:区域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预警与调控策略

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POPs污染控制协同技术及技术标准规范研究

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风险与控制策略

4. 荷兰皇家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环境风险与应急管理

吕永龙

来自 中国科学院 的图片

5. 中瑞合作项目:可持续城市水环境管理

发表著作

在国内外生态与环境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主编(译)、合作编著中英文专著13部, 主要包括: 《地域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及应用》(1991年),《城市生态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1992年),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1994年), “Towards A Sustainable City: Methods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ianjin” (1995年), 《环境管理(第一卷):部门分析方法》 (1996年),《环境管理(第二卷):生态系统方法》(1996年),《环境管理(第三卷):实施手段》(1996年),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1999年),《地区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1999), “Urban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Enhancement (J. of Environ. Sci. 特辑)” (1999年),《能源与发展:全球化条件下的能源与环境政策》(2001年),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2003年)。

相关新闻

吕永龙等4位中国科学家入选“科学界联合国”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王爱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近日在北京宣布,环境生态学家吕永龙等4位中国知名学者当选为被称作“科学界联合国”的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委员。

代表论著

1. 吕永龙, 贺桂珍, 2009, 现代环境管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Yonglong Lu, John Giesy, Laura Holliday, 2007, Implementing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 吕永龙, 2003, 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 北京:气象出版社

4. Guang Wang, Yonglong Lu, Jingyi Han, Wei Luo, Yajuan Shi, Tieyu Wang, Yamei Sun, Hexachlorobenzene sources, levels and human exposure in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0, 36(1): 122-130

5. Jing Geng, Yonglong Lu, Tieyu Wang, John P. Giesy, Chunli Chen, Effec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in major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sectors on emissions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10, 38(5): 2346-2356

6. Jingyi Han, Arthur P.J. Mol, Yonglong Lu, Solar Water Heaters in China: a new day dawning, Energy Policy. 2010, 38(1): 383-391

7. Yajuan Shi, Yonglong Lu, Tieyu Wang, Guang Wang, Wei Luo, Comparison of OCPs occurrence, origin, and character i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oils in Beijing, China,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 57(3): 447-455

8. Guang Wang, Yonglong Lu, Tieyu Wang, Xiang Zhang, Jingyi Han, Wei Luo, Yajuan Shi, Jing Li, Wentao Jia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oils surrounding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9, 38(1): 180-187

9. Guizhen He, Lei Zhang, Yonglong Lu,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Audit in Large-scale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Case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44(3):579-589

10.Wei Luo, Yonglong Lu, Guang Wang, Yajuan Shi, Tieyu Wang, John P. Giesy, Distribu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arsenic in soils from the industrialized urban area of Beijing, China., Chemosphere. 2008, 72(5): 797-802

11. Wei Luo, Tieyu Wang, Yonglong Lu, John P. Giesy, Yajuan Shi, Yuanming Zheng, Ying Xing, Guanghong Wu, Landscape Ecology of the Guanting Reservoir, Beijing, China: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es of Metals in Soil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46(2): 567-576

12. Ying Xing, Yonglong Lu, Richard W. Dawson, Yajuan Shi, Hong Zhang, Tieyu Wang, Wenbin Liu, Hongchang Ren, A Spatial Temporal Assessment of Pollution from PCBs in China, Chemosphere. 2005, 60(6):731-739

13. Tieyu Wang, Yonglong Lu, Hong Zhang, Yajuan Shi, Contamina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nd Relevant Management in Chin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5, 31(6):813-821

视频

Taylor & Francis 期刊主编吕永龙博士采访 2017年11月3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