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名 |
名(拼音:míng)是汉语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从口从夕。古人走夜路时,彼此看不见,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义兼有名、动两用,名词指人的名字,动词指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义。由人的名字引申指事物的名称,由名称义引申出名号、名分、名声义。由名声义引申为出名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名
外文名称; name
拼音; míng
注音字母; ㄇㄧㄥˊ
平水韵部; 下平八庚
造字法; 会意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部首; 夕、口
总笔画; 3+3
字级; 一级(0505)
郑码; RSJ
五笔; QKF
统一码; 基本区-540D
四角号码; 27602
仓颉码; NIR
GBK编码; C3FB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名"由"口"和一个月牙形组成,月牙形一般释为"夕"。甲骨文的形体左从"口"右从"夕"(图1),或左从反"夕"右从"口"(图2)。西周晚期,在"召伯簋"的钟鼎文里(图3),这个字便已发展为"夕"在"口"上的构形了。东汉许慎对"名"字构型的解释为:到了晚上,黑乎乎看不出人的脸面,相遇之时,便只好以口自报名字,以免发生误会。
古文字学家马叙伦认为"口"旁边的月牙形就是"月","口"即"窗口"月光照进窗囗,便显得明亮。而"明"字最早的形体,也和"名"的甲骨文一样。所以"名"字即"明"字。
还有一说,"口"上的部分,不是"夕",而是某一种物体的形象,故从"秦公钟"等青铜器上近似的铭文引"名"的本义,既不是"冥不相见,以口自名",也不是"月光照窗",而是"命名"之意。林义光《文源》:"口对物称名之也。"意即认识这个事物,即命其名并叫得出这事物的名称。所以从"命名"这个本义便引申出"名字"、"名称",又引申出"名义"、"名声"、"名望"、"著名"等等意思来。
发展到小篆阶段,"夕"的线条开始伸长下弯,以后便由此隶定为汉代隶书和发展为楷书。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武并切(míng)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注释〗①自命: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命:命名。这里指称呼。
说文解字注 自命也。
注:《祭统》曰: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此许所本也。《周礼·小祝》故书作铭,今书或作名。《士丧礼》古文作铭,今文皆为名。按死者之铭,以缁长半幅,緽末长终幅,广三寸,书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谓自名。其作器刻铭,亦谓称扬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只云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许君於金部不录铭字,从周宫今《书》《礼》今文也,许意凡经传铭字皆当作名矣。郑君注经乃释铭为刻。刘熙乃云: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吕忱乃云:铭,题勒也。不用许说。
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注:冥,幽也。
故以口自名。
注:故从夕口会意。武并切。十部。
广韵
武并切,平清明 ‖名声耕部(míng)
名,名字。《春秋说题》曰:"名,成也,大也,功也,号也。"《说文》曰:"自命也。从夕口,夕者,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又姓,《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后。武并切。二。
【校释】春秋说题,当作"春秋说题辝",参见谆韵"春"字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 名·康熙笔画:6 ·部外笔画:3
《唐韵》武并切。《集韵》《韵会》弥并切。《正韵》眉兵切,并音詺。
《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又自呼名也。《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又名誉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说题》: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号也。《仪礼·士昏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名有二种,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国注尚书,以舜为名。郑君目录,以曾子为姓名,亦据子为名,皆是名号为名者也。今以姓氏为名,亦名号之类。《周语》:有不贡,则修名。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
又号令也。《周语》:言以信名。注:信,审也。名,号令也。
又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礼·秋官·大行人》:谕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又《释名》: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
又《尔雅·释训》:目上为名。注:眉眼之闲。《说文》引《诗·齐风》:作猗嗟䫤兮。
又姓。《广韵》: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后,唐名初撰公侯政术十卷。
又与命通。《史记·天官书》:免七命。注:免星有七名。
又《张耳传》:亡命游外黄。注:脱名逃籍也。
又《集韵》忙经切,音冥。与铭同。志也。详金部铭字注。
又《集韵》弥正切,洺去声。与詺同。目诸物也。详言部詺字注。
又叶弥延切,音绵。《道藏歌》:玄挺自嘉会,金书东华名。贤安密所戒,相期阳洛汧。
又叶莫阳切,音铓。韩愈《曹成王碑辞》: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又叶必仞切,音傧。张华《鲍元泰诔》:烈考中丞,妙世显名。峩峩先生,诞资英俊。[1]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フ(横撇)③丶(点)④丨(竖)⑤㇕(横折)⑥一(横)
【写法】"夕"略偏左上,"口"略偏右下。"夕"的短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フ(横撇)横短撇长,撇过田字格中心;点收笔于田字格中心。"口",主体居右下格,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