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同翅目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同翅目,Homoptera,是有翅亚纲的1目,现已归入半翅目,为同翅亚目。刺吸式口器,两对翅,静止时多呈屋脊状置背上,前翅质地均一的一大类昆虫发育过程为渐变态;粉虱发育近似全变态。因本目昆虫前翅质地相同而得名。世界已知有45000余种,中国已知1930余种。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在国际上, “同翅目Homoptera”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名被使用。
动物学史
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国际昆虫界将原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科学分类
世界已知45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30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同质,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
识别
吸汁吮液同翅目,四翼均膜皆相同。蚜蚧引植充饮料,蝉鸣夏至振云霄。
体小到大型。从3毫米至翅展达200毫米以上。头后口式,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只有1对前翅,后翅退化呈平衡棍。足跗节1~3节;尾须消失;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许多种类有蜡腺,但无臭腺。有些种类能发声或发光。
地位
同翅目(Homoptera)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六足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的一目,现已归入半翅目(Hemiptera)的一个亚目。
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同翅目昆虫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蝉的鸣声悦耳动听,蜡蝉、角蝉的形态特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昆虫。
特性
(1)变态 多数为渐变态,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幼期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但粉虱和介壳虫雄虫近似全变态,末龄若虫不食不动,极似全变态的蛹,称为过渐变态。
(2)繁殖方式 多数为两性卵生,但蚜虫、介壳虫可进行孤雌胎生或孤雌卵生,一些介壳虫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多数蚜虫进行周期性孤雌生殖。
(3)生活史 蝉类、飞虱等生活史比较简单,但有些类群(如蚜虫、粉虱、介壳虫等)生活史非常复杂,包括两性世代和孤雌生殖世代,有翅和无翅个体、世代,有时有季节性寄主交换。
(4)食性和危害 同翅目昆虫均为植食性,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它们不仅直接吸食植物汁液,造成植物萎蔫、枯死,影响植物生长;而且很多种类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5)雌雄二型现象和多型现象 介壳虫雄虫有翅而雌虫无翅,蝉雄虫有发音器而雌虫没有。飞虱有长翅型和短翅型,每种蚜虫至少有2型,即有翅孤雌型和无翅孤雌型。同翅目昆虫1年发生1至多代,多以卵越冬。个别种类多年完成1代,如十七年蝉Magicicadaspp.需17年或13年才能完成1个世代。
(6)产卵 蝉、叶蝉、飞虱等有产卵器的昆虫,以产卵器切开植物枝条、叶片,产卵在植物组织内,可造成枝条枯死。蚜虫、介壳虫等无产卵器,卵产于植物表面。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