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通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同治通宝是中国的一个学术用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清朝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铸造。版式类似“康熙通宝”,“乾隆通宝”,有苏,川,云,源。昌,桂等记局,但铸量较清朝前期钱已有大减。如宝陕,济,伊,武,福,南,黔,广,晋,阿克苏等局仅见与部颁样钱。
清代同治通宝宝泉局恭呈牙雕样钱 估价 RMB 250,000-300,000
同治九年同治通宝宝浙局样币一枚 估价 RMB 80,000
清同治通宝小平二十一枚 估价 RMB 12,000
术语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包括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该机构界定的“科技名词”(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也称为“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指称,即科学技术概念在语言中的名称”。
因此无论是文化核心词还是学科的专业术语,都是概念的语言指称或词和短语的固化形式。术语虽属语言中词汇的组成部分,却与一般词汇有较大区别。即为便于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术语反映的是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通用概念,术语所指称的概念特征、概念关系、概念定义、概念体系、概念订名具有国际化和超语言性的特征。中国名词术语规范的国家标准实际上主要是基于汉语制订的,而汉语名词术语审订原则和方法又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术语规范的国际标准,绝大多数现代汉语的科学技术术语是音译或意译的西方语言术语。这种做法无疑可以促进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但是术语规范化在提高语言信息交换效率的同时,也会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持和语言的自主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语言规范和语言创新是需要平衡与协调的两种语言发展过程中同等重要的目标和趋势。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术语来说,术语所反映的相关概念范畴与其指称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术语的规范制定与交流传播也会受所属语言的明显制约。
参考文献
- ↑ 汉语是什么语言,其本质是什么?,搜狐,2020-10-19
- ↑ 精美绝伦的艺术玛雅文字,搜狐,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