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垒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吉垒镇位于农安县城西30千米。面积4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83人(2017年) 。镇政府驻巴吉垒。辖:金马、四合、东铁、李家围子、麻花店、莫波、南洼子、上河湾、石头岗子、双榆树、太和、太平山、西铁、元宝沟等。相传因蒙族将领巴吉在此屯兵筑垒,而得名"巴吉垒"。[1]

概况

巴吉垒镇所在地位于县城西31公里,农安至伏龙泉油渣公路经此。所辖西铁村、太和村、莫波村、双榆树村、李家围子村、东铁村、元宝沟村、四合村、太平山村、石岗子村、麻花店村、上河湾村、南洼子村、和平村、黄金村、 洼中高村、建设村、 孟家城子村、金马村19个村。

镇境地处波罗泡子南沿,水利资源丰富,有苇塘、上河湾2处小型水库,3个较大天然泡塘。波罗泡子盛产鲫鱼,鳌花、鳊花等较佳鱼种也有少量出产,鲫鱼味美有名。波罗泡子水产所设在该乡。全乡有6处较大草原,面积 4.7万亩。年产牧草居全县首位,是养鹅、养羊、养猪较多的镇。矿产有矽砂。198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元宝沟发掘1处新石器时期遗址。

沿革

相传因蒙族将领巴吉在此屯兵筑垒而得名"巴吉垒"。清初此地为禁垦围场,光绪年开发,光绪15年为农治社,光绪33年为泰区,宣统二年为11区,1926年改为九区并设巴吉垒镇,沦陷时期为巴吉垒村,1949年为巴吉垒区,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镇。[2]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农安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经济区,使龙头企业向经济区集聚,资金投入向经济区倾斜、基础设施向经济区延伸、富余劳动力向经济区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分散、粗放、无序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转移。

农安县瞄准5年内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的目标,加大引进和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力度。主要引进建设了以大连松源120万吨玉米深加工为龙头的"粮龙",以吉林华正农牧股份和中国唐人神集团300万头生猪加工为龙头的"猪龙",以大连成达集团和辽宁曙光集团2亿只肉鸡加工为龙头的"鸡龙",以南京紫燕和吉林天歌500万只鹅加工为龙头的"鹅龙",以香港天弘实业和青岛康大集团1000万只肉兔加工为龙头的"兔龙",以长春高榕公司为龙头的"菜龙"等6条产业龙。此外,还培植了以杂粮收储加工为主的东北杂粮公司、以"三辣"储运加工为主的北方"三辣"储运集团等一批内连基地、外接市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业既是农安县食品加工这一支柱产业的基础,也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点,带动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农安县以牧业经济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高标准牧业小区建设,大面积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在巴吉垒镇规划建设了集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动物防疫服务、商品畜禽生产于一体的国家级牧业经济示范区,规划了肉鸡、肉鸭、蛋鸡、生猪等7个饲养区。年可发展商品肉鸡3000万只,商品肉鸭2000万只,商品兔400万只,饲养蛋鸡100万只,商品猪100万头,商品肉牛10万头,商品鹅100万只。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0亿元,实现纯收入5亿元。以此为龙头,经过三年至五年的发展农安县,将建设高标准牧业小区500个,使全县生猪发展到1000万头,肉鸡发展到2亿只,肉鸭发展到3000万只,肉鹅发展到1000万只,肉兔发展到1000万只,强力拉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13年,巴吉垒镇的各项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年初的部署围绕实际,精心组织实施,逐项抓好落实。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打下了基础。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2013年度,我们巴吉垒镇的小城镇建设,把重点放在了镇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巴吉垒镇街内道路狭窄,历史以来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一直没有明显改善,严重制约了本镇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在2013年的小城镇建设上,镇党委、镇政府痛下决心,以街内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下大气力抓了这项工作。

协调资金1000万元,首先从街路硬化、美化入手,拓宽整修了街内主干路一条总长2公里,路面由原来的6米拓宽到9米,两侧铺设马路边石,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路面窄,交通不畅的问题。

其次,从美化、亮化入手,沿主干路两侧铺设彩砖21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5盏,栽植"垂爆109"柳树600棵,使街内主干路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整个街内面貌换颜一新。

再次,从环境卫生整治入手,新修排水管道1.5公里,结束了巴吉垒镇街内无排水设施的历史,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为了确保卫生环境常态化,在街内安装监控探头35个,实现了街内道路、商铺全覆盖。

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

2013年起,我镇的新农村建设有两个村,一是依托一汽试车场项目拆迁的契机,打造了建设新村,现已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完成村内街路及自来水、植树台、排水沟和电路安装;二是莫波村东、西五社、六社排水沟修建,总长2400米,已投入资金66万元,现已完工。在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从春季开始我们在全镇19个村中统一开展了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道路整个行动,据统计,在春季行动中,共清理越冬垃圾517立方米。为了保持村、屯卫生环境长态化管理,各村除成立了卫生环境领导小组外,还建立了由社员小组长参加的专业清管队伍,具体负责本村、本社的日常卫生环境管护。目前全镇各村屯主干路两侧均达到"三无",即无柴草垛、无畜禽粪堆、无土堆沙堆。

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了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发展民营经济会议精神,积极营造有利氛围,鼓励,支持能人办企业,当老板到目前为止,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36户,比2012年新增3户,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已达到1.8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88人。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2013年我镇重点抓了长春车用燃气有限公司的扩建工作,这家企业是2010年落地,2011年建成投产的,经过2年的运营效益明显,2013年,企业投资5000万元进行设备更新,资金已全部到位。

在项目建设上,长春一汽试车场项目建设仍然是2013年我们工作的重点,经过艰辛的努力,目前看形象进度良好,现已完成房屋拆迁协议签订户207户,占应拆迁总户数的80%;耕地补偿协议已签订226公顷,目前,这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年初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结合各项工作的实际,层层落实了领导责任制。目前看,各项工作效果明显。

牧业小区建设。县里下达指标1个,现已完成3个,分别是:金丰牧业养鸡小区,总投资100万元;东新牧业养羊小区,总投资150万元;森秋牧业养猪小区,总投资1000万元。

深松整地,全年任务是83771亩,春季完成了65976.65亩,今秋又完成了17794.35亩,100%地了年度任务。

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先进增产技术,精心选用高产良种,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镇玉米总产量预计可达20万吨,比上一年增产33%。

为了确保秋粮安全,全镇购置玉米储粮仓299个,覆盖19个村。目前看,全镇基本上没有"地趴粮",秸杆全部出地,没有秸杆大面积站立现象。

财政税收稳步增长

2013年,我镇税收任务数是132万元,建议数是198万元,争取数是484万元,到目前为止,实际完成税收350万元。

招商引资

农安县巴吉垒镇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工业富镇"这个主题,不断研究探索招商引资办法,充分利用乡情、友情、亲情实行叩门招商,收到了实效。2003、2004两年引进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税收1000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叩门招商:22次登门拜访,感动老乡回家建油厂。

友情招商

引进菊花加工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坐落在巴吉垒工业集中区的天之秀菊花加工厂,是2003年从吉林市引进来的企业。2003年春节,镇长李俊学得知自己的一位家住吉林市的朋友想投资1000万元采取定单种植、企业回购的形式,建设菊花加工厂,正在选择合适的地点。当时镇里正搞结构调整,经过考察论证,认为这个项目既可增加农民收入种菊花的收入是种玉米收入的2-3倍,又可以增加镇里的税收。李镇长多次奔赴吉林,在深厚友情的感动下,把项目引了进来。2013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菊花种植面积将突破600公顷,预计增加农民收入800万元,实现税收40万元,获得服务费50万元。

环境招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巴吉垒镇明确规定客商到工业集中区投资办厂,手续由镇里负责办理,提供最优惠的倾斜政策。洋溢家具项目就是在这种宽松环境的吸引下,客商主动找上门的。2012年8月份,长春客商杨溢到一个乡镇买地建厂,由于对方要价太高未谈成,回长春路过巴吉垒工业集中区,见区内几户企业正在紧张建设,停车后了解到这里的土地价格低,投资环境好,便直接来到乡政府,在家的镇领导向他详细介绍招商政策。宫书记和李镇长在县里没办完事就回去陪她实地考察现场,让老板很受感动,当场决定在这里投资办厂。

政策倾向

以商招商:客商牵线,引进两个汽车配件加工项目巴吉垒镇充分发挥客商联系广、影响大的优势,每年通过召开客商联谊会,征求客商的意见,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影响。春节前引进的兰星汽车配件和齿轮箱汽车配件两个项目,就是通过客商杨溢牵线搭桥招来的项目。这两个企业的老板同杨溢是老朋友。他们一直想在市外找块地方建厂,都没有谈成。杨溢向他俩介绍巴吉垒镇的投资环境,鼓励他们来建厂。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促成两个项目落地。这两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9公顷,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五一"前就可以开工。资源招商:"2814工程"重新启用,加快鹅业发展2814渔场是80年代世界银行投资建设的工程,2013年巴吉垒镇利用这个废弃工程招商,引进天辰鹅业园区项目。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100万元,厂址选在工业集中区和2814渔场旧址。利用原有100个大小池塘和65公顷水面搞立体养殖,池里养鱼,池上养鹅,池间地建孵化室、种鹅舍、育肥舍等设施,年养种鹅20万只,孵化鹅雏1200万只,采取"公司+农户"的饲养方式,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2013年全镇大鹅有望发展到40万只。同时兴建活鹅拔毛、羽绒制品、屠宰分割、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企业同镇里签订30年土地使用合同,目前工程建设已经启动。[3]

文化建设

"沧海桑田岁月长,诗乡艺苑美名扬。双双老茧风流事,土孕诗丰遍地香。"

新中国成立后,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给农民输入了新文化血液,使这里人们的思想、精神发生了变化。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巴吉垒人民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灵感,满怀激情地创作出大量优秀诗篇。巴吉垒诗歌继承发扬了民族诗歌传统,又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曾作为新中国农民心声的代表,唱响在黑土地上并享誉全国。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和全体诗乡人世世代代的共同努力下,诗乡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诗乡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巴吉垒广大人民群众在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激发下,群情涌动,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咆哮。以诗歌、绘画、说唱大鼓等多种文化活动形式,表达对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诗歌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逐渐成为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特色文化。兴起了全民作诗的群众文化活动。

1953年,巴吉垒农民诗人创作的《走婆家》等20余首诗歌,先后被登载在《吉林扫盲报》上;1956年,大鼓词《八字宪法》被编入吉林省扫盲教材。1957年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群众文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整个诗乡诗风愈盛。人们劳动之余,纷纷挥毫写诗作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张庆良、王振海、张德山、杨守德、高恩、张文秀、韩玉书、王承华、林振泉、刘玉珊等一大批以农民为主的诗人。形成了3000多人的诗歌创作队伍,全镇作诗40000余首,形成了全民作诗、吟诗的文化氛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口唱山歌手摇鞭,心田如蜜耙地欢。鞭儿扫落天边月,耙走切平万座山。"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两册《巴吉垒诗选》,共荟萃诗歌2000余首。

1958年,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霆同志亲临诗乡视察,对诗乡的群众文化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赛诗会上即兴赋诗:"劳动本来有诗章,万颗明珠土内藏。一经东风春雨后,满园草绿百花香。"1960年2月,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农民诗人王振海应邀参加了大会,会上正式授予巴吉垒镇"巴吉垒诗乡"光荣称号。1960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著名女记者陈柏生专题报道--《美丽的巴吉垒诗乡》。1962年,巴吉垒农民诗人代表王振海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巴吉垒诗乡诗歌创作高潮迭起,达到辉煌时期,诗乡无处不飞歌,随处涌动着诗的韵律。

"70年代诗最盛,对歌赛诗及普遍,男女老少齐上阵,炕上地头到田间。"这一时期,省、市、县多次在这里举办赛诗会和诗配画等文化活动。诗歌创作极其活跃,赛诗会多为即兴赋诗形式,场面极为热烈。创作队伍多达6000余人,共创诗歌60000余首,作品多反映集体劳动、生活场面,抒发淳真朴素的感情,语言清新流畅,节奏感强,气势高昂,乡土气息浓厚。出版了《巴吉垒新歌》、《巴吉垒战歌》、《胸中一轮红日出--王振海诗集》、《巴吉垒诗歌选》、《田野放歌--巴吉垒诗选》等诗集共10册。新诗人代表有:王福刚、王忠忱、周海燕、李桂馥、李海发、丁渝山、刘昌文、刘元柏、李绍杰、刘秀才等。

20世纪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财政紧缩银根,诗乡文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摆脱困境,增强群众创作的凝聚力。1990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由镇党委专职书记任社长,文化站长为副社长,骨干作者参与的 "诗乡文学社",调动了全镇业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使诗歌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发展。随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诗歌创作也异彩纷呈。

这期间,诗歌作者2400余人,创作诗歌20000余首,出版印刷了《魂梦系黑土地》、《巴吉垒诗集》和《野鸭文学报》。1993年,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巴吉垒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特色乡镇";农民诗人高恩被命名为"农民艺术家"称号。并将这些诗选和小报作为先进的典型材料分享给了与会人员。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张众杰、毛志靖、胥玉林、王国君、姚文山、于桂林、毛竹、宗喜华、李清泉、管成臣等一批新诗人。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巴吉垒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再掀高潮。富裕起来的农民茶余饭后吟诗作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歌颂时代新生活。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了大量作品。正如这首诗:"'乡巴佬',不再是衣衫褴褛,满脸尘污的代词。是诚信的标志,名牌时尚。惊喜满院跳动,垄沟翻出了醇香。自豪在挺直的腰板上彰显,幸福在眉间张扬。西装革履,登上大雅之堂,律动的音符把和谐与友爱光大发扬。文化正搭舞台唱国税 文展诗篇;税收反哺百业 兴万家 税壮国力。诗乡的赛诗会啊!'乡巴佬'把感恩的诗高声诵朗···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与经济等各项事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全面健康发展,巴吉垒文化站提出:"播诗乡美韵;展翰墨风骚。文化搭台;百业唱戏。振兴诗乡、发展诗乡。加强文化促发展的前行理念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认可,并决定以诗歌为主体,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热潮,重振诗乡雄风,打造诗乡大地的特殊名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服务。

为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发展诗乡文化,加快文化促发展的步伐。在文化站的倡议下,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在全镇人民共同的参与下,组织成立了"农安县巴吉垒镇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并且,成立日期选定在寓意深远的播种节气,2011年4月20日 谷雨。其主要领导核心是镇长、镇党委专职书记和文化站长。其他领导成员由中小学校长、村支部书记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所有业余创作等文化骨干都为会员。会员不设门槛,自愿加入。

"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非同群众社团组织,其行为属于政府行为,宗旨是壮大诗乡文化骨干队伍,加强和培养后继人才,为传承诗乡文化,推动以诗歌为主的诗乡文化发展。

"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自成立之日起,举措动作频繁。加强了诗乡文化发展的软环境的建设。在巴吉垒镇的基层建立诗乡群众文学社团协会组织。中心小学校、中学和各行政村都先后组织成立了"诗乡文学协会"。为加强诗乡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文化、教育部门和诗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的职能作用。经和巴吉垒中学和中心小学校协商,利用中小学的优势,建立了两个"诗乡文化教育基地",并悬挂了牌匾。利用学校画廊展窗向学生介绍诗乡,宣传诗乡;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定期开展以诗歌为主的各种文化活动。巴吉垒镇的诗歌活动又兴大潮。

目前为止,诗歌作者3000多人,共创作诗歌30000余首。题材更加多样,体裁明显丰富,主题日益多元,显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编辑出版了《满园草绿百花香--巴吉垒诗乡诗选》。这期间,涌现出刘桂辉、李洪坤、张殿才、王德彬、孙成业、于凌香、宋洪艳、战富贵、姜兴昌、李先富等一批新诗人。

国家、省、市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对巴吉垒镇以诗歌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做专题报道。

巴吉垒诗乡文化及其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政府主导,广大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支历来以诗乡文化站主抓的以质朴的农民为主,工农商学兵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业余创作队伍,是黑土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这里增添了无上的荣光。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呵护。

诗歌是人们极致情绪喷发的感情流露。诗歌源于劳动,反映生活。"今年粮食堆成山,我站山头入云端。撕块云彩擦擦汗,凑近太阳点袋烟。"、"我的乡亲不会写诗,却看养着无数的风流才子,每一锹黑土总能翻出八百里外的浪漫··· ···"这两首诗,展现了巴吉垒诗乡大地的社会变革、文明进步和人们豪放、乐观精神的时代风貌。巴吉垒诗歌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个必然反映,他们创作的目的就是歌颂新时代,推动生产有力量。

20世纪的巴吉垒诗歌以民歌为主,进入21世纪,创作风格更是纷繁多样,古体、新诗、歌谣兼融的创作格局基本形成。巴吉垒诗体现出诗从垄沟溢,情从民间出,意跟时代走,回荡人心中的特点,它对巴吉垒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以诗歌为主的文化活动正以燎原之势在诗乡大地迅猛旺盛地发展。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巴吉垒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全面落实"公共文化体系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011年,重建了占地面积近1500平米,建筑面积300平米的诗乡文化站舍;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诗乡文化大院"和"诗乡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并实现规范化管理的乡镇。目前,全镇屯屯都建起了"诗乡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村屯普及率达了100%。19个行政村也都先后建起了1000平米以上的村级文化小广场。为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

巴吉垒诗乡,是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农村群众文化的先进代表;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典范。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巴吉垒镇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是具有独特魅力潜在的品牌经济、人文产业的宝贵资源。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诗乡人将继续以诗乡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和繁荣诗乡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创作新诗篇,开创巴吉垒镇文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