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司母戊鼎

增加 1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青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gzpl.html</ref>
 后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 [[ 商代 ]] 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gzpl.html</ref>
==甲骨文有的是不分左右的==
[[File:V2-117079fc401bb86b731371fdd4a13c1b 1200x500.jpg|缩略图|居中|司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名字也是根据鼎内的铭文所确定的,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因此而得名。很多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人改名为后母戊鼎。我们知道商代是使用 [[ 甲骨文 ]] 的,但是大多数的人不知道的是甲骨文的很多字是不分左右的。因此很多字无论向左向右,都是一个字,比如下图中的甲骨文 :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09042</ref>
1939年於 [[ 河南 ]][ 安陽殷墟 ]] 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 [[ 雲雷紋 ]] 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 [[ ]] 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后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 [[ 青銅文化 ]] 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 [[ 二龍戲珠 ]] 」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 [[ 祖庚 ]] [[ 祖甲 ]] 為祭祀其母所鑄。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鼎身和鼎足用陶范鑄造,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后母戊鼎」。國家博物館網站2011年12月18日曾回應:「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釋讀為『后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說,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后母戊鼎」。如果多數專家認為名字應該改,博物院會適應大眾的需要。<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gzpl.html</ref>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