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叶恭绍

增加 13,0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她所从事的事业——儿童青少年卫生是年轻而崇高的事业。她为我国儿少卫生事业作出了光辉的、不可磨灭的贡献。</big>
 
 
==專欄報導==
[[File:001I93Iwty6IsOgzmYqa2&690.jpg|缩略图|葉恭紹:她破了協和的老規矩 作者:徐行(徐鳳文) 2014-04-28 新金融觀察報]]
[[File:001I93Iwty6IsOhLMlo46&690.jpg|缩略图|葉恭紹:她破了協和的老規矩 作者:徐行(徐鳳文) 2014-04-28 新金融觀察報]]
 
'''在成長的道路上,葉恭紹多次成為家庭歷史紀錄的創造者。'''
 
她是葉家第一個上大學的女子。這位出身書香門第的葉家八小姐,從6歲起就由其兄長葉恭綽負責其生活和學習費用,從天津的聖功學堂到中西女校,從南開大學到燕京大學,最終走入了夢寐以求的協和醫學院。
 
葉恭綽擔心八妹學醫畢業之後,“年齡長矣”,與葉恭紹多次在書信中進行爭論。更令葉恭綽擔心的是,那個時候進入協和的女子,無論是做護士還是做醫師,一旦結婚則自動解聘,以至林巧稚、楊崇瑞、聶毓禪成為一代名醫的同時,卻終身未嫁。對此,從小喜歡挑戰老規矩的葉恭紹不想“獨善其身”,成為第一個破了協和老規矩的女醫師。
 
  '''“想上大學,也不能離開天津的家”
'''
葉恭紹:“我出身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祖父母生了三個男孩,我父親排行第二。我有九個姐妹,在女孩子裡我排行第八,還有一個九妹。我7歲時父親逝世,從這時起,我們的一切撫養教育,都是由我二哥葉恭綽負責的。”
 
1908年11月7日,江西九江城內一位姓葉的大戶人家又添了一個女孩,家里人為她取名葉恭紹。葉恭紹的出生在葉家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欣喜與震動,因為在她這一輩,葉家大排行有八男九女,葉恭紹為八小姐。
 
葉家為書香門第,祖籍廣東番禺,葉恭紹的祖父葉衍蘭以金石、書、畫名世,其父葉佩含通詩、書、文。而葉家最出名的人物莫過於曾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了,以詞學、書畫、鑑賞、收藏聞名於世。1915年,葉恭紹的父親去世,家中一切事物由已擔任交通部次長的葉恭綽擔當。到1920年葉恭綽擔任交通部總長時,葉家的社會地位已非比尋常。
 
上世紀20年代初,女孩子到學堂讀書正蔚成“時尚”。據葉恭紹回憶:“為趕時髦,女孩子也要上學,而且要學點英文或法文,將來才好門當戶對地嫁出去。”在家裡的支持下,葉恭紹先到位於天津法租界義慶里的“聖功學堂”(又稱“聖功女中”)讀書。1916年,後來成為電影皇后的胡蝶和她的堂妹胡珊也在聖功讀書,與葉恭紹前後同學。據《胡蝶回憶錄》說:“聖功學堂是天主教學校,校規很嚴,白襯衫,黑裙子,上課都得規規矩矩。”聖功女中的校規極嚴,各班教室的屋門上都設有小窗戶。上課時,校長經常在過道巡視,隨時透過小窗戶觀察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情況。
 
從聖功小學畢業後,葉恭紹又和七姊一起進入天津中西女校讀書。按照葉恭紹的想法,“只是想將來畢業後能到小學教書,主要是為了能經濟獨立,不再像我的嫂子和姐姐們那樣,結了婚後一切都依賴丈夫,自己就是管管家務。”這樣,至少可以不必像媽媽、嫂子們那樣過那種每日“碼長城”的枯燥生活了。
 
在葉家,男孩子從小要受良好的教育,以便成人後做官建業,而女孩子讀書,不過是作為一種生活點綴和用來表明家庭地位的事。葉恭紹的六個姐姐沒有一個能讀完中學,都在20歲以前按門當戶對的標準嫁了出去。本來和她約好讀完了中學就去當教師的七姊,最後還是聽從家裡的安排,尚未畢業就嫁人了。比起前面的葉家“七仙女”,葉恭紹要幸運多了。
 
葉家的八小姐繼續在中西女校讀書。看到有的同學讀完初中就到隔壁的婦嬰醫院去學護士,讓她有些好奇。有時,葉恭紹去找她們玩。在醫院裡看到門診病人,有的滿臉膿瘡,看過門診後再出來,跟變魔術似的,包紮得乾乾淨淨,讓葉恭紹印像極其深刻。一次,聽中西女校畢業生、協和護校第一任校長聶毓禪在母校介紹協和醫學院及協和護士學校的情況時,從小就爭強好勝的葉恭紹眼前一亮:“我當時就想:做護士一切都要聽醫生的,自己事業上不能有所發展(當然這是當時片面的認識)。於是我默默立下一個心願,將來到協和醫學院學醫去。”
 
1927年,葉恭紹從中西女校畢業後,首先報考了燕京大學(燕大設有協和醫學院承認的醫預科)。但考上大學後,又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對,還諷刺她這是要“上京趕考”,家裡死活不讓她去北京的理由是:“一個女孩子單身去北京上學,家裡不放心;同時認為燕大洋味十足,男女社交太自由。”最後撂下一句話,“想上大學,也不能離開天津的家。”萬般無奈,葉家的八小姐只好放棄燕大,轉而報考天津的南開大學。
 
 
 
  '''“我這一輩子最用功讀書的兩年”
'''
在一次南開大學理科師生同樂會上,葉恭紹等幾個調皮的女生編了一個節目,把老師和同學的名字編成了諧音:姜立夫成了姜立夫人,饒毓泰成了饒毓太太,阮冠世成了軟貫柿子,吳大任成了吳大人,而陳省身的諧音最令人叫絕——“陳嬸嬸”!
 
  
 
當時的南大有文、理、商三科,沒有醫預科,而尤以理科最為著名。1927年,葉恭紹從中西女校畢業後,最初報取了文科。學了一星期後,為了將來能夠順利地考入協和醫學院,在理科主任饒毓泰教授的支持下,順利地轉到南大理科學習,攻讀了兩年。
 
南大的理科,第一年不分系,葉恭紹得以與同年入校的陳省身、吳大猷成為同學。當時的理學院,學生人數也不是很多。1929年夏,在同學張景廉家中,南開大學理科學會(即學生會)的十名男女同學拍了一張珍貴的合影。五名男生為陳省身、吳大猷、張維康、張景廉、趙松雪,五名女生有葉恭紹、阮冠世、王端馴、陳(受加鳥)以及楊石先的堂妹楊照。其中,吳大猷1925年入學,陳省身1926年入學,阮冠世、陳(受加鳥)則是剛入學的大一學生。
 
就是在這次聚會上,吳大猷與阮冠世初次相識了。據吳大猷晚年稱:“1928年冬,我在大學四年級,大學一年級新生中有一女生,名阮冠世。當時風氣仍未開,只聞其名而已。翌年春,偶有同學團體性的聚會,漸得相識。”另據葉恭紹等人披露,吳大猷常到女生宿舍找阮冠世,但只能在門口說話,學校規定男女生不得進入對方宿舍。最初,吳大猷還要拉著葉恭紹等幾個女生,到校內的小舖買些水果,然後一起在校內漫步。
 
陳省身同吳大猷雖不同係也不同級,但因兩人都是理科學生會的委員,因此成了好朋友,互稱“董先生”。幾十年後,時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吳大猷在美國到陳省身家,陳省身讓自己的孩子們稱他“董伯伯”,外人會感到莫名其妙,原來“董”取自德文“笨伯”一詞的首音,這也是南開時起的“外號”。值得一提的是,理科學生會中成就了兩對姻緣,除了吳大猷和阮冠世外,吳大猷的弟弟吳大任後與陳 也結為伉儷,住在南大東村一個安靜的小院裡。
 
雖然在南開的生活充滿了歡聲笑語,但為了考取協和醫學院,葉恭紹選修的課程完全按協和醫預科的要求,用功甚苦。葉恭紹稱,“這兩年是我這一輩子最用功讀書的兩年。”不久,因二哥葉恭綽遷到上海居住,葉恭紹與母親遷到北平,葉恭紹終於可以轉入燕京大學讀書了。
 
進入燕大預科的三年級讀書時,由於葉恭紹在南開修的學分已綽綽有餘,“所以,這一年我在燕大美麗的校園裡,玩得心情舒暢,幾乎忘了不久就要考協和醫學院。我從來也不是一個很勤奮學習的好學生,我總認為,課上學的、教授講的,自己都能理解,才是最主要的,能夠把所學知識運用上就更好。”
 
兩年後(1929年),葉恭紹轉到燕京大學醫預科學習。在此前後,遠在上海的葉恭綽與葉恭紹多次通信,談論八妹的學醫志向。葉恭綽勸八妹改學經濟係等實用學科:“唯學醫一層,我覺得太過繁難,且以前所學恐多自費,不如就經濟系中選一門類較切實而可應用者從事為佳,或其他學系亦無不可。”
 
葉恭紹再次面臨人生的一道選擇題。
 
 
 
  '''“再學六年,妹年齡長矣”
'''
為了學醫的問題,葉恭紹與二哥葉恭綽曾多次爭論,葉恭綽在信中曾這樣表達自己的意見:“我之不十分贊成學醫,並無他故,慮費時耗日仍非一可恃之職業而已。協和、燕大之醫雖不能武斷,但恐不極完善,再學六年,妹年齡長矣,費若干時日金錢,學仍不精,則未免失算,此外並無何項成見也。”
 
  
 
按照葉恭紹的計劃,在燕大讀完三年就可以報考協和醫學院了,在協和至少還要學上五年時間。此時葉恭紹已經21歲,畢業則是29歲的大齡女青年了。葉恭綽的信說得比較委婉,想來“費時日金錢”是一方面,“妹年齡長矣”、影響到八妹的終身大事才是兄長擔憂的最大問題。
 
1930年,當葉恭綽得知八妹考入協和醫學院後,葉恭綽在信中又這樣表白:“我本不反對學醫,但我覺得學醫是一件很難的事,大約一二十年功夫尚無把握,且畢業後要做的功夫很多,故此覺得不甚合宜,現在只可試試,好在所讀並不致白費也。”葉恭綽說的當然是實情,但葉恭紹終於還是堅持了下來。
 
1935年7月,葉恭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並順利進入了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科工作。在北京第一衛生事務所實習期間,葉恭紹還發明了一種嬰幼兒測量板,用來測量嬰幼兒的身高體重,板上有刻度,把小孩放在板上就會很容易地得出數據,比原來使用的長條木尺測量起來方便準確得多。
 
在老協和,有很多成文和不成文的老規矩:如護士不許結婚,如要結婚,必須先辭職。還規定:必須吃、住在宿舍,如外出,晚10點前必須回宿舍;如有客人來訪,可在客廳接見,禁止男客人上樓。而如果女大夫選擇了內科、外科、婦產科這樣的大科,就必須做好不結婚的準備。
 
那時能考上協和的女人本就鳳毛麟角,而這些女醫師幾乎都終身未婚,最著名的例子有林巧稚、楊崇瑞等。然而,葉恭紹卻想破破這個老規矩,找到當時的科主任袁貽瑾,說自己將在10月份結婚。
 
據葉恭紹在《協和醫學院對我一生的影響》一文中回憶,袁貽瑾當時反應很大。“他簡直不能接受,而且感到失望。他還告訴我,協和醫學院是不送已婚女醫師出國進修的,因為女醫師結婚後必定隨她的丈夫去留。協和培養了,又不能用,太不合算!而且女醫師生了孩子,就可能不再工作了。”葉恭紹沒有聽從主任的勸告,成了第一個打破協和老規矩的人,在1935年10月與此前一年在協和畢業的黃禎祥大夫結婚,並繼續在公共衛生科工作。為此,葉恭紹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於1936、1938、1940年生了三個孩子。除了利用協和應有的每年一個月的休假外,我沒有為生孩子而多請一天假”。
 
關於協和女大夫獨身問題,同樣來自天津的嚴仁英,談到她的恩師林巧稚,曾這樣評價:“林大夫不結婚,因為她在協和的那個地位,女的里頭能當上教授、主任的就她一個人,如果她結婚了她就沒有這個前途了。”而嚴仁英也有類似的苦惱。但在“要事業還是要家庭”的選擇題前,嚴仁英成了“幸運兒”。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畢業一年的嚴仁英離開了協和,於1942年夏天,與同樣來自天津的王光超正式結婚,在丈夫開辦的“王光超大夫診所”當醫生,有時王光超的妹妹王光美也經常幫忙來當臨時護士。
 
1941年,黃禎祥由協和內科派往美國進修。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協和關閉了,葉恭紹被迫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離開舒適的協和醫學院家屬宿舍,搬到一個四合院去住,從此離開了協和。<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ca92c0101i5a7.html 葉恭紹:她破了協和的老規矩\作者:徐行(徐鳳文)2014-04-28新金融觀察報]</ref>
 
==文献来源==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