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尼塞语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尼塞语系

叶尼塞语系(Yeniseian)是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叶尼塞河(Yenisei River)流域的一个语族。叶尼塞语系语言的形态变化特别复杂,有前缀、后缀、中缀、元音交替等丰富的构词手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商族和使用叶尼塞语系语言的民族有同源关系。除此之外,其他学者亦提出过大胆的假设,认为叶尼塞语系和纳-德内语系同源。概述图片是叶尼塞语在17世纪(红色斜线)与现代(红色实心)的分布显示。

简介

叶尼塞语系包括六种语言:Ket (愒语,也翻译作恺语)、Yug (鹆语)、Kott (秳语)、Pumpokol、Arin、Assan。其中的Pumpokol、Arin和Assan早在18世纪已经消亡了,人们对这些语言所知甚微。Kott(秳语)在19世纪末消失了,但是芬兰语言学家卡斯特伦(Castrén)发表了关于该语言的详细的语法和词典。Yug(鹆语)在20世纪60年代已消亡,俄国学者Werner对这种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词典、语法和传统故事。如今只有Ket(愒语)还在使用中,约有1000个左右的老人懂这种语言。

评价

说叶尼塞语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Yenisei River),但却和汉藏语系及的北美洲纳-德内语系(Na-Dene)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被视作现代语言学开山奠基人之一的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年),早在许多年前,便提出汉语与纳-德内语系可能同源的理论。他在1921年写道:“假若我所掌握到的Na-Dene(纳-德内语系)与Indo-Chinese(注:汉藏语系的旧称)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素(morphological)与语汇(lexical)资料只是一种‘巧合’,则上帝创造地球上所有东西都只是一场巧合。”要充分证明萨丕尔这一理论,必须首先证明汉人的先祖,起码是汉人先祖其中一个分支,曾经在西伯利亚栖息,并将这一语言带入北美洲。但萨丕尔这一理论出现之前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其后是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的热战,再后是美苏阵营长期对抗的冷战,学者要到西伯利亚研究当地语言根本无从说起。这一理论也只能搁置一旁,直至2008年,才出现突破。2008年,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瓦基达(Edward Vajda)在阿拉斯加一个语言学研讨会Dene-Yeniseic Symposium之上,发表长达10年研究的成果,罗列出大量语素以及文法上的证据,力证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Yenisei River)的一种少为人知的原住民语言叶尼塞语(Yeniseian),与北美洲纳德内语来自同一源头。瓦捷达的理论不仅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得到一群语言学家的唱和。叶尼塞语成为联系汉语与北美洲原住民语言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瓦基达(Edward Vajda)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把纳-德内语系及叶尼塞语系合并成为“德内-叶尼塞语系”。这个建议,得到相当多位纳-德内语系方面或叶尼塞语系方面的语言学专家广泛支持。[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