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湾油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油杉(学名:Keteleeria formosana Hayata )是松科、油杉属乔木,高可达35米,树皮粗糙,不规则纵裂;树冠广圆锥形;叶片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先端尖或钝,稀平截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面光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树小枝或萌生枝有毛,球果短圆柱形,上部边缘向外反曲,鳞苞中部较窄,种翅中下部较宽,上部渐窄。

台湾油杉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台湾,在海拔300-1900米的低山区与阔叶树种混交成林。

台湾油杉木材带黄褐色,材质脆弱,可作建筑、桥梁等用材。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树皮粗糙,暗灰褐色或深灰色,不规则纵裂;树冠广圆锥形;冬芽纺锤状卵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一年生枝有密生乳头状突起,干后呈淡红褐色或淡褐色,二、三年生时淡黄褐色。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长1.5-4厘米,宽2-4毫米,先端尖或钝,稀平截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面光绿色,中脉两侧有连续或不连续的气孔线2-4条,或无气孔线,下面淡绿色,中脉两侧各有气孔线10-13条;横切面上面至下面两侧和下面中部有一层连续排列的皮下层细胞,上面中部常有少数散生的皮下层细胞形成第二层,有时两端角部有第二层;幼树小枝或萌生枝有毛,叶之先端有渐尖的刺状尖头。[1]

球果短圆柱形,长5-15厘米,径4-4.5厘米;中部的种鳞斜方形或斜方状圆形,长约2.3厘米,宽约2.1厘米,上部边缘向外反曲,鳞背露出部分无毛;鳞苞上部微圆,裂成不明显的三裂,中裂窄长,先端尖,侧裂微圆有细齿,鳞苞中部较窄,与下部等宽或近等宽;种翅中下部较宽,上部渐窄。

主要价值

台湾油杉可作为乡土造林树种,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用材树种,木材带黄褐色,材质脆弱,可作建筑、桥梁等用材。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 (CR)。

物种现状:台湾油杉为中国特有的孑遗裸子植物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在台湾地区,具有小种群散布的特点。细胞学、同工酶及植物地理研究在该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仍需从分子系统学角度予以论证和补充。

濒危原因:台湾油杉植物生长缓慢,一般每隔4-5年才结实1次,种子的大小年现象突出,球果中不育种子较多,缺乏幼苗、幼树,天然种群的自然更新不良,导致其繁殖能力减弱。台湾油杉自身在繁育上的某些缺陷、对生境条件的需求选择较严格,加之人为过度砍伐利用是导致其濒危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其致濒的关键因素。虽然台湾油杉发达的种翅可以使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利于种群的扩展,但其雄球花花粉成熟期较集中、寿命短,花粉的传播及胚珠的受精易受不利天气状况的影响,导致其结实率低下,种子萌发的特殊条件也最终影响种群的自然更新,再加上其栖息地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更是加剧了该植物的濒危程度。

保护措施:应加强对台湾油杉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能仅仅运用单一的手段和简单方法,而应采取综合措施,在抑制其种群衰败趋势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繁育栽培,扩大其资源面积,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如通过人工抚育,进行适度定向的干扰,改变其生长格局以及打破某些种间竞争关系,使种群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某种阶段上,从而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景观资源的目标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近种区别

台湾油杉的种鳞斜方形或斜方状圆形,与江南油杉(Keteleeriacyclolepis Flous)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台湾油杉的一年生枝有密生乳头状突起点,种鳞上部边缘向外反曲。而江南油杉的一年生枝则常有或多或少的毛,稀无毛,种鳞的上部边缘不反曲。

产地生境

为中国特有种,产于台湾。生长在海拔300-1900米的低山区与阔叶树种混交成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