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交易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證券交易所(TWSE),全稱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Taiwan Stock Exchange Corporation, TSEC),簡稱台證所或台交所,位於台灣台北市信義區的台北101大樓之內,為主掌台灣股票上市公司交易市場(即集中市場)的商業機構,也是台灣唯一之證券交易所。1961年10月23日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被批准成立,1962年2月9日起正式對外營業。

簡介

1997年,在CME(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與新加坡交易所SGX-DT推出台灣指數期貨之後,為了避免島外交易島內股指期貨對台灣金融市場產生不可意料的影響,台灣當局加快了島內期貨市場的建設。1997年9月9日,台灣期貨交易所成立。2016年6月27日,台灣期交所人民幣匯率期權產品正式掛牌交易。[1]

發展歷史

台灣證券交易所是主掌台灣股票上市公司交易市場(即集中市場)的商業機構。1961年10月23日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被批准成立,1962年2月9日起正式對外營業。在成立初期,證交所的辦公場所是向民間企業承租而來,當上市公司數目逐漸增加之後(尤其在1980年代後期尤其激增),交易場所開始不敷使用,使得台證所被迫在台北市區各地分散辦公。這個問題在2005年遷入台北101後才獲解決。台灣證券交易所的最高決策機構為股東大會,下設董事會,由13名董事組成,從中推舉產生5名常務董事,一名董事長。

股價指數

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指數為自行編制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TAIEX),被視為是台灣經濟走向的主要指標之一。台灣證券交易所除了提供加權指數之外,並與英國金融時報指數合作編制「台灣指數系列」,共有台灣50指數、台灣中型100指數、台灣資訊科技指數台灣發達指數台灣高股息指數等可供參考。

買賣市場

台灣店頭市場(ROSE)即台灣證券櫃檯買賣市場(OTC),也稱台灣「二板市場」,因長期承擔輔助上櫃股票轉為上市股票的任務,被視作台灣上市股票的「預備市場」。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店頭市場曾經盛行,證交所成立的同時被關閉,但1988年又重新成立股票店頭市場,目的是為公開發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開拓股票流通渠道。 1994年成立台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OTC),旨在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台灣二板市場遂告成立。2000年5月台灣參考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將櫃檯買賣中心更名為「台斯達克」(TAISDAQ),成為台灣中小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平台,以及創業投資退出的主要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台灣還實施了櫃檯第二類股票制度,即「台灣創新成長企業類股」 (TIGER, Taiwan Innovative Growing Enterpreneurs),目的是形成一個新的台灣創新企業市場,為條件不夠但又成長看好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提供籌資渠道,被稱為第二類股票交易市場,與 TAISDAQ並為台灣二板市場。但因制度限制嚴格,而企業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成長風險又不斷增大,導致績效不佳,最終命運像日本的新興市場與德國的高科技股票市場一樣,在2004年被廢止。

OTC現狀

台灣的櫃頭市場有些不同於美國NASDAQ及歐洲的第二板市場。按產業領域來分析,美、歐第二板市場的公司主要是高科技電子、互聯網網站類公司,而台灣櫃頭市場的情況是:截止到1998年11月,在台灣OTC市場的上櫃公司總數為157家。其中,資訊電子業上櫃公司58家,占40%的比重;證券類上櫃公司 17家,占11%的比重;機械電器類上櫃公司18家,占12%的比重;鋼鐵業9家,占6%的比重;金融保險類7家,占4%的比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台灣OTC市場上並不只是資訊電子類高科技公司,還包括證券、機電、鋼鐵、保險、營建、運輸、化學等多達16類行業公司。但其中高科技類公司比重較大,在上櫃市場上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