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韻悠悠野椒園(吳聯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韻悠悠野椒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韻悠悠野椒園》中國當代作家吳聯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韻悠悠野椒園

對於宣恩人乃至恩施州人來說,對野椒園感到並不陌生,因為它是傳承、踐行良好家風家訓的好地方。野椒園,位於湖北省宣恩縣曉關侗族鄉西北三公里處的野椒園村。野椒園有上下兩個侗寨,上為張氏侗寨,下為楊氏侗寨,兩個侗寨合稱為野椒園侗寨。

嘉慶年間,只因為張氏侗寨的老祖宗張先耀,帶着家室從外地來到這片野椒林的地方,他隨口說道:「風水寶地野椒園,發家旺丁最長遠。」從此,野椒園的地名就傳開了。野椒園雖地處偏遠的大山深處,草木深深,山峰綿綿,溝壑縱橫,但走進野椒園,一點也感受不到「野」蠻與「野」俗,相反是氤氳在文明、淳樸、優雅的氛圍之中,是宜居宜游宜教的好去處。

初冬時節,山下雲霧茫茫,天地連在一起,隱沒在濃濃的雲霧之中。但車輛一駛進曉關境內,同樣是霧靄繚繞,如一片仙山一般。車進入野椒園境內,暖烘烘的太陽便從沉沉的霧靄中折射下來,漸漸將霧靄推散開去,露出了一座座山峰本來的峻奇面目。

映入眼帘的,是正在修建的侗族風雨橋,已初顯規模和雛形。風雨橋橫跨公路兩側,凌空而舞,其雄偉壯觀的氣勢和態勢,與縣城的侗族文瀾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遠處,還有高聳在半坡上的侗族鼓樓,樓體呈金山模樣。風雨橋和鼓樓毗鄰而建,將侗鄉「逢寨必有鼓樓,遇河必有風雨橋」的說法詮釋得淋漓盡致。

車停靠在一農家院子,院子的主人忙從房間裡迎了出來,熱情地與我們打着招呼,主動給我們介紹着遊玩野椒園張氏楊氏兩個侗寨的路徑。從農家院子右側沿棧道而上,是一個橢圓形的山堡,名曰水井堡。儘管已是初冬,但山堡上的茶園仍一片青綠,將「只此青綠」四字描繪得堪稱神話。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水井堡頂上,一棵巨大的紅豆樹王矗立在眼前,呈英文字母「r」形,相傳有1200多年的樹齡。仰視紅豆樹王,紅豆樹有老態龍鐘的感覺,就如一個高齡老僧,端坐在堡頂雲端,樹幹斑駁參差,樹皮出現多處皸裂,就連幾個大的枝丫也被鋸掉,就如人失去了雙臂,樹幹樹丫上纏滿了枯藤,長滿了雜草,給人一種「枯藤老樹昏鴉」的感覺。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站在水井堡上目視遠方,霧靄仍依稀零散地飄落在山間,給一座座山峰平添了幾分仙氣。山間裡,各種樹木在深秋和初冬的洗禮下,都變成了紅色、褐紅色、黑紅色和金黃色,與少部分的不落葉樹木的青綠摻雜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潑染的彩色鄉村油畫。

水井堡腳下,便是去楊氏侗寨的路徑。途中,有一棵紅豆杉結滿了紅豆,看見火紅的密密麻麻的紅豆子,就不禁想起了「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的詩詞句。睹物思人,雙眼也禁不住一陣潮濕,好像所念之人就在近前眼前。

「敬天祖、凜國憲、愛親長、隆師友、課子孫、睦族鄰、勤耕讀、崇節儉、勵廉恥……」「誡不孝、誡不弟、誡不忠信、誡無禮儀、誡無廉恥、誡遊手好閒、誡酗酒、誡賭博……」臨近楊氏侗寨,就可以清晰地看見楊氏家譜家訓十二條和十七誡。字裡行間,無不彰顯着嚴的家訓和淳的家風。嚴的家訓和淳的家風,猶如一股股春風,吹拂着山野,沐浴着楊氏子孫。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穿過一片幽靜的竹林,整個楊氏侗寨的院子便呈現在眼前。楊氏侗寨靜臥在馬上湖三山兩溪的相思谷中,侗寨兩邊有小橋流水、小溪環繞,與水井堡上的紅豆樹王相互照應,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神韻,勾勒得近乎神來之筆。

楊氏侗寨被幽深的竹林竹園環抱着、簇擁着,由3個四合天井式院落組成,相傳楊氏先祖也是在嘉慶年間,從湖南保靖遠道遷入。楊氏侗寨有18個堂屋,分布在三山兩溪三峰之間,房屋多為正屋。單體的吊腳樓,呈一正一廂房或一正兩廂房,堂屋內有神龕,神龕下供有家神,供楊氏子孫祭拜。

在一號四合天井院落里,一名滿頭白髮的老奶奶,手扶着吊腳樓廊坊,笑眯眯地與我們拉着家常。儘管她80多歲高齡,但她仍很健談,思路清晰,竭力將楊氏家史斷斷續續地向我們推介。

此時,暖烘烘的太陽完全撥開雲層,很溫暖地照射在楊氏侗寨的四合天井裡。老奶奶白色的頭髮在陽光里泛着銀色的光芒,與古老的四合天井寨子相互映襯,更增添了楊氏侗寨的神秘色彩。

老奶奶看見溪流對面的院子裡,同樣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坐在椅子上曬着太陽,她雙手攏着嘴,大聲喊道:「阿姐!過來曬太陽啦!」「要得!要得!」對面的老奶奶應聲答道,便踩着蹣跚的零碎腳步向這邊走來。踏在光潤圓滑的青石板上,看見青苔滿布的黛青色瓦片,楊氏侗寨的歷史厚重感油然而生。

張氏侗寨與楊氏侗寨相比,更為古樸,更為典雅,更為清幽,似乎是隱居在山林里的得道仙人,距今有200多年歷史。張氏侗寨也由3個相鄰的天井和12棟單體吊腳樓組成,面積達1780餘平方米。吊腳樓樓下有窄窄的過道,猶如小城裡的巷道,單體吊腳樓群合圍在天井院落四周,靜靜地守護守候着整個張氏侗寨。

整個侗寨呈穿斗式建築,屋挨屋,檐對檐,走廊連着走廊,並循環閉合,排水溝有陰溝陽溝,明暗相間。整個院落呈現一體,天井與天井之間,相互依靠,相互依託,相互照應,就如三個要好的兄弟,肩並着肩,背靠着背,頭挨着頭。

張氏侗寨里有半邊火爐、燕子樓,屋內有神龕、雕花窗戶、鼓釘磉礅、半月形青石礅、掃檐萬字格、瓜瓜齊等,其設計巧妙,做工精良,與侗寨里的簸箕、犁鏵、豬槽、風谷機、石磨、篾簍、斗笠、蓑衣、槤枷、草鞋馬等古老的什物一起,將張氏侗寨勾勒得更為古色古香,就如一本厚厚的歷史書,被專家譽為「武陵第一古侗寨」。

特別是房頂的布瓦更是與眾不同,布瓦表面集滿了厚厚的塵土,長滿了茸茸的青苔,落滿了腐腐的樹葉。房頂屋脊的瓦片造型奇特,在屋脊的正中間堆積成垛,垛脊呈現出各種精美的圖案,圖案有實型和空型,圖中有圖,形中藏形。

「功昭漢室光先傑,化溥漁陽裕後昆。」百忍堂內,14個金燦燦的繁體式行書大字懸掛在板壁正中間的神龕位置,神龕兩旁是兩幅張氏先祖畫像,兩側的板壁上懸掛着「忠」「孝」「學」「廉」四幅忠孝學廉故事畫圖,營造着濃濃的耕讀謀生、盡忠盡職、清正廉明的家訓氛圍。

百忍堂外的院子裡,有30個矮小的圓柱形石柱,供孩子們在石柱上練步走步。石柱上分布均勻地寫有「從善如登,行惡如崩」8個大字,旨在時時提醒張氏子孫走好人生每一步,終生要行善從善。

張氏侗寨進寨之處,傲然屹立着一棵參天大樹,一棵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楓樹。古楓樹高約50多米,如一把巨大的晴雨傘,時時庇護保佑着整個寨子。古楓樹蒼勁挺拔,枝繁葉茂,儘管已入冬季,但樹葉並未變紅,而是隨着冬風的吹襲,才慢慢從樹上飄落而下,拼到最後一絲力氣。

古楓樹的樹幹下方有一個巨大的樹洞,能伸進人的腦袋,寨子裡的人們稱之為許願洞。虔誠的人們常常在樹下焚香燒紙,許下美好心愿。若能將寫好的心愿順利投進許願洞,表明美好心愿定能圓滿實現。

85歲高齡的張嗣常老人回憶說,這個樹洞是他爺爺的爺爺輩兒時,淘氣的孩子們玩青石做的耍硾,長期撞擊樹幹所致。看見空空如也的樹洞,仿佛穿越到了遙遠的古代,看見一群頑劣的孩子們,正在你搶我奪着手中的耍硾,拼盡全力撞擊着一棵飽經風霜的楓樹……

據考證,歷史上的張氏侗寨極其繁華熱鬧,曾是川鹽古道的必經之地,傳承匯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薅草鑼鼓、侗族大歌、侗族舞、攔門酒、合攏宴、龍燈、採蓮船、土紙製作、火炮製作、民間繡活等非物質文化應有盡有。

夏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如今,野椒園開發了野椒園枇杷園,一到5月,就會給來這裡的遊客呈現一場盛情的枇杷盛宴。 [1]

作者簡介

吳聯平,筆名巴山異人、喳西泰,男,197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巴東縣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