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代学子们的毕业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代学子毕业季

来自网络的图片

古代学子们的毕业季每年的6-7月,都是学生们毕业的日子。学子毕业,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昭示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启。无论古今,学子们毕业都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在现代大学生们毕业一般都会穿学士服带学士帽、领毕业证和拍毕业照,结束后还会一起吃个散伙饭等等。那在古代学子们又是怎么庆祝毕业,毕业后又会干什么呢?。[1]

1、拜师致礼

“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不断的重要保障。毕业季到了,每一个考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拜见主考官大人,自称为门生。

这种形式被称之为“谢恩”,然后会被统一安排到文官之首的府邸,面见真正的执政之人,这被称为“过堂”,因为在这里的自我介绍会给大人物留下不同的印象,从而分配不同的职位,所以这里还是很重要的。

只是随着朝代的发展,有了殿试之后,所有的毕业生会被天子召见和赐宴,因此又全被叫做“天子门生”,这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古代的拜师致礼是非常注重的,是毕业生们能否获得心仪职位的重要一关。一般是新科状元代为发言,一般是对答如流,回应得体,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当然也有因为紧张闹过笑话的事,被人认为是无伤大雅的韵事罢了。

2、科举四宴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的毕业生作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和重要参与者,在毕业季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行为是备受推崇的举动,也是当朝整个社会的盛典与狂欢。

唐代诗人张籍曾有诗云“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反映的就是这种场面——一系列的游宴活动。

自唐代武则天恩准以后,添加了武举考试,文宴为鹿鸣宴琼林宴,武宴则为鹰扬宴,会武宴。

鹿鸣宴,琼林宴鹿鸣宴兴起于唐代时期,后一直沿用至明清。一说是取于《诗经》中“呦呦鹿鸣”之意,宴会之中吟唱“鹿鸣”之诗助兴,因得其名。一说是鹿与"禄"同音,毕业之后,功名利禄滚滚而来,因此古人含蓄地称之为鹿鸣宴。这是乡试之后,由各地府县主持的活动。


自宋以后,又增添琼林宴。因为皇帝宴请毕业生的地方,就在琼林苑,因而得名。这场宴会的规模精简,但是规格很高,声势也很浩大,在民间流传很广。琼林宴在此后一度改名闻喜宴,恩荣宴,好多士子都会选择咏诗一首,以作留念。

比如文天祥的《御赐琼林宴恭和诗》中的描写“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鹰扬宴,会武宴这是武大毕业盛典。鹰扬宴,取意“威武如鹰之飞扬”,考官和中榜者共同参与饮宴,是表示朝廷对武事的重视和武举人的勉励。

会武宴,是在兵部为新科武进士举行的盛大欢迎会,气派十足。其实,除了有限的几次之外,武人的毕业生远没有文人来的潇洒,毕竟古代社会重文抑武的观念是很严重的。一样的金榜题名,文武有别,导致传诵程度天壤有别。不过,也有引领时代的人物,著名的大唐中兴名臣郭子仪就是“武状元”出身。

朝廷的开科取士算是给了古代学子们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朝廷出面组织了毕业生们的盛大宴会,是一种拉拢士子阶层的手段,也是维护当朝局面稳定的一种保证。

3、聚会游玩“立名碑”

按照程序,拜见完毕一应相关人物之后,就是毕业生们真正狂欢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他们就没有了繁文缛节的束缚,彼此之间可以自由组团去玩得尽兴了。

不喜欢热闹的,也可登楼小酌,或是寻得一处消遣之所,排解那因为压力骤去而产生的复杂心情。这是属于毕业生自己的节日,于古人而言,一辈子也就能放纵享受这么一次。

郊游饮宴古人会选择三五好友,一起去郊外野游,放松一下十年寒窗苦读的郁结。一般来说“曲水流觞”是文人士子之间偏爱的一种方式了,既能表现出才气和浪漫,又能衬托出高雅风情,是当时毕业生们的首选游戏。

山间寻一小溪,林荫郁郁,上流放置酒杯,顺流而下,杯子停到谁的身边,那位就要起身取饮,彼此谈笑间,赋诗或作曲,尽显放肆之情。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种场景的最佳描绘之一,虽不是毕业生的聚会,但也是一种潮流的跟随。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指点江山,快意书生气一目了然。

饭桌上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古今如是,犒劳一下自己,顺便多认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便将来官场上守望互助,这是应有之意。最常见的就是互相拜访,叙一叙同乡之情,同门之谊,哪怕是地主之谊,毕业生们也在开忙着阔着自己的眼界,为以后的人生寻找着助力。

哪怕是不能名扬天下,为了谋生,也得先混出自己的名堂来。当然放浪形骸是不能的,这会影响毕业生的风评的,严重者会取消毕业资格,永不录用。毕业生们会在考试过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尽可能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是一种谨慎的交际活动。

立题名碑终于学有所成了,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立题名碑这项活动源于唐代诗人张莒一次特别偶然的行动。他的心血来潮使得毕业生们有了立题名碑的冲动,后来在官方的支持下,逐渐地演变成一种传统。

毕业生们可以在国子监中把自己的姓名,籍贯还有及第时间留在题名碑上,一来告慰自己的努力,二来留名这件事,这是一生的荣誉,三者,还能给后世人警醒和劝慰。而武大的毕业者选择又大不相同。挎刀提剑,寻一处人烟稀少的山林,左牵黄,右擎苍,径自在山林野物之间,现出各自本事,小到兔子野鸡,大到虎豹豺狼,俱是他们尽情挥洒青春热血的对象,因为等到了军武行列之中,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毕竟等分配之后,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驻防地,否则就是触犯律条了。[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