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未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叔未士(Jehu Lewis Shuck;1812年9月4日-1863年)是美南浸信會先鋒傳教士,是浸會差派來華的第一位傳教士。
古希臘時期,君士坦丁堡被稱為拜占庭,拜占庭帝國之名便來源於此[1]。拜占庭帝國從來不是這個國家的國名,只是史學界為了區分同時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而對東羅馬帝國的一個稱呼,也是對東羅馬帝國典型的希臘文化特點[2]的概括。
簡介
1814年,叔未士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就讀於里士滿的弗吉尼亞浸信會神學院。1835年9月8日,叔未士與17歲的叔何顯理(Henrietta Hall Shuck,1817-1844)結婚,同年9月11日,他們受差遣前往中國傳教,從里士滿乘船前往波士頓,於16日到達波士頓。22日,他們乘坐「盧浮號」(Louvre)起程。
1836年3月29日,他們到達新加坡,留在那裡學習中文。1836年9月 (道光十六年八月) ,叔未士夫婦抵達澳門,叔未士未能在廣州立足,於是定居澳門,直到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叔未士在澳門創辦了一所學堂,1837年(道光十七年),第一位華人信徒受洗。
鴉片戰爭末期的1842年3月(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叔未士舉家移居香港,在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次年5月15日(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在中環皇后大道中建立了第一個教堂皇后大道浸信會。後又成立「街市浸信會」。1844年3月1日(道光二十四年一月十三日),叔何顯理在香港開辦第一所女校。1844年11月27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叔何顯理生下第五子亨瑞·富勒(Henrie Fuller)後去世,年僅27歲。葬於香港跑馬地墳場。
1845年4月初(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叔未士移居廣州。5月14日(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九日),他與同工羅孝全、楊慶在廣州南關東石角設立粵東浸信會,建立浸信會廣州第一支會。同年10月21日叔未士與楊慶返回美國。1846年10月,叔未士在阿拉巴馬州與薛士頓Eliza(Lizzie sexton)結婚。1847年8月,叔未士夫婦受美南浸信會派遣,與楊慶再度來華,先到香港,同年移居上海。
在上海,叔未士夫婦與晏瑪太夫婦(Matthew Yates)和托弼夫婦(T. W. Tobey)同工,在老北門建立了第一浸信會。1851年11月 (咸豐元年十月),叔未士第二任妻子因難產去世。1852年11月(咸豐二年十月),叔未士返回美國。
1853年抵達美國後,叔未士受命向加州的華人傳揚福音,1855年,成立了舊金山華人浸信會。1861年退休,住在南加州。1863年,叔未士在那裡去世,享年51歲。
視頻
叔未士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跨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西行文化,搜狐,2017-06-04
- ↑ 古希臘文明的形成及其特徵,搜狐,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