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經·卷八·善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經·卷八·善亡出自《反經》(亦稱《長短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道家末枝縱橫家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華夏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並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謀略全書。為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1]

原文

(議曰:世有行善而反亡者。)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又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何以征其然耶?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火不熄則謂水不勝火,此又與不仁之甚者也。又,五穀種之美者,苟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熟,成也。)。」《尸子》曰:「食所以為肥也,一飯而問人曰:『奚若?』則皆笑之。夫治天下,大事也。譬今人皆以一飯而問人『奚若』者也。」

  (議曰:此善少不足以成名也。惡亦如之。何以明其然耶?《書》曰:「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余弗順天,厥罪惟均。」由是觀之,夫罪未盈,假令中有罪惡,未滅也。今人見惡即未滅,以為惡不足懼,是以亡滅者繼踵於世。故曰:「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此聖人之誡。)

  由是觀之,故知善也者,在積而已。今人見徐偃亡國,謂仁義不足杖也;見承桑失統,謂文德不足恃也(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也。)。是猶杯水救火、一飯問肥之說,惑亦甚矣。

譯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人盡做好事,反而不得好報,有的甚至短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然會有善報。」又說:「不積善就不能成名。」怎麼能證明這種說法呢?孟子說:「仁者戰勝不仁者、就象水能滅火一樣。似是如今為仁的人就象用一杯水去熄滅一車乾柴燃起的烈火,火不滅就說水不能滅火。這和用一點仁愛之心去消除不仁到極點的社會現象是同樣的道理。又如五穀的品種再好,假如沒有成熟,那還不如稗的種子。所以,仁愛也在於是否成熟啊!」尸佼說:「吃飯是為了長得肥胖,假如只吃一頓飯,就問別人說:『怎麼樣,我胖了嗎?』那麼大家都會恥笑他。而治理天下,是最大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成效的,現在人們往往急功近利,就象吃了一頓飯就問別人『我胖了嗎?』一樣。」[這是善德太少,還達不到成名的程度啊。惡也是這樣。怎麼能說明這道理呢? 《尚書》上說:「商紂王已是惡貫滿盈了,所以上天受命武王誅滅他。其餘不順天命的人,只看他罪惡的輕重如何。」由此看來,只是罪惡未滿盈而已。假如有罪惡卻未滅亡,就認為有罪惡也不值得懼怕,這就是世上滅亡者一個接一個的原因啊。

  所以說:「罪惡不積累到一定程度,暫時是不會滅亡的。」這是聖人的告誡啊。]

  由此看來,善德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有人看到歷史上徐偃王講仁義卻亡了國,就認為仁義不值得依恃;看到古代承桑國國君講文德而國家滅亡,就認為文德不值得依恃[承桑氏的君主遵循文德,罷廢武功,後來導致國家滅亡。],這就象用一杯水救火,吃一頓飯就問人「我胖了嗎」一樣糊塗了。[2]

作者簡介

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岩子。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