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排苗族木鼓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反排苗族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是贵州省传统舞蹈

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反排木鼓舞由“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鼓点章节组成,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反排苗族木鼓舞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反排苗族木鼓舞

遗产编号:Ⅲ—25

所属地区:贵州省台江县

批准时间:2006年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贵州省

族群鼓舞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潇洒奔放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反排木鼓舞由“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鼓点章节组成,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文化遗产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反排苗族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艺术特点

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台江苗族木鼓舞,分布于全县各苗族村寨。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这两种舞蹈从木鼓的制作到鼓点敲击、舞蹈动作均有区别,各有千秋。反排木鼓的制作细而长,长度约一米。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则圆而大,俗称"皮鼓"。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

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徒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而施洞、革东地区跳木鼓时,由于大多是穿盛装、戴较重的银饰(五至十五公斤),因此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并有部分人边歌边舞。以此助兴。 跳时在场中央充当击鼓手的两女子一边击鼓一边唱道:"快来跳舞吧/不跳鼓(节日)过去了/鼓(节日)一时才不回来/我们很难有舞跳。"舞蹈有略梭方(四面八方舞),略丢方(本地方舞),晰地刁(抵抗外敌入侵舞),略刚点南(虫、鱼旋转舞)、略将多〔织布舞),略恰刚(打渔捞虾舞)等六个章节。

木鼓舞由木鼓伴奏,鼓点也相应分成5个自然章节由于所敲部位有效应、鼓壁和鼓棒自击,形成不同的音色。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明快,音乐动听的反排木鼓曲,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

传承意义

反排木鼓舞在中南海献艺

反排木鼓舞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1990年反排木鼓舞表演队到中南海演出,倍受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后到英、美、加、意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遐迩闻名,誉满海外。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接八方客

2010年8月12日,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苗族群众在寨门口表演木鼓舞,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木鼓舞,是一种祭祀性舞蹈,以粗犷豪迈、矫健敏捷的舞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其曾到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并到英、美、加、意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据悉,反排木鼓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舞蹈由木鼓伴奏,鼓手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法不断敲击木鼓形成错落有致的不同音色,鼓点激越,节奏明朗。舞蹈皆以胯为动力点,在同一节拍中进行,头、肩、手、臀、脚开合幅度大、摆动幅度宽,双手右高左低,反复交替摆动,身体各部位均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舞姿刚毅潇洒,粗犷豪放,彪悍勇猛,优美流畅。舞蹈以缓起、中快、尾紧的方式逐级发展,在最高潮处结束,把气氛推到顶峰而突然告终,形成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韵味。

走向世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15个县,首府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总面积30223平方千米。我的家乡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早在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就巳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同时以勤劳、勇敢、顽强而著称于世。 全国800多万苗族同胞,我的家乡贵州占一半以上,被称为“苗族的大本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黔东南是苗族歌舞的故乡,全州有民族节日300多个。每逢节日,人们身着重彩密绣的民族盛装,披戴各式各样的银饰,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唱飞歌、情歌、酒歌,跳芦笙舞、板凳舞、木鼓舞,抢花炮、斗牛、斗鸟、赛马等。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民歌曲调、芦笙曲调、飞歌(大歌)曲调等几种。古歌曲调浑厚练达、节拍分明、矫健刚劲,唱时多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飞歌,特别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飞歌,因其曲调明快、豪迈奔放,两山之间都能听清楚而得名。飞歌有独唱、合唱,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唱,也有在大宴宾客时唱,但内容曲调有所不同。飞歌已成为苗族舞台艺术的保留节目,是苗族民间艺术的标志。我的家乡不仅是歌的海洋,也是舞的世界。其中以木鼓舞最富盛名。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急如炒豆,响如溪流。缓时如滴水;反排木鼓舞主要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徒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

反排木鼓舞还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这就形成了如今的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从苗岭高山跳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跳出了国门,1954年代表苗族进京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被西方记者誉为“东方迪斯科”;1989年曾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到美国华盛顿参加美、中、日、苏四国民族民间艺术节;1991年国庆代表苗族进京中南海献艺,受江泽民、李鹏、乔石、杨尚昆、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共庆共舞;1992年到荷兰、比利时参加多国民间艺术节;1998年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参加世界龙舟体育运动会表演,同年随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法国、西班牙参加当地共产党庆典活动表演;2001年参加中国木鼓舞大赛获一等奖,2002年应邀参加香港元朗区体育运动会闭幕式表演。至今反排木鼓舞队员有100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演出。被舞学行家发现并从舞蹈艺术角度大加褒奖,而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木鼓舞是反排规模最隆重的祭祖舞蹈。每逢重大节日或秋收、春节的喜庆日子,反排寨的男女老少聚在寨子的宽大坪坝处。鼓手豪情迈怀,敲打木鼓,极有节奏。鼓声雄浑厚重,人们随着木鼓鼓点,放开手脚,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和鼓点的变化而舞。击鼓及舞姿的动作粗犷豪放,洒脱而和谐,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现在的反排村风情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反排木鼓舞就这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国内外的艺术舞台,征服了无数中外观众。我校已把反排木鼓舞引进校园。这是一种保护和弘扬民族舞蹈艺术的举措。

黔东南也是苗族服饰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地区,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苗族人酷爱银饰,一个盛装的苗家妇女,其银饰重达一二十公斤。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一是青年男女定情,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