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双墩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墩文化

考古人员在对安徽蚌埠市双墩遗址发现的600多件陶器刻划符号整理、研究中发现,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双墩文化

地址:安徽蚌埠市双墩遗址

现存面积:12000平方米

数量:600多件陶器等

简介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介绍,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仅就已知的内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阳、动物、植物、房屋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蚌埠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徐大立说:“双墩刻划符号的载体主要是陶碗,还有钵、杯等。刻划符号都集中在器物的外底部等隐蔽部位。显然,它不是用于装饰,而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用途。”

徐大立指出,双墩写实类刻划符号简洁、生动、形象,具有文字书写特点。刻划符号出现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符号组合,并有主纹与地纹的区别,表达了相对完整的意思,显现出语段文字特点。双墩刻划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同一符号在不同遗址内出现,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固定形态的符号得到认同并使用,具备文字社会性的特点。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认为,文字起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9000-4000年前为文字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是文字最后定型并广泛推广使用的阶段。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应当是中国文字起源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文字源头之一。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双墩遗址的这些发现不仅对文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为文字起源的学术理论提供了一次重新检讨的机会。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现存面积12000平方米。1986年、1991年、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王圣志)

文化历史

距今约7300年

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境内的双墩遗址,曾出土过630多件刻画符号,符号大都刻画在陶器底部,内容除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还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活类的。 [1]距今约7300年的双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秦统一六国前,最早融合于华夏族共同形成汉族的,就是与华夏族并立的夷族,夏商称之为夷,西周将其分为东夷淮夷。 今年4月举行的《蚌埠双墩遗址发掘报告》学术讲座上,有专家提出,双墩刻符或是汉字源头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