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叉尾鲇 |
叉尾鲇,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尤喜在缓流中生活,以小鱼、小虾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在我国仅分布在澜沧江下游。
简介
作为一种典型的鲇科鱼类,叉尾鲇和我们所熟悉的鲇属鱼类(例如土鲇、大口鲇和欧鲇)一样,叉尾鲇的身体狭长侧扁,长有两对须,拥有极其发达的嗅觉、味觉和测线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伏击型底层肉食性鱼类。但和其他的鲇科鱼类不同的是,叉尾鲇的口裂很深,牙齿也比较大,所以不同于其他的鲇科鱼类,叉尾鲇的捕食可能会更依靠咬食而不是吸食,在捕食策略上可能也会更积极。
叉尾鲇是叉尾鲇属最大的成员之一,商品名音译,直接称为"奥图鲇"。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水域,产量颇高,肉味也非常好,所以在进军观赏鱼界前是著名的食用鱼类。
评价
许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资料都把叉尾鲇描绘成体长可达两米的大型鲇科鱼类,在印度和东南亚也有关于叉尾鲇袭击人类的说法。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说法多半都是不可靠的:从已有的材料看,叉尾鲇的体型几乎可以肯定小于我国的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以及他的同属兄弟:里氏叉尾鲇(Wallago leeri)。
在《河中巨怪》节目中已经证实叉尾鲇会攻击人类,由于印度流行水葬,很多鱼类都吞食尸体导致过度增长,加上叉尾鲇自身体型完全可以长到接近人类尺寸,具有攻击人类的可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