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厦门市灌口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厦门市灌口中学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创办于1956年8月,地处集美侨乡西部灌口新亭山(福建省厦门市灌口镇安仁大道1207号),是由旅缅归侨陈水成,陈占梅及曾天主等二十一位乡贤共同筹资兴建。

2006年3月,晋升为省三级达标学校,2006年11月,在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借助“高位嫁接”的合作模式,转型为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09年4月晋升为省二级达标高中,2015年3月被省教育厅确认晋升为省一级达标高中,十年实现三级跳。学校现占地面积140多亩;现有94个教学班,学生4663人,教职工366名。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单位”、“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福建省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校”、“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福建省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和厦门市第1届“文明校园”、“厦门市德育先进校”、“厦门市首批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试点学校”、“厦门市青少年航空模型训练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9年,学校高分通过了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的复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中、高考取得优秀的成绩,名列区属校前列。高考本一上线125人,本二上线361人,再创历史新高,学校办学质量的社会公信力迅速提升。

基本内容

中文名:厦门市灌口中学

创办时间:1956年8月

类别:公立高中

现任校长:迟建伟

校训:诚毅思群

所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厦门市

学校属性:省一级达标校

学校地址:福建厦门市灌口镇安仁大道1207号

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文化兴校、加速发展、创建一流上世纪八十年代,灌口中学实施“名师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振校,优质立校”的办学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建设高标准、教师队伍高素质、办学高水平的“三高”特色。

学校一直弘扬精心教育,勤奋读书,主动创造,全面发展的良好校风,铭记华侨先贤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努力使学校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育改革中,打造了一个理念新、作风实、敢负责、勇于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特别能创造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注重现代教育先进手段的运用,改变传统教学的落后面貌,注重学科竞赛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比武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好风气。学校还致力于科研促教、科研促学、科研兴校。

华侨倾力办学

灌口中学的创办,倾注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不少心血。据介绍,50年以前,他不仅参加了灌口中学的开工典礼,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多次亲临工地现场视察指导。此外,灌口中学也是灌口旅缅华侨心血的结晶。50年以前,灌口地区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想要接受中等教育,都必须翻山越岭到同安一中、同安三中、启悟等中学或乘舟穿过滚滚波涛到集美中学就学,旅途跋涉一路艰辛,令人望而生畏,因而入学深造者寥寥无几。在灌口地区创办一所中学,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一个共同愿望。

1955年,灌口三社村乡贤、时任同安县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的缅甸爱国归侨陈水成先生,与其胞弟陈占梅先生(时任缅甸行商总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及陈水成的助手曾天主先生出于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向侨界发动募款,开始筹建灌口中学。 在陈水成与其胞弟陈占梅及助手曾天主的号召下,侨界乡贤陈登梓、曾省帕、叶振春、陈吉在、郭玉俊、郭玉璞、陈上坑、黄锡智、曾欢祝、曾高苑、陈顺利、郑双串、陈主意、林加樵、杜朝基、钟文川、钟文粪、曾能到、高万章等人积极响应,缅甸“安仁里公会”、“衡埭尾祖”等华侨组织也鼎力支持,共同捐资4万元人民币筹建灌口中学。

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1956年8月20日,灌口中学校舍正式在马銮湾畔的新亭山上破土动工,并在当年9月招收第一届100余名初中生,暂时寄读在灌口中心小学。

在建设过程中,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和福建省侨联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批大量优质木材,使建校工程顺利进展。时驻灌口的部队官兵及当地群众也义务投工投劳,保证了工程质量,大大缩短工期。

1957年4月13日,灌口中学校舍举行落成典礼,陈占梅特意由缅甸返回故里,时任厦门市长的李文陵同志为“福建省厦门灌口中学”落成剪彩,同安县也派人前来祝贺,龙溪县的一支芗剧团特意前来灌口义演,共襄盛举。与此同时,灌口区公所还举行一场盛况空前的跨地区篮球赛。

从那时起,灌口地区结束了没有中学的历史,不仅灌口的少年学子,甚至远至海沧东孚角美的农家子弟也纷纷前来就读。

建校后,陈水成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次筹划、组织篮球锦标赛,丰富师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1959年夏,一场强台风给校园带来巨大的破坏,部分校舍受损,学校礼堂倒塌。陈嘉庚先生立即驱车到校视察,当即将灾情反映到市政府、市教育局,政府及时拨款并按原貌重建。

校园大事记

1956年春 旅缅华侨陈水成、陈占梅及乡贤曾天主等人和旅缅华侨组织“安仁里公会”筹资创建“同安县灌口中学”。

1956年7月 灌口中学建校委员会成立。陈水成任主任,谢水然、蔡振贵任副主任。

1956年8月20日 灌口中学校舍正式动工兴建。

1957年4月13日 举行校舍落成典礼。厦门市长李文陵为“福建省厦门灌口中学”落成剪彩。汤懋椿为首任校长。隶属灌口机关支 部的党小组成立,杨荣裕任党小组长,

1957年春 侨属子弟补习班开办。

1957年11月 学校基层工会成立,杨清白为首任工会主席。共青团支部成立,邵文芳为首任团支书。

1958年夏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来校视察。

1958年秋 学校正式成立党支部,汤懋椿、杨荣裕分别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新亭山创建校办农场,种植瓜果蔬菜。

1960年 师生共同努力,上山搬运石头,兴建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

《中国青年》和《人民画报》先后刊登我校的勤工俭学成果。同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来我校慰问演出。

1965年 厦门市委派社教工作队进驻学校,队长郭苏,指导员黄忠臣。

1966年4月 灌中通讯》出刊,刊载教师教学和工作经验,仅出两期,因“文革”爆发而停刊。

1968年春 复课闹革命。学校成立革委会,苏成报任主任,宁天才任副主任。

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1970年春 学校首次开办高中班,首届高中生220名。学校由初级中学转为完全中学。

1971年 学校农场在双岭、顶许等地种植水稻。

1971-1973年 学校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到黄地村、坑内水库工地和长泰等地慰问演出。

1972年 生物教师庄泉岩研制“九二○”农药,在此基础上创办校办工厂农药车间。

全体师生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和扩建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

1973年底 “灌口中学地震测报小组”成立。

1975年6月 校办工厂创办电镀车间,安排学生轮流到车间学习劳动。

1976年 校办工厂创办电机维修车间。贫下中农宣传队撤消。

1975至1976年 灌中教育革命通讯》共出刊八期。

1977年春 学校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1979年 校革委会结束运作,恢复校长负责制。

1980年 建教学楼一座(8间教室,现已拆)

1981年 建一排教工宿舍平房一座(12间,现已拆)

1983年 学校开始建立教学档案。建实验楼一座。

1983年10月 举行首届科技、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1984年 学校被评为福建省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1985年 建成学校食堂(现改为体育项目教室)

1986年 建学生宿舍楼(五层楼)一座(现已拆)

1987年 建教学楼一座(20间教室)

1988—1989年 拆除原有工厂、小仓库、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西侧平房)

1990年 拆一座学生宿舍(靠大门西侧平房)

1991年 因公路拓宽征校园地十多亩。

1992年 由杨水胜、林陵海、曾井泉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高考录取率达24.8%。

1993年 重新建校围墙,整理大操场。

1994年 中考取得好成绩,录取率达74%,陈伯宏全市第一名,林丽红全市第八名, 高考录取率达22%。我校学学生优秀作文集《含羞草》出版,该刊2000年更名《青橄榄》。

1995年6月 新建教师宿舍楼一幢36套落成。市府、路桥为学校建岛外第一座人行天桥。

1995-1999年 学校开办两年制四届电子职业高中,毕业生共258人。

1996年5月 由刘盛民、曾井泉、黄主定组成新一届校领导。改建校道400多米,建学生自行车棚。

1997年12月 学校荣获厦门市“百万公众看科普挂图暨知识答题”活动组织奖。

1998年9月 新建教学综合办公楼落成。

1999年3月 学校荣获福建省中小学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1999年 各村及知名人士捐建学校第一座雕像——腾飞。

学校荣获集美区“颂祖国” 教师歌咏比赛优秀奖。

2000年3月 《福建中学教学》第三期在封面、封底和首页以“华侨旗帜映日红”为题介绍我校新面貌。

2001年5月 学校被评为厦门市先进教工之家。

校团委被评为厦门市“五四红旗团委”

2001年6月 新建单身教师宿舍楼落成。

2001年10月 校报《灌口中学》正式创办。

2002年12月 实验、图书综合楼落成。改进田径场、建主席台,拆除旧办公红砖楼。

2004年2月 学生宿舍及食堂落成。

2004年3月 学校被定为厦门市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学学科实验基地校。

2004年12月 学校教工合唱队在全区“颂祖国,铸师魂”歌咏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

2005年6月 学校荣获“万人献爱心”活动先进单位。

2005年10月 学校被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学校管理机制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2005年 学校被评为厦门市治安保卫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2月 学校被定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校。

2006年5月 学校被定为集美区水土保持教育活动基点中学。拆除学生宿舍楼。

2006年10月 四百米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改建完成。

2006年11月25日 学校举行五十年校庆庆典暨“厦门一中集美分校”正式揭牌

2016年11月30日 学校北大门正式启用

2016年11月30日 学校举行六十周年校庆活动

2016年11月30日 学校校史馆、荣誉室开馆仪式在立诚楼五楼举行

发展规划

科学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让学校有序地步入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名师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创建现代化名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要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分类分步优化、分层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方位、高层次地提高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

德育工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是新型人才的第一要求,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由重共性、重他律、重外显、重灌输、重理论、片面强调限制、防范和改造转向重个性、重自律、重内化、重实践、重引导、熏陶和塑造。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将来负责,最终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创新教育实施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我校教育科研的创新体系,实现师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教育

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校园文化高起点、高品位、高档次的要求,争取校园设施出精品、文化活动出成果,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特色学校建设

为了实现规范加特色的办学目标,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形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

注重整体优化、分层推进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高素质、有特长、全面健康发展的四有新人。校园形象工程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进度,提高建设标准的档次,充分体现使用方便、视觉美观、环境和谐的原则。[1]

参考文献

  1. 灌口中学招生简章初中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