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厦门华侨大学

厦门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隶属于华侨大学,2004年开工建设,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建设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为进一步发挥华侨大学在国家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华侨大学大力发展华文教育,扩大对外招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的战略部署。厦门校区总用地面积132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8.3亿。至2010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

目录

厦门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海上花园城市、中国经济特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 区,集美区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由他倾资建设的集美学村就座在此。这里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传统气息和氛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是进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校园区位条件良好,北靠天马山,南临杏林湾,依山面水,环境怡人。与规划建设中厦门园艺博览园和杏林湾中心区紧密相邻。   

建设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为进一步发挥华侨大学在国家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华侨大学大力发展华文教育,扩大对外招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做好“为 侨服务”工作的战略部署。厦门校区总用地面积132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8.3亿。至2010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2004年11月7日,厦门校区正式开始动工建设,2006年10月,厦门校区正式启用。

校园文化

校训

作为校训,“会通中外”主要侧重于表达治学方法,意思是会合中外文化而变通或贯通之。即是说,做学问既不应拘泥于国学而排拒外邦,也不应言必称欧美、西洋而数典忘祖。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之发展日趋全球化,各项高新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影响。我校面向海外及港澳台,学生学成之后将回原居住地工作,故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让他们广泛接触、研究中外学问,并尽量做到融会贯通且有所创新。自然科学作为公理或定律虽无中外之分,但科学技术史上的各种学说,如地心说和盖天说、数宇宙和气宇宙,都各有渊源,对于我们了解科学发现的规律有甚大帮助,亦应学习而会通之。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中外相异之处更多,尤需互相比较、互相启迪、互相补充。   

“并育德才”,则侧重于阐明办学方针,意指育德与育才不可偏废,应当并重齐抓,使其互相促进。“并育”指一齐发育,引申为竞相发育。《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万物并育”,才有繁盛活泼的生态。虽有竞争,却更可互相促进。德与才之关系,也大抵如此。品德高尚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风;而知识的积累和学养的提高,也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丰富的养料。   

如是说,“会通中外”讲的是如何做学问,标示师生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并育德才”讲的则是如何育人和做人,标示师生对价值的追求。而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正是本校训的精华所在。

校徽

华侨大学校徽为徽章形式,标志中心是繁体的“华大”字、将其变成一颗树的形状,代表华侨大学和其树人的性质。“华大”字下面的三条弧线代表海洋,象征着海内外,说明华侨大学面向海内外华侨华人,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基本特征。图标中的“1960”代表华侨大学创办于1960年。整个标志体现了树人之宗旨的华侨大学正不断地为各地输送各种优秀人才,像一颗茁壮成长的长青树屹立于大地之间、华侨之间。本标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识别性。

校歌

《一方沃土》   

乔羽 词   谷建芬 曲   

造一方沃土,播种我们的希望, 引一道泉水,灌溉我们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遥遥相望,今日弦歌声声欢聚一堂。   

造一方沃土,播种我们的希望,引一道泉水,灌溉我们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遥遥相望,今日弦歌声声欢聚一堂。   

会通中外今古攻读世纪新章,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乡。   

会通中外今古攻读世纪新章,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乡。  

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乡。 [1]

参考文献

  1. 华侨大学华侨大学网,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