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原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诗》,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叶燮著。初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4),由叶氏自己在二弃草堂刊行,收编在《己畦文集》中。叶氏死后,其后人又重新编订,有梦篆楼刻本行世。近人丁福保汇编的《清诗话》中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单行本。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共4卷,分内、外2篇,每篇2卷,共约3万字。提出了以辨析、阐发“理、事、情”和“才、胆、识、力”及其关系为框架的美学思想体系。《内篇·下》:“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其所谓“在我之四”者,即“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而所谓“在物之三”者,即“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这样,辨析、阐发客观方面的“理、事、情”与主观方面的“才、胆、识、力”及其相互关系,就构成了本书基本的美学思想框架。认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是“气”, “气”的运动则显现为“理、事、情”,“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文章诗赋,“其道万千”,然不外乎“理、事、情”三语,所以,文学创造的要旨就在于“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客观真实地掌握和再现对象;“三者得,则胸中通达无阻,出而敷为辞,则夫子所云辞达”。将“理、事、情”视为文学创造的“自然之法”,认为“三者得而不可易”。但是又指出,若拘泥之则为死法,而若变化之则为活法。认为,文学作品要真实再现客观的“理、事、情”,但又不等于“实写理、事、情”。“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与不可解之会”;而“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因之,“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在强调写实论、再现论的同时指明了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审美思维不同于理性思维的特殊性质和规律。认为,才、胆、识、力是艺术创造的4大要素。“才”指的是作家超常独具的天赋能力;“胆”指的是作家不拘成法,敢于创新的勇气;“识”指的是作家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理性见识;“力”则是作家“独立不惧”、“神旺气足”的人格力度。这4大要素彼此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交相为济”的,“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同时,在四者关系中,又尤以“识”为先、为本,“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才”,则是非不清,黑白颠倒, “才反为累”;“无识而有胆”,则卤莽无知,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误人惑世,“为害甚烈”。所以,“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在主与客、物与我的关系上,主张“善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才”,强调以“识”为主的才、胆、识、力应“一一以理、事、情格之”,从而达到物与我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统一,产生“免于皮相之讥”的好作品。在此基础上,还论述了正与变、盛与衰、我与古、诗品与人品、死法与活法等许多重要的美学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在中国美学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以相当自觉的意识建立了一个严谨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中国美学史上是非常突出的。它在美学本体论上重客观、重自然、重真实,在美学认识论上重理性、重认知、重再现的倾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扬弃了中国古典的偏于表情写意的美学传统,以对艺术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的强烈批判精神,推动了中国近代现实主义美学思潮的发展。

作者介绍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人。康熙十四年(1670)官江苏宝应知县,不二年以忤长官被参落职,归居吴县横山讲学,学者称横山先生。著有《原诗》、《己畦诗文集》等。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1]。《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原诗 相关视频

人人皆知“一寸光阴一寸金”,你知道上半句吗?原诗告诉你
《红楼梦》 里提到的古人原诗,你不一定都知道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