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原蝗 |
作品名称:原蝗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王令 |
原蝗是北宋诗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1]。
正文
蝗生于野谁所为,秋一母死遗百儿。 埋藏地下不腐烂,疑有鬼党相收持。 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余遗。 吻惟掠卵不加破,意似留与人为饥。 去年冬温腊雪少,土脉不冻无冰凘。 春气蒸炊出地面,戢戢密若在釜糜。 老农顽愚不识事,小不扑灭大莫追。 遂令相聚成气势,来若大水无垠涯。 蓬蒿满眼幸无用,尔纵嚼尽谁尔讥。 而何存留不咀嚼,反向禾黍加伤夷。 鸱鸦啄衔各取饱,充实肠腹如撑支。 儿童跳跃仰面笑,却爱甚密嫌疏稀。 吾思万物造作始,一一尽可天理推。 四其行蹄翼不假,上既载角齿乃亏。 夫何此独出群类,既使跃跳仍令飞。 麒麟千载或一见,仁足不忍踏草萎。 凤凰偶出即为瑞,亦曰竹食梧桐栖。 彼何甚少此何众,况又口腹害不訾。 遂令思虑不可及,万目仰面号天私。 天公被诬莫自辨,惨惨白日阴无辉。 而余昏狂不自度,欲尽物理穷毫丝。 要袪众惑运独见,中夜力为穷研思。 始知在人不在天,譬之蚤虱生裳衣。 扪搜剔拨要归尽,是岂人者尚好之。 然而身尚不绝种,岂复垢旧招致斯。 鱼朽生虫肉腐蠹,理有常尔无何疑。 谁为忧国太息者,应喜我有原蝗诗。[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岁时进书塾读书。他常是白天与众学童一起嬉戏,晚上回家独自读书,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眠。少年时代的王令,好助人,气盛放纵,对他人不义行为好当面指责而无所顾忌,众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六岁的王令跟随叔祖父的长子越石来到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次年,王令即离开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门户,接回了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从此,王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与姐姐相依为命、孤贫流浪的家塾聚学生活。经济上失去了对叔祖父的依赖,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年仅十七岁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只身到山阳县某家塾当先生。第二年,又应邀去天长县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学。在这里,王令一共度过了五个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给了孤苦的王令经济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二十一岁的王令不顾众人的劝说,决然放弃了进取功名的机会。在这以后几年间,王令从未参加科举考试。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王令投书并赠《南山之田》一诗与王安石以求见,开始了他与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长王令十一岁,在这之前,早与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与束伯仁手书》中云:“自扬雄以来,盖未有临川之学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为人与才学。在回信中他赞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学为君子而方不已”。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经王安石的举荐,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开始与王令投赠唱和,王令的诗文得以传抄流通。
十八岁时在王安石的关心与努力下他终于娶亲成家。次年妻子有孕,这给王令孤寂贫困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安慰与甜蜜。然而,此时他的脚气病越来越剧。疾病迫使他卧床难起,“足疾之余,心虚善忘,恍惚无聊”(《与王介甫书》)。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