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厚颊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厚颊龙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厚颊龙(学名Bugenasaura)意为"有大型脸颊的蜥蜴"是棱齿龙科之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的美国南达科他州及蒙大拿州。它的化石是一个部份的头颅骨,在上颌骨及齿骨都有着明显的隆起部份,被估计是面颊肌肉的连接点。

简介

中文名称( chinese ):厚颊龙

拉丁文学名( name ):bugenasaura

发音( pronounced ):boo-gene-ah-sawr-ah

含义( meaning ):厚颊的恐龙

目( order ):ornithischia 鸟臀目

亚目( suborder ): genasauria 颌齿类cerapoda 角足龙类ornithopoda 鸟脚亚目

科( family ):hypsilophodontidae 棱齿龙科

属( genus ): bugenasaura 厚颊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b. infernali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b. garbanii

时代( period ):白垩纪晚期 maastrichtian

分布( found in ):美国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

食性( diet ):杂食

发现者( discoverer ):galton, 1995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galton, 1995

评价

目前对于厚颊龙的骨骸结构所知甚少,但如果以其它棱齿龙科动物作为对比,可知厚颊龙可能是二足恐龙,拥有长尾巴、短头部。厚颊龙比其他棱齿龙科恐龙还大;厚颊龙的保存最好化石是一个部份脚部化石,借由与奇异龙身体比例相比,可得到厚颊龙的身长为4到4.5米。有更多厚颊龙属的化石被发现,但却没有描述发表;根据诺曼等人的2004年研究,目前有两个骨骸与三个头颅骨被归类于厚颊龙。

厚颊龙被认为属于棱齿龙科,是奇异龙的近亲,但是厚颊龙的演化位置很少被定位。厚颊龙属目前已经有两个种:模式种B. infernalis,主要根据一个头颅骨、以及鹰嘴厚颊龙(B. garbanii),根据脊椎与部份腿部,原本被认为是奇异龙的一个种。班尼氏厚颊龙有时被认为是B. infernalis的一个异名,但并未确定;而且因为班尼氏厚颊龙较早命名,最多都只会是将模式种更回此名。

William J. Morris在一份1976年的文献中描述了奇异龙的新发现遗骸,包括一个部份的头颅骨、两节部份脊骨及两前肢趾骨(编号SDSM 7210)。他指出前上颌骨的牙齿及较深入的齿列线是用来支撑面颊肌肉,向外的前上颌骨可见它可能有着宽的喙嘴,而大的眼睑即它有着骨质的"眉"。这个标本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哈定县的海尔河组中被发现。

在这份文献中,他将一个很大的部份后肢(比漠视奇异龙及帕克氏龙的长三分之一,或是棱齿龙的两倍),包括脚、踝骨、腓骨、胫骨及部份股骨,与及5节颈部及11节背部脊骨(编号LACM 33542)建立为班尼氏奇异龙(Thescelosaurus garbanii)。以一般棱齿龙来作比例缩放,这恐龙会是4-4.5米长。另外,他指脚跟的构造非常独特,但与埃德蒙顿奇异龙(Thescelosaurus edmontonensis)相近,认为它是另一个物种。这个标本是由业余古生物学家加尔·班尼(Harley Garbani)从蒙大拿州加菲尔德县的海尔河组中所发现。

于1990年,有研究指上述的标本应该是棱齿龙科的未命名物种,但要直至1995年才由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将之命名为厚颊龙。除了上述的特征外,他亦发现了其牙齿很重及很宽。另外,他认为班尼氏奇异龙、埃德蒙顿奇异龙的脚跟所以相似,是因埃德蒙顿奇异龙的脚跟受到破坏所致,故认为班尼氏奇异龙并非属于奇异龙。虽然他发现班尼氏奇异龙亦可能是属于同时代的肿头龙下目的冥河龙或另一类不明的恐龙,他仍然将之分类在厚颊龙中。

加尔东于1999年重新审视厚颊龙属,并将它置放于奇异龙亚科之中,重申它的鉴别性状,并且加入更多的化石遗骸:在怀明俄州拉斯克麦斯特里希特阶的兰斯组中发现的牙齿(编号YPM 8098)及从英格兰韦茅斯发现的侏罗纪牙齿(编号UCMP 46911)。若后者的分配正确,奇异龙的地层学范围将显著的扩大。

古生物学

除了头颅骨及脚跟的差别外,厚颊龙就像一头放大了的奇异龙,而且可能都是双足草食性的恐龙。厚颊龙与奇异龙都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前的最后一群恐龙之一。厚颊龙与以下恐龙生存于同一地区:暴龙、三角龙、牛角龙、埃德蒙顿龙、甲龙、以及厚头龙。[1]

参考文献

  1. 厚颊龙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