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历史的天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历史的天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史的天空》,长篇小说,由徐贵祥所著,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叙述了以梁大牙、陈墨涵为代表的一代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文化大革命直至新时期的生命历程,如实描绘出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近半个世纪复杂多变而又跌宕起伏的革命历史,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活,可敬可感的平凡英雄。

内容简介

《历史的天空》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描写了以梁必达、陈墨涵等为代表的30来个青年男女在30年代投身于革命的故事。挣脱了日军的追杀,几个逃难的青年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分道扬镳了。找八路军的遇上了国民党,投国民党的撞上了八路军。阴差阳错的偶然成了命运的必然归宿。他们从此结识了他们未来的战友和敌人,从此走向了战争和政治,也从此有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有了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和扑朔迷离的人间恩怨--昨天唇齿相依,明日反目成仇;阵前并肩作战,幕后暗设陷阱;情同手足者在利益面前落井下石,势不两立者于患难之中肝胆相照……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主要背景,刻画了梁必达、陈墨涵、朱预道等抗日军人形象,展示了一帧雄阔壮烈的民族战争画卷。乡村青年梁必达等人因逃避日军追杀到凹凸山投奔国民党,阴差阳错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从此就走向了战争和政治,并在与张普景等人的斗争中,逐步由一个不自觉的乡村好汉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指挥员,最终修炼成为一名高级将领。

蓝桥埠镇被日军占领,战火中逃出四个年轻人:梁大牙和朱一刀欲投奔国民党,却误入八路军阵营;陈墨涵和韩秋云想寻找八路军,却被国民党强征入伍。命运的阴差阳错,使他们开始跌宕起伏的人生:梁大牙因敢打硬拼屡立战功,却也因不拘小节的草莽英雄性格,屡犯纪律;陈墨涵被分在非蒋介石嫡系部队的79军,目睹国难当头军队却派系林立,互相倾扎和迫害,于慷慨悲壮中成为79军继任者,最终率部起义……他们究竟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四个性格不同的年轻人,又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呢?

点评鉴赏

屈指算来,自从1991年徐贵祥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我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至今已经超过20年。20年来,军旅文学风云际会,潮起潮落,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其中徐贵祥频频亮相,多有精彩表演。我亦始终是这一幕幕大剧的忠实观众,并且不断地为其击掌喝彩,也留下了不少叫好声或嘘声。今天借给《徐贵祥军事精品系列》作序的机会,我来作一个回望与勾连,把徐贵祥纳入"朱氏语境"中,就算"老话新说徐贵祥"吧。

何谓"孤岛"?我说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整体态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即""。这也是它区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旅文学的一大特点。自新时期以来,无论是80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还是90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方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现象,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商业语境强化和政治语境淡化"的双重夹击,军旅文学也急遽边缘化。当年人多势众动辄群体作战的军旅作家队伍也作鸟兽散,或人员流散,或斗志涣散,只有少数执著的坚忍者在"商海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遂像滔滔商海中的"孤岛"一样,岿然屹立蔚成大家气象。比如以长篇小说崛起的徐贵祥,比如以非虚构文学坐大的王树增,还比如朱秀海、柳建伟等等。

何谓"坦克"?这是套用十几年前我评价柳建伟的一个比喻:突出重围的文学推土机--如果把中短篇小说家比喻成中巴、轿车的话,那么,长篇小说作家则更像推土机,它不以灵活、精美讨巧,而是靠力量、气势取胜。准此,徐贵祥则是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重型坦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徐贵祥连续推出了《仰角》、《明天战争》、《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特务连》、《四面八方》、《马上天下》等8部长篇小说。除前两部外,基本上都是直面战争的重磅之作。时间上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塑造了一大批敌、我、友军从基层官兵到中高级指挥官以及战术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特种兵、医务人员等各色人等,特别是《历史的天空》中个性强悍奇谲的草莽英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高蹈空灵而又深藏内敛的沈轩辕,再到《马上天下》中深谋远虑执著追求"不战而胜"之战争至境的战术专家陈秋石等人物造像,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了当代战争文学人物长廊,显示了作家在21世纪战争文学探索的进程,文学视野不断拓展,战争理解趋向深入,写作技巧渐入佳境。

《历史的天空》与柳建伟的《英雄时代》(非军旅题材)联袂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令人振奋的同时亦令人感慨。徐、柳二位和获得这一奖项的老一辈军旅作家魏巍、刘白羽之间,在年龄上存在着40年的"断裂"!徐、柳的获奖或从一侧面表明,部队的中年作家已趋成熟,特别是徐贵祥,已成了战争文学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主要标志性人物。这辆正面强攻的重型坦克已然占领了战争文学的"高地"。

由于茅奖和电视的双翼,《历史的天空》几近家喻户晓,成为徐贵祥的标志性作品,这里就多说几句。作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我曾受评委会委托,为《历史的天空》写下如下评语:'《历史的天空》在种种历史的偶然背后,显示出了历史的必然,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通过个体生命对历史的重新言说,以真切厚重的军人生命体验的细节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补想象中的历史,使历史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都变得更加真实、丰富和耐人寻味,从而以鲜活强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苍茫深邃的历史的天空和当代战争文学的人物画廊。作品凝重雄浑,充满了战争文学的阳刚之气和崇高风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蕴了聪颖的战争艺术和兵家智慧。"

20年来,我可以说是一步步看着徐贵祥如何蜕变和涅盘的。当然,全面分析,评价他的创作并非这篇短序的任务。我在此倒是想起了26年前提出的"寻找合点"的命题,今天面对徐贵祥的战争文学成就,我想借用这个命题但突破其界定,仅以《历史的天空》为例,来说明徐贵祥是如何"寻找"到成功的"合点"的。

首先是个人特质、秉性、经验、阅历与创作题材的合点。徐贵祥是个真正从兵堆里滚出来的军人,从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一路走来,拾级而上,又两次进入南疆战场,经历了战火的淬炼(这一下就和大批战后去采访的作家划清了界限。后在出版社参与编辑撰写《百战将星》丛书时,又接触过大量梁必达式的原型人物的原生态资料。仅此,徐贵祥就足以成为《历史的天空》的最佳人选。然而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徐贵祥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历,甚至他一贯良好的"自我感觉",风趣幽默、大大咧咧而又粗中有细的个性,都跟梁必达有契合之处。我大胆作个判断,梁必达这个人物,一半取于原型,一半则来自徐贵祥自己或者对自己的想象。此外,徐贵祥对军事的热爱,对战略战术战法的钻研,对单兵动作和班、排、连战术的谙熟,以及刻骨铭心的兵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等等,都在小说中一览无遗。作者的性格就是作品的风格,这句话用在徐贵祥和《历史的天空》上,严丝合缝。

其次是思想与体验的合点。小说没有思想不行,杰出的作品更不能没有思想,任何杰作都一定是在哲学层面有作家的独到思考。但问题是为表达思想而表达思想,让思想罩住人物,让人物成为思想的奴隶,则小说难免会因为过于图解化而成为败笔。其实主题先行未必就不能出好作品,关键看你的主题是不是从生命体验中来,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又以生命体验为基础。《历史的天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写活了梁必达这个人物,而这部小说显然是灌注了作家一种独到的新英雄观或新历史观。徐贵祥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他没有或者说无力控制梁必达这个人物,这个人物自己"活"了,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已经逸出了作家的设计与掌控。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是作者跟着人物走,而非牵着人物走。能达到这种境界,作者一定是有着充分的体验沉淀,以此为前提,任人物如何"冲撞",也不会脱离在体验基础上生发的主题,而只会使主题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此外,《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马上天下》中的陈秋石等,均可作如是观。

再次是作品的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合点。尽管好读的不一定是优秀的,但不好读肯定不是作品的优点。何况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不具备相当的可读性,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其受众恐怕就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了。徐贵祥的长处正是编故事,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人物在战争与政治的多重纠葛和激烈碰撞中的复杂境遇和传奇经历,人物性格既有发展,又有恒定的基本元素贯穿始终。命运起伏跌宕,故事大开大合,常常出人意料却又总在情理之中。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草蛇灰线,引人入胜。再加上语言的粗犷劲道,酣畅淋漓,势如破竹,也加强了阅读的快感,一旦开卷便欲罢不能,非一气呵成而后快。显然,我们从中看出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对徐贵祥的深深浸淫,使这种一度被视为传统、保守的叙事形式越来越显示出了历史积淀的巨大穿透力和生命力。

最后,如果要对徐贵祥战争文学创作提出建议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写得再慢一点。15年来,徐贵祥保持了平均两年一部长篇的写作速度,就质量和速度的综合指数而言,他无疑是当下军旅作家中的冠军。他自己曾经在一个对话中有所辩白:难道十年写一部就一准能写好吗?潜台词似乎就是:我一年一部又快又好怎么啦?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写作速度和创作能量颇为自得。其实,是否写得快就一定写不好,或者说写得慢就一定写得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来说,容易"萝卜快了不洗泥"。至少对徐贵祥来说,多看多思少写,慢一点再慢一点,就有可能挣脱已然明显的轻车熟路的既定故事结构模式和人物关系模式;就有可能使小说语言更精细、丰盈、饱满和空灵一点。如此等等。今天,多一部少一部对徐贵祥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他应该有一种自我要求,一种对当下军旅文学的引领或楷模的担当精神。总之,希望徐贵祥放慢速度,提高难度,降低产量,提高质量。不仅要立马可取地打造出谋生的柴刀斧头,更要千锤百炼锻造出传之后世的干将莫邪。

是为序。

著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向前

壬辰春月于京西黑白齑 [1]

成就与影响

《历史的天空》大气磅礴,透过一段特殊的战争历史,显现了中国革命的深层奥秘和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场智慧、官场兵法、情场艺术,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作者简介

徐贵祥,笔名楚春秋,性别:男,出生年月:1959/12/27 ,民族:汉族。安徽霍邱县人。大学毕业。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78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集团军组织处干事、师宣传科科长,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先后任编辑、解放军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兼副编审、空军创作室副主任,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中短篇小说集《弹道无痕》、《天下》等。

中篇小说《弹道无痕》获1991年-1992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潇洒行军》获1991年-1992年《昆仑》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决战》获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电影文学剧本《弹道无痕》(已拍摄发行)获第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电影华表奖;长篇小说《仰角》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