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卵叶雷公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卵叶雷公藤

中文学名:卵叶雷公藤

拉丁学名:Phyllanthus clarkei Hook. f.

界:植物界

卵叶雷公藤,中药材名。本品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夏、秋采收。功能主治为:杀虫,消炎,解毒。

2021年2月,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研究发现,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到的雷公藤内酯酮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非激素类男性避孕药。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1]

来源

本品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夏、秋采收。

性味归经

《湖南药物志》:苦,大毒。

功能主治

《湖南药物志》:杀虫,消炎,解毒。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高2~3米。小枝红褐色,有棱角,具长圆形的小瘤状突起和锈褐色绒毛。单叶互生,亚革质,卵形、椭圆形或广卵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脉和侧脉在叶的两面均稍隆起,脉上疏生锈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5毫米,表面密被锈褐色短绒毛。花小,白色,为顶生或腋生的大形圆锥花序,萼为5浅裂;花瓣5,椭圆形;雄蕊5,花丝近基部较宽,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子房上位,三棱状,花柱短,柱头头状。翅果,膜质,先端圆或稍成截形,基部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黄褐色,3棱,中央通常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线形。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和次生杂木林中。

生长习性

喜较阴凉的山坡、林木丛中或溪边。直在偏酸性,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土或黄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在雷公藤落叶后至翌年2月上旬休眠前期内,选取1-2年生的枝条,剪成10-20cm的小段,每段插条应有2-3个节,然后将插条下端约2cm处浸入100×10-6萘乙酸(NAA)溶液1h左右,便可按行株距10cm×10-15cm扦插,将插条以60℃角斜倚于沟内后,覆土压紧,上端露出地面部分约为插条的1/4-1/3,插后立即浇水,并搭荫棚遮盖。40d后,插条即可发芽生根。1年后可移栽,在杉、松、果树等幼林中套种,按行株距50cm×50cm挖穴,于2-4月上旬期间,挖出种苗,1穴1株定植,覆土6cm并压紧,浇透水即可。田间管理一般每年除草施肥1-2次,在6月下旬除草松土宜浅,可结合施用过磷酸钙或复合肥料,直接撒布于植株周围,用泥土稍加覆盖。定植后的第2年,待苗藤长至100cm以上时,将主茎顶部剪去,以后每年修剪1次,使苗藤控制在100cm左右,这可使植株复发枝条,促进根部发育,提高产量。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扭曲,常具茎残基。直径0.5-3cm,商品常切成长短不一的段块。表面土黄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密纵向沟纹及环状或半环状裂隙;栓皮层常脱落,脱落处显橙黄色。皮部易剥离,露出黄白色的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纤维性;横切面木栓层橙黄色,显层状;韧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密布针眼状孔洞,射线较明显。根茎性状与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气微、特异,味苦徽辛。有大毒。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十列木栓细胞组成,有的细胞内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质。皮层菲薄,界限不甚明显。韧皮部有众多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物质,韧皮射线漏斗状或略呈漏斗状,射线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较大的草酸钙结晶。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径向排列,傍管纤维常成束分布;木薄壁细胞壁较厚,含淀粉粒;木射线细胞1-6列,其旁常有1-多列木纤维,有的纤维含淀粉粒。初生木质部三原型,多偏心性。根茎横切面:构造与根基本相似,但皮层明显,细胞2-4列;具髓。粉末特征:土黄色。

①木纤维散在或成束,长梭形,长300-780μm,直径11-28μm,其中一种壁较薄,平直或略呈波状,胞腔中含有淀粉粒;另一种壁较厚,可至6μm,孔沟明显。②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3-116μm。③管胞多为螺纹或孔纹。④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类三角形或类多角形,直径3-8(-17)μm,脐点点状、星状或人字形;复粒2-3分粒组成。⑤草酸钙方晶众多,呈棱形、四面体、六面体或八面体,直径可至70μm。⑥木薄壁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孔沟及壁孔明显,有的胞腔内充满淀粉粒。⑦木柱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有的含黄棕色物质。⑧分泌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8-42μm,胸腔内含黄棕色物质。

药理作用

杀虫作用:雷公藤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均有毒杀梨叶星毛虫及卷叶虫的能力;但其石油醚、乙醚或三氧甲烷浸液,则并无杀虫能力。

相关配伍

①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湖南药物志》)

③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凋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

①治疗麻风反应雷公藤干根彻底去除内外两层皮,将木质部切片晒干。每用4钱,加水2500毫升,文火煎(不加盖)3~4小时,取褐色药液250毫升,早晚分服,3~4天为一疗程。曾治各型麻风反应167例(其中结核型27例,瘤型140例),均在服药2~3剂后控制症状。

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雷公藤(取木质部,法同上)5钱,加水400毫升,文火煎2小时(不加盖),得药液150毫升,残渣再加水煎取100毫升,混合后早晚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停药2~3无治疗50例,用药1~20个疗程不等,多数为5~6个疗程。其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缓解。

③治疗肺结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于夏末秋初采根,洗净晒干,切碎。每31.2克雷公藤加水1000毫升,以文火煎熬,待煎至约500毫升(使每10毫升含生药0.62克)即成。开始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口服,1星期为一疗程;以后视病情与患者体质情况,剂量可略有增减,但每次给药量不宜超过10~25毫升。如服药7~10天后无明显副作用,尚可延长服药时间;但服用时间过长的应短时间停药,一般服用20~30天后停药5~7天。经治99例,多数病人服药后咳嗽、排痰、发热、哮喘等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程中按规定剂量服药,基本上无副作用;若体质较弱者,可有恶心、胃肠不适及畏寒怕冷等反应。

④中毒与解毒雷公藤是一种剧毒药物,尤其皮部毒性极大,使用时应严格剥净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树缝中的皮分。据有关单位研究,雷公藤对机体的作用有二:一为对胃肠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为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并能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临床所见的一般中毒症状有头晕、心悸、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区疼痛、血粪等。为慎重起见,对患有心、肝、肾、胃等器质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妇应禁用;对治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肝肾区疼痛,尿中出现蛋白及血清转氨酶不正常时,应立即停药。中毒后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肠、导泻外,可服鲜萝卜汁4两或炖服莱菔子8两,也可用鲜韭菜汁或浓茶、羊血等以解毒。据20余个中毒案例的观察,中毒表现均为腹痛、呕吐、腹泻、嚎叫挣扎,但不发热。死亡大都在24小时内,最多不超过4天。如在服雷公藤后4小时内用催吐剂、泻剂,一般均能痊愈。

毒理作用

雷公藤对各种动物毒性不同,它对人、犬、猪及昆虫的毒性很大,可以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对羊、兔、猫、鼠、鱼却无毒性。雷公藤对机体的作用有二:一为对胃肠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二为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及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有谓雷公藤主要毒害动物的心脏,但对其他平滑肌及横纹肌亦有毒性,此为中毒致死的原因。中毒后急救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一般方法,利用羊血或兔胃浸出液的生物学解毒方法尚未确定。雷公藤的毒性成分可用醚浸出,但经过还原作用,毒性完全消失。

注意事项

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化学成份

根含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扔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增碱等生物碱。此外,雷公藤还含南蛇藤醇、卫矛醇、雷公藤甲素及葡萄糖、鞣质等。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杀虫,消炎,解毒。

参考资料

  1. 卵叶雷公藤,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