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即事 元好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即事
圖片來自搜狐網

即事全詩運詞痛快淋瀝,情緒悲壯激烈,一個痛心疾首、呼天搶地的纍臣躍然紙上,令人感慨。

原文

元好問〔金朝〕

逆豎終當鱠縷分,揮刀今得快三軍。

燃臍易盡嗟何及,遺臭無窮古未聞。

京觀豈當誣翟義?衰衣自合從高勛

秋風一掬孤臣淚,叫斷蒼梧日暮雲。

譯文

奸臣小人終得到應有下場,像魚鱠線縷被人們細細割分,今日得以揮起復仇的刀劍,誅殺那賊子以告慰三軍。

就像是在董卓肚臍上點火,輕易灰飛煙盡,哪怕他嗟嘆連聲,也已經後悔不成,留下千古臭名,真是前所未聞。

誇耀戰功的京觀哪能夠用來抵毀翟義,身披綾衣的人們自應該有志追隨高勛。

秋風習習,我揮灑着滿掬孤臣的淚水,朝着蒼梧山的落日和暮雲,發出絕望的呼喊,悲號欲絕。

創作背景

  金宣宗天興三年(1234)正月,蒙古和南宋聯合圍攻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六月,金安平都尉李伯淵刺殺了降蒙的金將崔立。元好問在聊城聽到此事,寫下該詩。

賞析

  首聯直截了當,毫不掩飾地抒發了詩人聽聞崔立被殺後的喜悅之情。一個「終」字,表現了詩人對崔立這樣的惡貫滿盈的小人應有下場的期盼。而「今」字與「終」字相互呼應,彰顯了惡行終有惡報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心中那份期盼終於變為現實的欣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快」字不僅傳達了「三軍」對崔立之死的快意,更深刻描繪了詩人自己暢快淋漓的心境,仿佛一切壓抑與不滿都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

  頷聯,詩意直貫而下,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對崔立死有餘辜的憤慨。「嗟何及」,是說崔立與董卓一樣,惡貫滿盈,遭此惡報,又有何「嗟」可有,「嗟」又何用。「遺臭無窮古未聞」,人死了,還得把臭名遺留於後世,無窮無盡。「無窮」與「易盡」相呼應,人死屍毀,頃刻即盡;臭名遠播,萬代難消,表現了崔立的罪惡深重。「古未聞」,進一步突出了崔立的罪惡滔天,史無前例。該聯,詩人更是將崔立與董卓相提並論,進一步凸顯了崔立的罪惡滔天,令人髮指。而「古未聞」三字,更是從歷史的角度將崔立的罪行推向了極致,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崔立的極度憤慨與痛恨。

  頸聯轉寫李伯淵刺殺崔立事,表達了對李伯淵這一行動的欽羨與讚賞。「豈當誣」三字,言詞鏗鏘,擲地有聲,表達了詩人對此事的看法與態度:築京觀誇耀戰功,對翟義這個義士來說是誣辱。言外之意,對崔立這個惡人來說,那就是罪有應得了。此處,以高勛比之李伯淵,足見詩人匠心。高勛之於張彥澤,有殺親人之恨,李伯淵之於崔立,有喪國滅君之仇;「衰衣」既合高勛,為親人而孝;又合李伯淵,為國為君而孝。將兩人融而為一,表達了詩人的痛君喪、傷國亡的情懷。「自合從」三字,態度堅定,旗幟分明,滿蘊着詩人的強烈意願:如果有可能的話,自己也會隨李伯淵去擊殺逆賊。

  尾聯則以悼念和哀傷為主調,深情地悼念逝去的君王,哭訴故國的淪陷。詩中的「秋風」不僅是時間的標記,更是詩人內心淒涼的寫照。六月崔立被誅,然而詩人身陷囹圄,直到一個多月後才得知這一消息,因此在秋風中他只能「一掬孤臣淚」。這裡的「一掬」不僅描繪了淚水的數量之多,更傳達了詩人內心的沉重與悲痛;「孤」字則既描繪了詩人孤身被囚的境遇,又暗含了他對故國和哀宗深深的忠誠。詩人用「叫斷」來形容哀哭之強烈,將他對君王的悼念和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日暮雲」與「秋風」相呼應,構成了一幅暗淡淒涼的畫面,正是金國覆亡敗滅的真實寫照。通過「一掬淚」和「叫斷雲」的描繪,詩人將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君王的哀悼之情表現得淒絕至極,讀來令人動容,深受震撼。

  該詩用典,極具特色。一是典境相諧,妥帖自然。全詩一連用了四個故事,董卓燃臍與崔立被殺,翟義京觀與崔立惡行,高勛衰衣與李伯淵殺崔,舜死蒼梧與哀宗死蔡,切人切事切境,自然巧妙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二是妙用虛詞,舊典新意。「京觀豈當誣翟義」的「豈當」二字,巧妙地使「翟義京觀」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崔立;「衰衣自合從高勛」的「自合」二字,在高度讚揚李伯淵起義兵、除逆豎的行動的同時,表達了詩人從李伐崔的意願:使舊典具有了新的意蘊。三是典中寓情,凝鍊警策。「叫斷蒼梧日暮雲」,言簡意賅,但詩人對金哀宗的傷悼之情,盡寓其中。

簡析

  《即事》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聽到崔立被殺後的欣喜之情。頷聯,詩意直貫而下,抒寫崔立的死有餘辜,表達詩人對崔立的深惡痛絕。頸聯轉寫李伯淵刺殺崔立事,表達了對李伯淵這一行動的欽羨與讚賞。尾聯,卒章顯志,悼亡君,哭故國,表達了亡國遺臣極度的哀傷。全詩一連用了四個故事,董卓燃臍與崔立被殺,翟義京觀與崔立惡行,高勛衰衣與李伯淵殺崔,舜死蒼梧與哀宗死蔡,切人切事切境,自然巧妙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全詩運詞痛快淋瀝,情緒悲壯激烈,一個痛心疾首、呼天搶地的纍臣躍然紙上,令人感慨。

元好問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