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作者:苏轼


原文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宋] 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1]

译文

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 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

创作背景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苏轼在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的途中,创作了此词,寄给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2]

作者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举进士,复举制科。治平中,入判登闻鼓院。熙宁中,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迁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诗讽新法,被捕入御史狱,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黄州。元祐初,授翰林学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旋出知颍州,徙扬州。以兵部尚书召还,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初,御史劾其讥讽先朝罪,贬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贬昌化。徽宗即位后赦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及《和陶诗》四卷等。[3]

参考文献

  1.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诗词名句网
  2.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古诗文网
  3. 苏轼,国学大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