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化蛹成蝶的歷史軌跡(蔣斯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博鰲化蛹成蝶的歷史軌跡》是中國當代作家蔣斯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博鰲化蛹成蝶的歷史軌跡
博鰲,海南瓊海市萬泉河入海口的一個無名小鎮。20年前,可能很多海南本地人都未必知其名,而今,博鰲小鎮卻因為亞洲論壇在此設立永久會址而聲名鵲起名揚世界。循着歷史的脈絡,我們不妨探尋一下博鰲化蛹成蝶的歷史軌跡,也許,對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有所啟迪。
有人說,博鰲的一夜成名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博鰲」的含義是魚類豐(多)碩(大),用淺顯語言表述就是「魚多魚肥」的意思。
此處匯聚了三河、三島與三嶺:萬泉、九曲、龍滾三河在此地集合於一處,然後匯入南海,銜接有東嶼島、鴛鴦島、沙坡島三個島嶼,同時有金牛嶺、龍潭嶺、田蛹嶺三嶺成鼎足之勢拱衛着博鰲鎮。這三河、三島和三嶺與南海天衣無縫,構成了國際上罕見的熱帶河口瀉湖複式結構地貌生態奇蹟。這裡也被國外環境專家稱為「世界河流入海口自然景觀保存得最完整的處女地」。
也有人說,博鰲的一夜成名得益於國際友好人士的慧眼識珠。最初關注到博鰲這個獨特地理位置的並非是我國領導人,而是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等政要。據論壇主張人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回想,選址是通過重複酌量的。當時想創辦一個亞洲國際論壇,在亞洲國家境內找了一大片地方,最後找到了海南博鰲鎮小漁村。看中的就是博鰲這裡三江入海,環境幽雅,交通便利,又遠離大城市政治中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島嶼。
從此,海南博鰲就被確定為亞洲論壇總部的永久會址地。而博鰲亞洲論壇也是首個把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會議組織。
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BFA)是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非官方、非營利性、定期、定址國際組織,由29個成員國共同發起,於2001年2月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正式宣布成立。此後,每年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參會。尤其是2018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提出了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共建「一帶一路」等觀點,得到了與會成員國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可以看出,中國欲打造在世界的影響力,而博鰲這個傳達出重大消息的地方,自然備受世界矚目。
5月23日,三亞市作家協會採風團一行23人乘大巴車來到博鰲採風。一踏進瓊海的土地,就讓我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我首先想到的是,瓊海是海南有名的僑鄉,其華僑人數之多,僅次於文昌。所以,我們採風的第一站就來到了號稱為海南華僑第一宅的蔡家宅參觀。
蔡家宅,是華僑富商蔡氏四兄弟從南洋回國後共同修建的大宅院。蔡家宅位於瓊海市萬泉河下游的博鰲鎮莫村村委會留客村,由留客村旅居印尼的富商蔡家森、蔡家錦、蔡家宏和蔡家炳(堂弟)等四兄弟在1934年(即中華民國23年)共同回鄉建造的一個具有濃鬱南洋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築群落。2006年5月,蔡家宅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家宅共包括4座宅院,建築面積共3000多平方米,其中以蔡家森的宅邸規模最大,也保存的最為完整,是海南僑鄉民居的突出代表,被稱為「海南僑鄉第一宅」。
徜徉在環境幽雅的蔡家宅院裡,感嘆宅邸豪華富庶的同時,我分明看到了隱藏在豪宅後面華僑在海外打拚的斑斑血淚。海南在海外有300萬華僑,而真正能夠打拚成功,成為一方富商的,又有多少?多少人在海外忍辱負重,苦苦打拚也不過混個溫飽,還有多少人一生在異鄉飄零,生活不順,最後客死他鄉。蔡氏兄弟可謂是華僑中的鳳毛麟角。
瓊海為什麼會成為海南有名的僑鄉呢?這是因為舊社會的瓊海(民國時的瓊海稱那會縣)實在是太窮了。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下,民不聊生,廣大勞苦大眾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被迫背井離鄉、冒着生命危險闖南洋討生活。而闖南洋的勞工則被蛇頭當成「豬仔」輸出,人身安全絲毫沒有保障。當地有一句民謠:「十室九空下南洋,剩下一家菜和糠。」生動地描繪了舊社會人民生活的艱難和不易。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縱隊女子特務連於1931年就誕生在這裡。這就是後來名揚全國的紅色娘子軍。瓊崖縱隊浴血奮戰,23年紅旗不倒。終於迎來了四野大軍跨海作戰,海南全境解放。試想 ,如果沒有千百萬革命先烈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我們貧弱的中國人民能在世界的民族之林真正站立起來嗎?1949年10月1日,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曾被外國洋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民才真正挺起腰杆在國際上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1988年海南建省辦特區,改革開放的大門向世界敞開。於是,瓊海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短短的40年,瓊海的農村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國際機場連通海外,從世界任何一地都可以朝發夕至,便捷而舒適;高速公路、高鐵在海南全境四通八達,便捷而又安全;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的提高,社會富足而又祥和。只有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國力不斷增強的當下,博鰲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才能真正得到國際人士的認可。試想,在滿目瘡痍的舊中國,亞洲論壇永久會址,有可能設置在貧窮落後的博鰲鎮嗎?
博鰲因亞洲論壇而一夜成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偶然,實際上是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和中國國力的真正增強。俗話說,打鐵還須本身硬,只有國家真正強大了,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和應有的尊重!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都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和執行者。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愛我們日益強大的祖國,不愛我們英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穿行在環境幽雅的博鰲小鎮上,道路兩旁,到處是新建的小洋樓,掩映在綠色蔥蘢的椰樹檳榔的綠蔭之中,居民樓下都有停靠的小汽車或空置的泊車位。可見,當地的居民生活已經相當富足安逸。年輕人靠闖南洋討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一去不返了。今日的博鰲,已真正化蛹成蝶,一飛沖天了。我為今日的博鰲而自豪,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而驕傲! [1]
作者簡介
蔣斯喬,男,湖南新寧人,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從事新聞工作30年,2017年9月退休,現居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