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博山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 ,鲁中山区北部,淄博市南部,南与沂源县接壤,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交界,东部和北部与淄川区毗邻,介于东经117°43′—118°42′,北纬36°16′—36°31′之间,南北长49.4千米,东西宽20千米,总面积698.2平方千米。

博山区名胜古迹有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组成部分——齐长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颜文姜祠、碧霞元君行宫、玉皇宫、范公祠,凤凰山等。博山区有“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中国泵业名城”、“中国琉璃之乡 ”、“中国鲁菜名城 ”等荣誉称号。 2018年,博山区下辖3个街道、7个镇,户籍人口44.2252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2.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3.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4:54.19:43.67。 中文名博山区别名颜神行政区划代码370304行政区类别市辖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淄博市地理位置山东省中部,淄博市西南端面   积698.2 km²下辖地区3个街道、7个镇政府驻地城东街道县前街46号电话区号0533邮政区码255200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气候人口数量44.2252万(2018年户籍人口)著名景点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齐长城火车站博山站车牌代码鲁C方言淄博话(冀鲁官话)[1] 博山古称颜神,因孝妇颜文姜而得名。 博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 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目录

地质构造

地层

博山区地层发育较全,自老至新有四界七系。其中:太古界—泰山群。此层分布于岭西、乐疃、南博山、上、李家等。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等。地层厚2700—15000米左右,距今约24亿年;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二迭四系。寒武系分布于石门、北博山、李家、池上、源泉、岭西、南博山等。岩性下部为页岩夹灰岩,中部是厚层鲡状灰岩及页岩与博层灰岩互层,上部为泥质条纸灰岩夹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沉积环境属海相,含动物化石。层厚600米左右,距今5亿年之多;奥陶系分布于石门、夏家庄、石马、乐疃、八陡、源泉、岳庄、北博山等。岩性为纯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属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含动物化石。层厚800米左右,距今4.4亿年;石炭系分布于八陡、福山、山头、域城、白塔、夏家庄等。岩性为砂、页岩互层加灰岩,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富含动物化石。层厚140米,距今约2.7亿年;二迭系分布于八陡、山头、福山、夏家庄、白塔、蕉庄、域城等,层厚430米左右,属陆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距今约2.7亿年。中生界。区境内只在蕉庄乡露侏罗系中、下统,由砂岩、页岩及岩质页岩组成,属河湖沼泽沉积,含植物化石。厚180米,距今约1.4亿年。新生界。区境内仅有第四系,广泛分布于河谷、河川、低洼处,以粘质沙土为主,间夹砂砾层,厚3—4米。

构造

境内存在着两种类型。一为太古代的基地构造,以线状紧密褶皱为主,褶皱轴向与片理方向一致,呈330-340方向展布,基底断裂也较发育,只是由于岩性的区域质作用而难以识别;一为中、新生代的盖层结构,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断裂

南北向断裂称姚家峪断裂,南自莱芜市苗山东南一带,向北过樵岭前、姚家峪至周村区的金山,全长60千米,纵贯区境16千米。走向N5°W—N10°E,倾角NW或S。倾角55°—75°以上。由2—3条正断层组成断裂带。破碎带宽100—200米,直断层南小北大,在区境内的垂直断距300米左右,水平断距10千米。北东向断裂有二:一称淄河断裂,南自新汶盆地向北,最终入渤海湾,全长110千米,宽一般400—1000米,出露地表60千米。在区境内一段贯穿博山、源泉诸乡镇,长19千米。由3—5条断裂组成的断裂带,走向35°左右南东倾,倾角一般80°左右,从整体向东盘上升,西盘下降,垂直距离100—400米,属逆断层性质。一称秋谷断裂,西南自乐疃向东北经北神头、秋谷、西河、田庄,终点与淄河断裂相会,全长近30千米。在区境内一段长20千米。此断裂切割了姚家峪断裂,断裂走向N70°E,倾向SE,倾角50°—70°,属正断层性质。东西向断裂亦有二:一称石马断裂,西起石马,北至源泉,与淄河断裂衔接,全长近20千米,属正断层性质。大部分地断被黄土覆盖,局部地段有出露,断层走向EW,倾向S,属正断层。位于山头黑山一带,长约7千米,走向EW,倾向S,倾角70°—80°,上盘为二迭系上统地层,下盘为二迭系下统地层。落差自西向东由数十米增至百余米。北西向断层称福山镇断层,位于福山镇一带,切割秋谷断层,长近10千米,属正断层性质。走向N50°W,倾向西南,倾角70°。上盘为二迭系地层,下盘为中奥陶统地层。落差南部约500米,北部700米。

褶皱

淄博向斜(也称淄博盆地),由于受桃花峪断裂的影响而形成不对称性。在博山呈狭窄状向北开阔的箕形盆地。向斜轴在区境内,走向N20°E。其东翼地层走向NE,倾向西北,倾角8°—13°;西翼地层走向SN—西北,倾向E—东北,倾角18°—40°。西河向斜位于福山—西河一带,西南宽,东北窄。轴向N65°E。向斜核部为石炭系太原组地层;东南翼为石炭系本溪组及奥陶统地层,倾角10°;北西翼以秋谷断层与中奥陶统地层接触,产状略陡,约20度。博山区境内地质构造特点是:断裂发育,褶皱次之,高角度的张力性断裂为主。较大的断裂往往由两条以上相互平行的断裂构成断裂带。南北向断裂及北东东向断裂发育,且控制了大量沉积矿产的展布。

岩浆岩

博山区境内的岩浆岩活动与其他区比较明显微弱,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分两期:一期是元古代桃科期岩浆岩,仅见于乐疃樵岭前村西的老猫头。岩性为蛇纹岩,属古老的浸入岩体,约20亿年左右。岩体呈小岩株,平面椭圆,长轴方向西北,与地层的片理方向一致,变质程度较深,在岩体与混合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了小型蛭石矿。另一期是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呈岩墙或岩床产出。岭西桃花峪村一带有十几层1—2米厚的辉绿岩床浸入到寒武系中、下统地层中。石马镇的淄井和北博山镇的沙井一带,在奥陶统石灰岩中浸入了1—2层云斜煌班岩岩床,由于含副矿物磷灰石往往形成一些品位不很高的磷矿床。在煤系地层中(石炭系、二迭系)也有辉绿岩的浸入,有些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有些影响了煤的质量。在蕉庄境内,辉绿岩床顺层浸入到二迭系上统地层内,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为N50度E,出露面积0.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博山区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南、东、西三面中低山环绕,中间低山、丘陵、山涧、河谷排列,北面为丘陵河谷地带,地势总变化在130—1100米之间,南部淄河流域与北部孝妇河流域河底高度相差在160—200米之间。

中低山区

博山区南、东、西三面中低山区面积为334.7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9.1%。淄河流域南部地势高起,相对高差500—700米,沟壑纵横,东部地势高峻挺拔;樵岭前至桃园一线西部,地形相对高差550米左右,沟谷幽深,山势峥嵘,随处可见

中部低山丘陵区

包括淄河流域中北部和孝妇河流域的南部,面积297.5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3.6%。孝妇河与淄河分水岭立于其中,西起羊峪岭,东至671高地,呈弧形东西分布,沟谷切割较深,河谷发育,冲洪积层沿淄河两岸分布。

北部丘陵区

位于城区以北,面积49.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7.3%。山岭起伏平缓,最高山顶大尖山海拔295.5米。地形最低处孝妇河出界口海拔130米。孝妇河沿岸冲洪积层连续分布。

山脉

博山区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个,500米以上的山峰81个。山脉属鲁中山系,西连泰山,向东蜿蜒深入益都。较大的属鲁山原山岳阳山鹿角山[2]


参考来源

  1. [1] == 地名由来 ==
  2. - 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