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阳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阳牛

南阳牛(英语: Nanyang cattle ),是中国黄牛五大优良品种之一,居全国黄牛品种之首。是地方良种,产于河南省南阳市白河和唐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在中国黄牛中体格最高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躯高大,力强持久,肌肉发达,皮质优良。南阳黄牛毛色分黄、红、草白三种,黄色为主,而且役用性能及适应性能俱佳。[1]

1998年南阳黄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2年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域名注册。

体型外貌

南阳牛属较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高大、肌肉较发达、结构紧凑,体质结实,皮薄毛细,鼻镜宽,口大方正。角形以萝卜角为主,公牛角基粗壮,母牛角细。香甲隆起,肩部宽厚。背腰平直,肋骨明显,荐尾略高,尾细长。四肢端正而较高,筋腱明显,蹄大坚实。公牛头部雄壮,额微凹,脸细长,颈部皱褶多,前驱发达。母牛后躯发育良好。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面部、腹下和四肢下部毛色浅。鼻镜多为肉红色,部分有黑点。蹄壳以黄蜡色、琥珀色带血筋者较多。公牛最大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2]

主题

资源分布

南阳黄牛之所以盛产于南阳盆地,并成为全国五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既得益于南阳盆地唐、白河流域特有的生态区位和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同时也与南阳人民千百年来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

南阳黄牛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黄牛品种,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白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以南阳市郊区、唐河、邓州、新野、镇平、社旗、方城等八个县、市为主要产区。除南阳盆地几个平原县、市外,周口许昌驻马店漯河等地区分布也较多。目前,全省约有南阳黄牛200多万头。[3]

繁殖性能

南阳牛较早熟,有的牛不到 1 岁即能受胎。母牛常年发情,在中等饲养水平下,初情期在 8~12 月龄。初配年龄一般掌握在 2 岁。发情周期 17~25 天,平均 21 天。发情持续期 1~3 天。妊娠期平均 289.8 天,范围为 250~308 天。怀公犊比怀母犊的妊娠期长 4.4 天。产后初次发情约需 77 天。[4]

南阳牛

主要性能

役用性能

南阳黄牛公母牛都善走,挽车与耕作迅速,有快牛之称,役用能力强。公牛最大挽力为398.6公斤,占体重的74%,母牛最大挽力为275.1公斤,占体重的 65.3%,耕地时一般挽力为123.8公斤,占体重的25.7%;母牛一般挽力为105.4公斤,占体重的25.9%;阉牛一般挽力为146.7公斤,占体重的24.9%。耕地速度:公牛为每秒0.81米,母牛为0.76米,阉牛每秒0.84米。一般牛每日可耕地2~3亩,载重1000~1500公斤,日行30~40公里。

肉用性能

中等膘情公牛屠宰平均为52.2%,净肉率43.6%,骨肉比为1 : 5.06,胴体产肉率为83.5%,眼肌面积为60.9平方厘米。血占体重的3.1%,心占体重的0.63%,肺占0.62%,脾占0.16%,胃占3.62%,肠占2.18%。[5]

养成培育

实验改良

据南阳黄牛研究所试验,育成公牛肥育7~8个月至1.5岁,以青饲料为主,精料日喂3~4公斤,试验结束时平均体重为441.7公斤;平均日增重 813克,平均每增重1公斤耗料7.6个饲料单位,消耗可消化蛋白质740.6克,平均屠宰率为55.6%,净肉率46.6%,眼肌面积为92.6平方厘米。

1980~1981年,中日双方联合在南阳地区黄牛研究所试验,对75头壮龄阉牛进行强度育肥试验,肥育9个月,平均体重达577.7公斤,平均日增重0.65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14.64个饲料单位,消耗可消化蛋白质1301克,屠宰率为64.5%,净肉率为56.8%,肉中粗脂肪含量高达 54.64%。

南阳黄牛在我国的很多省区被大量用于改良当地黄牛。南阳地区多年来向全国提供种牛17000多头。在纯种选育和本身的改良上有向早熟肉用方向和兼用方向发展的趋势。如与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皮尔蒙特契安尼娜西门塔尔牛鲁西黄牛等牛杂交,可提高产肉、产奶性能和经济效益。

南阳盆地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南阳黄牛这一特有品种形成的基本因素。南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尤其是占南阳盆地面积70%以上的唐、白河流域,岗峦、河谷相间,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历史上,大面积的山岗荒地和河谷湿地为南阳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牧草,肥沃平原的大面积耕作既需役使大批耕牛,又为饲养南阳黄牛提供了秸秆等饲料。在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作用下,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南阳黄牛逐渐成为体躯大、耐粗饲、品质优、数量多、役肉兼用的优秀地方品牌。

南阳牛

养牛历史

南阳农民历来有养牛习惯。远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大半生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养牛成为他谋生的主要手段。明清时代,南阳黄牛已遍布于唐、白河流域。悠久的养牛历史,孕育了南阳盆地千家万户养牛的民风;南阳农民普遍具有养牛习惯和技能。

建国初期,国家有关部门在南阳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专门机构,开展对南阳黄牛的系统选育。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阳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冷配技术,实现了黄牛育种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并颁布实施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黄牛育种工作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科技人员首次把胚胎移植技术引入南阳黄牛育种工作中,又明确提出了把南阳黄牛培育成为我国一个专门肉牛品种的目标,以填补我国肉牛品种的空白。该项目相继被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黄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2年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域名注册。

悠久的黄牛养殖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几十年来的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南阳黄牛的育种,南阳黄牛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的南阳黄牛,数量多,品质优,分布广,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同、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一个优秀地方品牌,是南阳人民宝贵的资源财富。

据初步统计,止2003年,全市黄牛饲养量达442.2万头,其中存栏300.5万头,占全国2.3%、全省的22.6%;年产牛肉18.2万吨。黄牛及其产品辐射上海、北京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中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南阳黄牛品牌已经叫响,南阳黄牛产业正逐步形成,并正在成为南阳市发展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662号

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部确定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现予公告。

二○○六年六月二日

南阳黄牛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6]

南阳牛

饲养管理

​南阳牛育肥长得慢,效果差。用架子牛育肥应选购夏洛莱、利木赞等改良品种的杂交牛,能较好发挥肉牛的杂种优势。肥育90天,日均增重可达到1.28公斤~1.46公斤,效益好。牛入圈舍饲过程中,感染寄生虫多,为消除寄生虫对牛体营养的掠夺,肉牛入圈先驱虫。合理利用粗饲料牛是草食动物,应以粗饲料为主,精料为辅。但农区优质青干草少,不够用,喂秸秆粗饲料营养太差,消化率低,只能起壮肚作用。如麦秸经氨化后,营养价值能从5%提高到9%,牛爱吃,牛的采食量可增加到20%,再如稻草氨化后,有机物消化率可提高19.7%,粗纤维消化率提高22.8%,牛采食量可增加到30%。充分利用糟渣饲料酒糟、豆腐渣、糖渣、酱油渣是喂牛的好饲料,但营养不平衡,特别单独喂,效果不好,牛容易得消化障碍病和营养缺乏病。只有合理搭配,才会收到好的饲养和增重效果。[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