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阳市实验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

南阳市实验中学是南阳市教育局直属的半寄宿制初中,位于进贤街36号,占地59亩,办学规模30个班。近年来,学校以优良的校风、突出的教育教学[1]质量享誉宛城,位居南阳名校前列。

学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宛南书院旧址之上,有南阳“文脉”之称。校园内文物整修一新,庭院式景观美丽如画:翠竹如盖、绿草如茵、四季花开。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在全面装备国家一类标准实验室、功能教室的基础上,还建成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数学[2]教室、地理教室、以3D打印和机器人为方向的创新实验室、报告厅等,硬件建设引领全市。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在翻转课堂、拓展性课程、平板教学等方面进行实验,成效显著。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培养,“青蓝工程”“斑竹沙龙”“青梅论坛”等平台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幸福感。

1600多年前,这里曾是南阳名寺——弥陀寺;300多年前,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宛南书院;110年前,成为省立第五中学,也就是南阳一中的前身。这是一块南阳教育的风水宝地,在这里走出的有共和国的领导者、将军、两院院士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这座院落中,有七处省级文物建筑:宛南书院总讲堂、学以致用堂、崇经楼、东讲堂等,彰显着校园的悠久历史、深厚积淀。又先后建起了现代与古典相融合风格的餐厅、公寓、教学楼、综合楼和塑胶操场,使整个校园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办学历史

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今市实验中学所在地,即建为东大寺,原名弥陀寺,一说建于贞观初,不可考。到了元代至元年(1335年)改为学府,称宛南书院。书院负责人叫山长,教师分为讲师、助教、助理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诏改宛南书院,南阳知府庄有信重修改建宛南书院,四周筑垣为院,三门分别命名为:左社门、右仪门、中为大门,直入先贤祠。次为总讲堂,藏书楼为尊经阁,阁后到堂,左右分为四斋:一曰教仁,二曰集义,三曰复孔,四曰达智,各斋均设讲堂,列书屋数十间,坐落棋布,严谨大方。射圃亭后建草庐,有池、有桥,叠石为山,风景宜人。除东北的文昌阁,东南的奎星阁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门向东,立雕彩牌楼,知府庄有信书“道义渊府”四个大字于牌坊之上。全院占地80亩,房舍300间,其规模与著名的嵩山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不相伯仲,可容学生300余人,规模之大,为河南书院之最。

清光绪29年(1903年),书院改为南阳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宛南第一中学;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省划为六个学区,南阳被划为第五学区,设省立中学一所,故改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简称“南中”,当时学生6班300人,学制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上世纪60年代改为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中;70年代改称为南阳一中,2002年7月改称为南阳市一中分校,2006年9月改称南阳市实验中学。

南阳城区自宋至清共有八大书院,这八大书院是:诸葛书院、豫山书院、志学书院、养正书院、南阳书院、紫山书院、宛南书院、崇正书院,其中以宛南书院为最大,从元以来近700年,南阳名士多出于此。700年间,从这里走出多少学子,无从考究。1993年在北京召开南中校友会,在京校友报到者123人,估计总数在300人以上。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9年,南阳共出进士6人,举人34人,大部分是从宛南书院走出去的。1955年到1999年选聘的两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阳占13名,为全省之冠,其余的,如开封5人、新乡5人,郑州4人,安阳4人,其他地市,1-3人不等。在这13人中,从南中走出的院士是:语言学家丁声树、建筑学家杨廷宝、选矿专家余永富、水利发电工程专家张勇传、地质学家张国伟,一所学校走出这么多院士,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绝无仅有。

早期的南阳一中,可谓名儒荟萃。1903年首任教习张嘉谋先生,为清廷内阁中书,民国初年任众议院议员,是中州八大名士之一,他不置家产,耗尽祖业,兴办学校;1908年,主政学校的杨鹤汀先生,是辛亥革命后南阳首任知府,同时任南中总督,其儿子杨廷宝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1924年即获美国建筑设计一等奖,他的著作被美国、英国作为建筑学教科书使用,主持参与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先后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12年的宛南中学学堂堂长罗飞青女士是辛亥革命烈士。现代史上在这里任教的彭禹廷、董作宾、吴丽泉、黄廷晌、徐玉诺、胡耀亭、米至亭、段雅亭,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等。五四时期,这里是南阳进步思想的发源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走出了大批进步青年,不少人英年早逝,成为革命先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