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方菟丝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方菟丝子(学名:Cuscuta australis R. Br.),为旋花科、菟丝子属的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金黄色,纤细,无叶。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总花序梗近无;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花萼杯状,基部连合,长圆形或近圆形;花冠乳白色或淡黄色,杯状,顶端圆,宿存;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比花冠裂片稍短;鳞片小,边缘短流苏状;子房扁球形,柱头球形。蒴果扁球形,下半部为宿存花冠所包,成熟时不规则开裂,不为周裂。通常有4种子,淡褐色,卵形,表面粗糙。

分布于中国多省地及亚洲的中、南、东部。寄生于田边、路旁的豆科、菊科蒿子、马鞭草科牡荆属等草本或小灌木上。种子可药用,功效同菟丝子,有补肝肾、益精壮阳及止泻的功能。

南方菟丝子形态特征

南方菟丝子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金黄色,纤细,直径1毫米左右,无叶。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总花序梗近无;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1-2.5毫米;花萼杯状,基部连合,裂片3-4-5,长圆形或近圆形,通常不等大,长约0.8-1.8毫米,顶端圆;花冠乳白色或淡黄色,杯状,长约2毫米,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顶端圆,约与花冠管近等长,直立,宿存;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比花冠裂片稍短;鳞片小,边缘短流苏状;子房扁球形,花柱2,等长或稍不等长,柱头球形。

蒴果扁球形,直径3-4毫米,下半部为宿存花冠所包,成熟时不规则开裂,不为周裂。通常有4种子,淡褐色,卵形,长约1.5毫米,表面粗糙。[1]

南方菟丝子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省;亚洲的中、南、东部,向南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至大洋洲也有分布。寄生于田边、路旁的豆科、菊科蒿子、马鞭草科牡荆属等草本或小灌木上,海拔50-2000米。

南方菟丝子生长习性

菟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菟丝子常见于平原、荒地、坟头、地边以及豆科、菊科、寥科、蘸科等植物地内。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菟丝子一旦幼芽缠绕于寄主植物体上,生活力极强,生长旺盛,最喜寄生于豆科植物上。

南方菟丝子繁殖方式

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竖年3-6月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子。

南方菟丝子栽培技术

菟丝子人工栽培与豆科植物混种,育期约100天左右。其种植技术是,采种与种子处理于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后播菟丝子,与大豆混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先开沟条播大豆。用豆种量180-225千克/平方公顷(比常规大豆播种量约多1倍)。大豆出苗后要精心管理,确保全苗、齐苗,这是栽培菟丝子寄主植物的关键。首先要使大豆生长旺盛,才能为菟丝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厘米时,约15天左右,即可播种菟丝子,切勿早播,否则菟丝子出苗后,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菟丝子播种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时在大豆苗株旁顺畦开沟,将菟丝子种子与细沙混拌均匀,然后均匀撒人沟内,覆盖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宜,播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7天左右即可出苗,用种量为22.5千克/平方公顷。[2]

南方菟丝子危害防治

菟丝子缠绕于寄主植物体上

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

症状特点: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病原及危害特点: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茄科、蔷薇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防治方法: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

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竖年侵染源。

喷药防治:在菟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草甘磷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也可用敌草腈0.25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五氯酚钠,或3%二硝基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3]

南方菟丝子鉴别方法

辨色

纯净的菟丝子呈灰棕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洁;掺假的表面呈土色,颜色晦暗。 搓捻

取少量菟丝子放入手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用力搓捻,菟丝子质坚实,不易捻碎;如掌心有土末,说明掺有土块。

浸泡

取少量菟丝子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浸泡一段时间,菟丝子吸水体积膨大;掺有水泥粒、沙粒、泥块的,会沉入容器底部,水泥粒、沙粒不会膨大,泥块会很快溶散并使液体变浑浊。 [6] 水煮

取少量菟丝子用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黄白色卷须状的胚,形如吐丝,即为正品。

南方菟丝子药用价值

菟丝子是一味平补肾、肝、脾之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肾阴阳虚证。

菟丝子甘、温,归肾、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始载《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补作用,甘辛微温,禀气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固精安胎与性激素样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与元阳,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